[!--temp.sitename--] - 网站首页―中恒远策―工业品渠道调研专家 | topo100.com
繁体中文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从文化趋同与文化变迁看产品国际化战略

推荐指数 关注度: 报告业务: 010-65667912

  来源:中国智囊风云榜www.topo100.com
  一、从文化趋同的角度
  文化趋同实际上是指文化的相对一致性,是一种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已经定型的、在全球范围内几乎一致的文化习惯或文化视角。而标准化的产品便是文化趋同性的载体。跨国公司实施产品的国际化战略,意味着更注重产品的标准化与统一性。因此对于某些具有文化趋同性的产品,国际化战略所占的比例应该大一些。如西服与领带的生产,在全球都几乎是一种规格和样式,即使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加入某些时尚的因素,在西服的局部做些微的改动,但其基本的样式并未改变。而且这种改动是针对全球的所有主流西服,而不是针对某个国家或地区所做出的本土化选择。进一步讲,如果将西服进行本土化,比如因为要进入伊朗市场,而吸收其长袍的某些特点,那西服便不再称之为西服,人们也会失去对它的兴趣。
适宜国际化策略的还有某些高科技产品,比如技术含量较高的家电产品等,其本身的高质量与高科技含量就是立足全球的砝码,如果任意对其实施本土化,反而会使消费者对其先进性产生怀疑,影响销量。如电视开始从模拟向数字转换以后,PDP、液晶等高端彩电市场转换,但在各国的本土化程度却微乎其微。
  二、从文化变迁的角度
  上述产品是从文化趋同的角度来看适宜采取国际化战略的产品。这是一种“静态”的角度,我们称其为“静态”,是因为“文化趋同”的现象指的是目前业已存在的、各国在文化观的某些方面的同一性。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动态”国际化――“文化变迁”现象。之所以称其为“动态”,是因为文化的“变迁”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强调从一种文化观到另一种文化观的转变。人们往往强调“文化适应性”,当产品进入某一特定市场时便迫不及待的将其本土化。实际上我们忽视了文化的动态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也在不断的调整和演进,社会和社会之间并不是封闭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沟通方式,这就是文化的借鉴和吸收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变迁的过程。
  对跨国公司而言,与其为了适应异国文化和市场而疲于应付,还不如坚定的推行国际化策略,用不折不扣的“异域”文化为自己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20世纪80年代,美国陆军的一个士兵在驻扎日本期间,发现许多日本青年崇拜美国文化,存在明显的“西化”倾向,于是在日本开办了“斯太娜大娘”甜点心店,以“正宗美国食品”作招牌来推销,由于电影《飘》在日本广为传播,日本消费者对美国佐治亚洲的景致很熟悉,因此,甜点心店在日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家店的成功在于它避开了“文化适应”的陷阱,把握了文化变迁的方向,强化自己的异域特色,因而也就避免了与当地企业的竞争,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这种“动态”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前提必须是善于审时度势,洞察文化变迁的方向,抓住国际化的先机,否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撰稿人:牛晓娟,本文属原创稿件,由北京中恒远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专供EC网,载请注明来源。文中观点仅供参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验证码: 智囊风云榜 匿名发表(无需注册)
如果还没加入中国智囊风云榜,欢迎加入
    ※ 评论注意事项: 您的评论将在管理员审核后才会显示。 不是智囊风云榜会员或未登陆发表评论,评论人名字显示为匿名。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年鉴光盘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 中国智囊网版权所有 京ICP证 1200254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