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力就是“集权制”
推荐指数: 关注度:
报告业务: 010-65667912
富力活到今天,主要靠什么?张力坚持说,“走过这十几年,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企业的成功要取决于决策者怎么带好这个团队。因此,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是全才。”
就像排队似的,等了大半年,3月3日晚上8点多,广州富力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张力终于坐在了我们面前。
与北京地产老总们群情激昂不同的是,广州地产界多数不善表达,富力同样内敛。不过,近年来,张力在这方面有些进步,跟媒体见面时,动不动会说出一些连富力中层都未知晓的最新“内幕”。
这次在北京富力城会所,刚宴请完一拨客人的张力,很舒适地把自己斜放在沙发上,手中夹着一支雪茄,说话依旧那么坦直,很是让陪坐在一边的富力同事暗暗着急。
马拉松的胜利者
张力1973年开始参加工作,从工人做起,后来在广州市郊区二轻局做团委副书记、生产科长。1986年,乡镇企业局建成的花园村酒店开业,张力是总经理。不久又被借调去筹建白云区政府办公楼。
仕途不见起色,张力倒是发现了自己做生意的秉赋。1988年10月,张力作出了他人生中的一项重大决定:辞去衣食无忧的公务员工作,下海。
“刚开始是搞装修工程,那时候没有资本,就从小工程做起。”张力回忆道,最初下海时,只是做小包工头,“人家给钱我替他做工程”。就这样,断断续续做了大概五年的时间,积累下了两三百万的资金。但那时的张力感觉到,“做装修还是很难做的,而且资金积累也比较慢。”
1992年年底,张力发现“做地产机会更多一点”,就开始考虑并最终下定决心转而投身房地产。正是这一决定,使他开始了与香港人李思廉坚持至今长达十余年的合作,并一步步地创造出了“富力地产神话”。
“之前,我认识李生已经好几年了”,张力说,“直到1993年下半年,我也不做工程了,他也不做他的贸易生意了,我们才真正在一起,齐心合力地把时间全部放在做房地产上。”“张生”、“李生”是张先生、李先生的简称,富力集团的员工也这么称呼他们的老板。
1993年,正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爆发式发展的开始。张力和李思廉凭着2000万元原始资金携手进军广州房地产业,拆迁广州嘉邦化工厂建设富力新居,成功掘得“第一桶金”。
为了避免与同行正面竞争,张李二人从建筑面积仅为两三万平米的楼盘起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其盛装推出。随后,慢慢地从外围的一些边缘项目,逐渐进入到广州市区。张力和李思廉也逐渐找到了适合富力的开发路线:即选择在市区中的旧厂房地块上,开发密度较高的产品,然后再以合理的价格、完善的配套、快节奏的产销模式迅速占领市场。
从此,富力走上一条独特的快速成长之路。业内人士将其评价为:“以黑马姿态、凭借一种奇特的路线高速成长起来的广州楼市‘大鳄’。”
如今,在广州的富力“版图”上已有21个花园小区,总开发面积达236万平方米。而在北京,富力仅凭2002年以32亿天价拿下的北京广渠门现“富力城”土地,2004年一年的销售额即基本与其在广州的多个项目持平。
回顾这10多年来的发展,张力颇为自信,“我们可以说是百发百中,没有失误的地方。”富力开发的那些项目,没有一个是亏本的,只是赚多赚少的区别;也没有一个卖不出去的,只愁项目什么时候卖光才是最佳时机。
张力回忆说,1993年时,广州大概有1900多家房地产公司。而到了今天,还能活跃在房地产市场的就剩下二三十家,其中真正搞得好的也只有8-10家。这些地产企业,几乎控制了广州房地产市场70%-80%的销售量。“就像跑马拉松,越跑人越少。”
为什么富力能够坚持到最后成为胜利者?或者说,富力活到今天,主要靠什么?张力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主要取决于老板的聪明才干,他的素质和组织能力。”本报记者笑着问他,“不怕别人说你是在自我吹嘘,夸自己和李生很聪明?”“事实就是这样,企业主要就是要靠老板”,张力坚持说,“走过这十几年,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企业的成功要取决于决策者怎么带好这个团队。因此,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是全才。”
富力是“集权制”
富力是房地产业仅有的双老板制。有人将李思廉和张力的默契合作戏称为“李张‘二人转’”。李思廉曾对本报记者说过,“两人从未红过脸”,这样的搭档中国企业界再难找到。
张力还补充说,虽然富力实行股份化改制后两个各持有50%股份,但合作至今,“我们两人没有白纸黑字地签订过一份协议、没写过一份投资的收据。”
父子合作都要吵架,兄弟合作都会分家,更何况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张力笑言,“社会上像我们这样的事情不多,但不等于没有。”他认为是多种因素使然。
“张生”爽直而心细,“李生”则儒雅温厚,两人的性格互补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张力认为,“两个人都要宽容,脾气不能暴躁;双方也不要太斤斤计较,万一有时候意见不统一,先把它放下来,睡醒了明天再谈。”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分工要明确”。张力说,正是由于两个人的工作很少有交叉,才会使摩擦少一点。
从职务上看,李思廉是董事长,张力是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在工作分工上,李思廉负责公司的销售和财务,张力则主要负责选地、买地、施工等前期工作以及成本控制。
“像买地,李生从来不理,我一个人说了算。我也不搞那些前期调查、市场分析,这块地能不能买,我只要去看一眼,心里算算,大概用一个小时我可以断定这块地要或者不要。我从不想听别人的意见,别人提了也白提”,张力毫不讳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继续解释,“还有像公司招人、提拔人、搭班子,工资定多少,工程用多少钱、怎么用法,成本怎么控制,定价多少,都是我一个人说了算,我不会和李生打招呼、商量,他也不去参与。有时候也会提一些建议,但他还是强调以我的意见为准。”张、李之间既是分工,也暗含天然的掣肘:张生拿地,李生卖楼,张生定价,李生付款,绝不交叉。
张力干得很辛苦。大到公司的架构、部门的设计以及对公司来讲至关重要的选地拿地,小到人员的调配、新员工的面试,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张力凡事都是亲力亲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他,连以前常打的网球都很少打了。
谈起中国地产企业的管理模式,诸如中海的国有企业模式以及万科的职业经理人模式,张力坦言自己更加看好的还是合生创展及富力的管理模式。他认为,“我们的管理机制更贴近市场经济,基本上完全没有计划的那些东西,是很独立的管理模式。”
有趣的是,合生创展和富力的管理模式恰恰相反。张力将合生的模式归纳为“诸侯式”,即一个地区派一个“诸侯”管理,在一定的监管制度下,给予这个诸侯很大的权利。比合生授权更甚的是顺驰。张力认为,这种管理模式相对比较松散,但它的好处就是很容易扩张。
与此相反,“富力模式”则是集权制,就是“基本上都是老板大权独揽”,张力分析说,这种方式对于公司的管理就比较细腻一些,成本控制以及资金链的运作都相对好一点。“具体来说,我们的风险会比他们少一点,利润要比那种‘诸侯式’多20%-30%。但同时,也造成了我们扩张没他们那么快。”
与上海“缘分未到”
在广州大本营扎扎实实地发展了长达十年之久后,富力开始正式向外扩张。
想起富力准备扩张的2001年,张力至今记忆犹新。“在2001年,我感觉到整个广州市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控制比较严,土地投放量很少。同时我也预感到未来几年,广州市政府只会收紧土地投放量。”在这种宏观形势下,张力认为,“公司要发展,必须要向外,不向外的话可能要困死在广州。”
后来几年的情况也印证了张力的判断:从2001年开始,广州每年住宅用地的投放量只及每年实际消耗量的百分之几,土地供应异常紧张。
2001年9月、10月大部分时间,张力是在长三角的南京、杭州、上海三个城市找地,那几个城市当时房价很低。“当时我判断那些地区房价可能会涨30%-40%”,张力说,“没想到涨了100%多”。但上海土地招标市场的操作情况,让富力空手而返,“可能是我们运气差,跟上海‘缘分未到’,拿不到地,如果那时大量拿地,赚的钱可能是现在的几倍”。后来富力在南京、杭州拿地也相对谨慎和保守。
华东地区拿不到地,张力一行人就直奔北京。2002年2月,北京广渠门“东五厂”48.78公顷地块公开招标,富力以31.98亿元人民币一举中的,惊得北京业内人士不胜唏嘘。“其实之前我们就在跟北京齿轮厂在谈,招标我们是志在必得。”
说起富力城土地招投标,还有一段插曲。2月28日下午2点是封标时间。上午9点,张力给下面的同事定的投标标底是29亿元。听说又有几家公司要投标,张力就加了1个亿。上午11点多,潘石屹到现场转了一圈,并未投标,走了。张力获悉,赶紧给在现场的副总吕劲打电话,让他把标底改回29亿,但吕劲说来不及了(标底一改,其他数字也跟着要改)。张力一拍脑袋,决定将标书中100%负责拆迁,改为负责20%的拆迁。哪里想到,12点多的时候,潘石屹又过来了,在截止之前投下标书。但下午开标,富力却是最好的,“我们标底是30亿,但其他几家都是100%负责拆迁,我们只负责20%,老潘一来一走,给我们省了1亿多”。
即使这样,北京的地产大佬几乎没有人相信富力城能赚到钱。但富力“拆旧厂建新房”的拿手好戏再次在北京成功上演。北京富力城开盘当年(2003年),即实现销售额18.5亿元。2004年,富力城单盘业绩更是达到了30.7亿元;与发展了10年的富力集团广州在售项目的销售额之和几乎持平(广州在售楼盘总成交额33.6亿元)。
而今年,北京的销售额可能会比广州多将近60%,张力自信地说:“这不是目标,基本上是肯定可以的了。”对于2006年,张力预计北京地区的业绩将可能比广州多出一倍甚至更多。
2006年销售额超100亿
按照富力的计划,2005年除了富力城三期、四期工程的继续推进,北方地区还将推出4个新项目,包括: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的“富力中心”、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南纬路的“富力国际医疗器械城”、位于朝阳区豆各庄的“富力豆各庄项目”以及位于天津市西北部南开区的“天津富力城”。
除了在北方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储备和项目开发外,富力在老根据地广州的步伐也没有减慢。2005年,广州富力也将新开四个新盘,它们是:富力天河华庭、广州富力城、富力爱丁堡国际公寓和富力贵苑。
富力将其业务按地区划分成了两大块。张力具体谈道:“我们基本上是以华南华北划线”。华北是以北京为主辐射天津、济南、青岛、西安、南京等几个城市;华南则以广州为基础辐射长沙、武汉、南昌、福州、杭州等。
已经在北方和南方主要城市站稳脚跟的富力,对于在上海的发展并不会强求。“如果有机会到上海拿地,我会在上海另外成立个华东地区的,但是现在来说还是随缘。”
对于富力未来几年的目标,张力如数家珍:今年集团的整体目标是80亿-85亿,其中北方地区45-50个亿,广州地区35个亿。“而明年整个集团的销售额可能达到100亿到110亿,其中预计北方地区是70个亿。”
到了2010年及以后,“我们公司的目标是300亿-350亿之间(每年的销售额),同时大概有25亿-30亿的年租金收入。”
在公司目标中明确提到租金回报,张力说,这就是为什么富力正在逐渐加大商业投资的分量的原因。
的确,去年以来,富力集团开始全面进军商业地产。
在北京,富力“星光大道”迄今为止已创下6万/平方米的高价,2004年总销售额达到3.04亿元;联华超市2004年9月7日与富力城签约,宣布进驻富力城,其双井旗舰店已于今年1月正式开业。写字楼方面,富力“双子座”两幢写字楼的租务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近,摩根士丹利更是与富力城举行盛大的签约仪式,整栋购买了富力“双子座”写字楼。
在广州,2003年9月富力地产以7.7亿元的巨资投取广州珠江新城项目,开发甲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和公寓等商业领域。迄今为止,富力在珠江新城已取得八个地块,规划建设两家超五星级酒店,并且已于2004年7月22日与全球著名连锁酒店管理集团―――万豪国际集团和凯悦国际酒店集团签定了管理协议。2004年,富力在广州珠江新城的6个商业项目已经全部顺利开工。今年,富力地产将有两栋写字楼在广州珠江新城面市。张力认为,这两个项目的崛起,标志着富力商务地产的全面启动。
“到了2010年,我的目标就是:再把这些商业资产分拆上市。”张力透露说。
就像排队似的,等了大半年,3月3日晚上8点多,广州富力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张力终于坐在了我们面前。
与北京地产老总们群情激昂不同的是,广州地产界多数不善表达,富力同样内敛。不过,近年来,张力在这方面有些进步,跟媒体见面时,动不动会说出一些连富力中层都未知晓的最新“内幕”。
这次在北京富力城会所,刚宴请完一拨客人的张力,很舒适地把自己斜放在沙发上,手中夹着一支雪茄,说话依旧那么坦直,很是让陪坐在一边的富力同事暗暗着急。
马拉松的胜利者
张力1973年开始参加工作,从工人做起,后来在广州市郊区二轻局做团委副书记、生产科长。1986年,乡镇企业局建成的花园村酒店开业,张力是总经理。不久又被借调去筹建白云区政府办公楼。
仕途不见起色,张力倒是发现了自己做生意的秉赋。1988年10月,张力作出了他人生中的一项重大决定:辞去衣食无忧的公务员工作,下海。
“刚开始是搞装修工程,那时候没有资本,就从小工程做起。”张力回忆道,最初下海时,只是做小包工头,“人家给钱我替他做工程”。就这样,断断续续做了大概五年的时间,积累下了两三百万的资金。但那时的张力感觉到,“做装修还是很难做的,而且资金积累也比较慢。”
1992年年底,张力发现“做地产机会更多一点”,就开始考虑并最终下定决心转而投身房地产。正是这一决定,使他开始了与香港人李思廉坚持至今长达十余年的合作,并一步步地创造出了“富力地产神话”。
“之前,我认识李生已经好几年了”,张力说,“直到1993年下半年,我也不做工程了,他也不做他的贸易生意了,我们才真正在一起,齐心合力地把时间全部放在做房地产上。”“张生”、“李生”是张先生、李先生的简称,富力集团的员工也这么称呼他们的老板。
1993年,正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爆发式发展的开始。张力和李思廉凭着2000万元原始资金携手进军广州房地产业,拆迁广州嘉邦化工厂建设富力新居,成功掘得“第一桶金”。
为了避免与同行正面竞争,张李二人从建筑面积仅为两三万平米的楼盘起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其盛装推出。随后,慢慢地从外围的一些边缘项目,逐渐进入到广州市区。张力和李思廉也逐渐找到了适合富力的开发路线:即选择在市区中的旧厂房地块上,开发密度较高的产品,然后再以合理的价格、完善的配套、快节奏的产销模式迅速占领市场。
从此,富力走上一条独特的快速成长之路。业内人士将其评价为:“以黑马姿态、凭借一种奇特的路线高速成长起来的广州楼市‘大鳄’。”
如今,在广州的富力“版图”上已有21个花园小区,总开发面积达236万平方米。而在北京,富力仅凭2002年以32亿天价拿下的北京广渠门现“富力城”土地,2004年一年的销售额即基本与其在广州的多个项目持平。
回顾这10多年来的发展,张力颇为自信,“我们可以说是百发百中,没有失误的地方。”富力开发的那些项目,没有一个是亏本的,只是赚多赚少的区别;也没有一个卖不出去的,只愁项目什么时候卖光才是最佳时机。
张力回忆说,1993年时,广州大概有1900多家房地产公司。而到了今天,还能活跃在房地产市场的就剩下二三十家,其中真正搞得好的也只有8-10家。这些地产企业,几乎控制了广州房地产市场70%-80%的销售量。“就像跑马拉松,越跑人越少。”
为什么富力能够坚持到最后成为胜利者?或者说,富力活到今天,主要靠什么?张力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主要取决于老板的聪明才干,他的素质和组织能力。”本报记者笑着问他,“不怕别人说你是在自我吹嘘,夸自己和李生很聪明?”“事实就是这样,企业主要就是要靠老板”,张力坚持说,“走过这十几年,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企业的成功要取决于决策者怎么带好这个团队。因此,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是全才。”
富力是“集权制”
富力是房地产业仅有的双老板制。有人将李思廉和张力的默契合作戏称为“李张‘二人转’”。李思廉曾对本报记者说过,“两人从未红过脸”,这样的搭档中国企业界再难找到。
张力还补充说,虽然富力实行股份化改制后两个各持有50%股份,但合作至今,“我们两人没有白纸黑字地签订过一份协议、没写过一份投资的收据。”
父子合作都要吵架,兄弟合作都会分家,更何况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张力笑言,“社会上像我们这样的事情不多,但不等于没有。”他认为是多种因素使然。
“张生”爽直而心细,“李生”则儒雅温厚,两人的性格互补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张力认为,“两个人都要宽容,脾气不能暴躁;双方也不要太斤斤计较,万一有时候意见不统一,先把它放下来,睡醒了明天再谈。”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分工要明确”。张力说,正是由于两个人的工作很少有交叉,才会使摩擦少一点。
从职务上看,李思廉是董事长,张力是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在工作分工上,李思廉负责公司的销售和财务,张力则主要负责选地、买地、施工等前期工作以及成本控制。
“像买地,李生从来不理,我一个人说了算。我也不搞那些前期调查、市场分析,这块地能不能买,我只要去看一眼,心里算算,大概用一个小时我可以断定这块地要或者不要。我从不想听别人的意见,别人提了也白提”,张力毫不讳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继续解释,“还有像公司招人、提拔人、搭班子,工资定多少,工程用多少钱、怎么用法,成本怎么控制,定价多少,都是我一个人说了算,我不会和李生打招呼、商量,他也不去参与。有时候也会提一些建议,但他还是强调以我的意见为准。”张、李之间既是分工,也暗含天然的掣肘:张生拿地,李生卖楼,张生定价,李生付款,绝不交叉。
张力干得很辛苦。大到公司的架构、部门的设计以及对公司来讲至关重要的选地拿地,小到人员的调配、新员工的面试,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张力凡事都是亲力亲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他,连以前常打的网球都很少打了。
谈起中国地产企业的管理模式,诸如中海的国有企业模式以及万科的职业经理人模式,张力坦言自己更加看好的还是合生创展及富力的管理模式。他认为,“我们的管理机制更贴近市场经济,基本上完全没有计划的那些东西,是很独立的管理模式。”
有趣的是,合生创展和富力的管理模式恰恰相反。张力将合生的模式归纳为“诸侯式”,即一个地区派一个“诸侯”管理,在一定的监管制度下,给予这个诸侯很大的权利。比合生授权更甚的是顺驰。张力认为,这种管理模式相对比较松散,但它的好处就是很容易扩张。
与此相反,“富力模式”则是集权制,就是“基本上都是老板大权独揽”,张力分析说,这种方式对于公司的管理就比较细腻一些,成本控制以及资金链的运作都相对好一点。“具体来说,我们的风险会比他们少一点,利润要比那种‘诸侯式’多20%-30%。但同时,也造成了我们扩张没他们那么快。”
与上海“缘分未到”
在广州大本营扎扎实实地发展了长达十年之久后,富力开始正式向外扩张。
想起富力准备扩张的2001年,张力至今记忆犹新。“在2001年,我感觉到整个广州市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控制比较严,土地投放量很少。同时我也预感到未来几年,广州市政府只会收紧土地投放量。”在这种宏观形势下,张力认为,“公司要发展,必须要向外,不向外的话可能要困死在广州。”
后来几年的情况也印证了张力的判断:从2001年开始,广州每年住宅用地的投放量只及每年实际消耗量的百分之几,土地供应异常紧张。
2001年9月、10月大部分时间,张力是在长三角的南京、杭州、上海三个城市找地,那几个城市当时房价很低。“当时我判断那些地区房价可能会涨30%-40%”,张力说,“没想到涨了100%多”。但上海土地招标市场的操作情况,让富力空手而返,“可能是我们运气差,跟上海‘缘分未到’,拿不到地,如果那时大量拿地,赚的钱可能是现在的几倍”。后来富力在南京、杭州拿地也相对谨慎和保守。
华东地区拿不到地,张力一行人就直奔北京。2002年2月,北京广渠门“东五厂”48.78公顷地块公开招标,富力以31.98亿元人民币一举中的,惊得北京业内人士不胜唏嘘。“其实之前我们就在跟北京齿轮厂在谈,招标我们是志在必得。”
说起富力城土地招投标,还有一段插曲。2月28日下午2点是封标时间。上午9点,张力给下面的同事定的投标标底是29亿元。听说又有几家公司要投标,张力就加了1个亿。上午11点多,潘石屹到现场转了一圈,并未投标,走了。张力获悉,赶紧给在现场的副总吕劲打电话,让他把标底改回29亿,但吕劲说来不及了(标底一改,其他数字也跟着要改)。张力一拍脑袋,决定将标书中100%负责拆迁,改为负责20%的拆迁。哪里想到,12点多的时候,潘石屹又过来了,在截止之前投下标书。但下午开标,富力却是最好的,“我们标底是30亿,但其他几家都是100%负责拆迁,我们只负责20%,老潘一来一走,给我们省了1亿多”。
即使这样,北京的地产大佬几乎没有人相信富力城能赚到钱。但富力“拆旧厂建新房”的拿手好戏再次在北京成功上演。北京富力城开盘当年(2003年),即实现销售额18.5亿元。2004年,富力城单盘业绩更是达到了30.7亿元;与发展了10年的富力集团广州在售项目的销售额之和几乎持平(广州在售楼盘总成交额33.6亿元)。
而今年,北京的销售额可能会比广州多将近60%,张力自信地说:“这不是目标,基本上是肯定可以的了。”对于2006年,张力预计北京地区的业绩将可能比广州多出一倍甚至更多。
2006年销售额超100亿
按照富力的计划,2005年除了富力城三期、四期工程的继续推进,北方地区还将推出4个新项目,包括: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的“富力中心”、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南纬路的“富力国际医疗器械城”、位于朝阳区豆各庄的“富力豆各庄项目”以及位于天津市西北部南开区的“天津富力城”。
除了在北方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储备和项目开发外,富力在老根据地广州的步伐也没有减慢。2005年,广州富力也将新开四个新盘,它们是:富力天河华庭、广州富力城、富力爱丁堡国际公寓和富力贵苑。
富力将其业务按地区划分成了两大块。张力具体谈道:“我们基本上是以华南华北划线”。华北是以北京为主辐射天津、济南、青岛、西安、南京等几个城市;华南则以广州为基础辐射长沙、武汉、南昌、福州、杭州等。
已经在北方和南方主要城市站稳脚跟的富力,对于在上海的发展并不会强求。“如果有机会到上海拿地,我会在上海另外成立个华东地区的,但是现在来说还是随缘。”
对于富力未来几年的目标,张力如数家珍:今年集团的整体目标是80亿-85亿,其中北方地区45-50个亿,广州地区35个亿。“而明年整个集团的销售额可能达到100亿到110亿,其中预计北方地区是70个亿。”
到了2010年及以后,“我们公司的目标是300亿-350亿之间(每年的销售额),同时大概有25亿-30亿的年租金收入。”
在公司目标中明确提到租金回报,张力说,这就是为什么富力正在逐渐加大商业投资的分量的原因。
的确,去年以来,富力集团开始全面进军商业地产。
在北京,富力“星光大道”迄今为止已创下6万/平方米的高价,2004年总销售额达到3.04亿元;联华超市2004年9月7日与富力城签约,宣布进驻富力城,其双井旗舰店已于今年1月正式开业。写字楼方面,富力“双子座”两幢写字楼的租务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近,摩根士丹利更是与富力城举行盛大的签约仪式,整栋购买了富力“双子座”写字楼。
在广州,2003年9月富力地产以7.7亿元的巨资投取广州珠江新城项目,开发甲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和公寓等商业领域。迄今为止,富力在珠江新城已取得八个地块,规划建设两家超五星级酒店,并且已于2004年7月22日与全球著名连锁酒店管理集团―――万豪国际集团和凯悦国际酒店集团签定了管理协议。2004年,富力在广州珠江新城的6个商业项目已经全部顺利开工。今年,富力地产将有两栋写字楼在广州珠江新城面市。张力认为,这两个项目的崛起,标志着富力商务地产的全面启动。
“到了2010年,我的目标就是:再把这些商业资产分拆上市。”张力透露说。
上一篇:房地产营销中的情感定位
下一篇:郭广昌:产业为本价值为核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
※ 评论注意事项:
您的评论将在管理员审核后才会显示。
不是智囊风云榜会员或未登陆发表评论,评论人名字显示为匿名。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信息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