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sitename--] - 网站首页―中恒远策―工业品渠道调研专家 | topo100.com
繁体中文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亚当•斯密经济发展理论及启示

推荐指数 关注度: 报告业务: 010-65667912

作者:周尚万

亚当•斯密(1723-1790年)是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具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是着重关于国民财富的增加即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学术著作。此书出版后,不仅对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在我们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角度出发,对斯密经济发展理论辩证地加以分析、研究。这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 斯密的经济发展理论
  斯密的经济发展理论建立在他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斯密首先给政治经济学确定了一个大目标――即“增进本国的富强”[1],“讨论怎样最适当地取得财富和达到富足”[2]。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围绕这个目标,斯密展开了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
   1.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以工业的发展为标志的。那么工业发展的前提是什么?斯密认为:一国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是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的,只有当农业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工业才有可能发展起来。
   (1)斯密首先认为,只有农业和剩余产品增加了,才能以这些产品去支持城市的工业发展,工业才可能发展起来。其次,只有当农业发展了,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也就是说,只有当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原来同量的耕地现在只要少数人就能完成并能生产出维持较多人的食物,剩余的人就可以来生产其他物品,从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
   (2)亚当•斯密不仅指出了工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前提,而且指出了国民财富得以发展的必要的政治条件,即必须废除束缚工商业发展的旧制度,建立适合于城市工商业发展的自由放任的新制度。在斯密看来,只有当生产促进消费者利益而不是生产者利益时,才谈得上富国裕民。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二者又是矛盾的。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建立自由放任的新社会经济制度。这种新社会经济制度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起自发调节作用,让“看不见的手”充分地、不受阻碍地发挥作用并贯彻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第二、劳动和资本自由流动。第三、对外贸易自由放任。斯密认为这种社会经济制度是最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最符合社会利益、最能调动人们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制度。
   2.经济发展的标准
  既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富国裕民,那么,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富裕程度的标准是什么呢?在斯密看来,不在于货币数量,也不在于生产者所希求的物缺价贵,而在于消费者的价廉物博。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是建立在价廉物博的总题下进行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价廉物博呢?斯密把它归结到劳动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因素的理论。
   3.经济发展的因素
   (1)斯密看来,一国富裕程度的提高,根本上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首先,斯密指出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分工的结果。其次,斯密认为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以及在工艺上的运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力。斯密把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视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斯密主张对工人辅之以教育,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这对于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和提高劳动生产力来说,并不亚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到的有用才能,学习一种才能,须进学校,须受教育,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用的资本,好象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工人增进了的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资本。”[3]这无疑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2)斯密认为一国富裕程度的提高,除了劳动生产力外,还应有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并且把二者的比例同资本积累和收入联系起来。他认为生产性劳动是与资本相交换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是与收入相交换的劳动。生产性劳动的增加取决于资本积累的增加,非生产性劳动的增加取决于收入的增加,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取决于资本与收入的比例。为此,斯密主张增加生产性劳动,减少非生产性劳动,并强调了参加生产的劳动者人数对于增进一国财富和收入的意义。而生产性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还取决于资本用途的改善即资本合理配置。他认为资本有四种用途,即用于农业、制造业、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其中投在农业上等量资本所增加的财富和收入比投在制造业上的等量资本所增加的财富和收入要多。因为农业资本家所能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最大、对社会最有利。
  斯密关于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自然资源,但在斯密时代,他认为这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他也就没有作详细的论述。
   4.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达到富国裕民的目的,斯密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的三个主要问题。
   (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头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业是基础。斯密不仅论述了经济发展要以农业为前提,而且还论述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业能够提供就业机会;能够提供粮食和原料;还能提供资金。这个思想对现代西方发展经济学有很大影响。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绝非一个支援部门,而是发展总战略中一个主导部门。农业不发展,工业化就不能实现。因此,西方发展经济学把农村和农业战略称之为先行的“绿色革命”。
   (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有比例的协调发展。斯密在论述工业发展的前提时,指出了工业的发展不能超过农业所能支持的限度,二者必须按比例发展。他说:“无论在什么政治社会里,都市的增长与规模的扩大,都要按照乡村耕作及改良事业发展比例而增长扩大”,[4]“决不能超过农村耕作情况和改良情况所能支持的限度”。[5]斯密还认为,农业、工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等经济部门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其中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脱离其他部门独立存在和发展。如果没有农业部门提供粮食和原料,其他经济部门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工业对农业上所需要的工具的生产,农业也不能前进;没有商业,生产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限制等。另外,斯密还分析了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认为增加积累会妨碍眼前消费,但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和生产的扩大,结果必定是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经济各部分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协调发展。
   (3)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经济效益问题。等量资本投在什么产业上能够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发展经济的中心环节。按照斯密的观点,农业资本所能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最大,因而对社会财富增加的价值最大。所以,投在农业上的等量资本较之投在工业上的等量资本,投在工业上的等量资本较之投在商业上的等量资本能够推动更多的生产性劳动,为社会财富增加更多的价值。
   二 斯密经济发展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
  亚当•斯密以国民财富的研究对象,站在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立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包括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经济发展的因素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初步建立了经济学说史上第一个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肯定斯密的全部思想,但也不能简单的否定。斯密关于如何才能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以增加国民财富的论述,以及关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竞争机制,注重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等问题的论述,“已经触及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有某些规律性的东西”[6],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重新学习、研究斯密的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斯密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需要一种经济自由条件的论述,对于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列宁曾经作过论述: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的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个人利益、依靠经济核算。”[7]实践证明了列宁这一说法的正确性。虽然社会主义的企业和劳动者,与斯密所讲的“经济人”有区别,但决不能因此不重视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利益。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并不能经常地、自动地保持个人、企业和国家三者利益的一致性。在斯密看来,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有赖于发挥经济规律的作用,让“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这就是斯密设计的“自然秩序”的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式。诚然,斯密的这种经济模式是不可能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很好结合起来的,但斯密提出了一个如何使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的方式,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这个问题仍然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还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经济方法、利用经济手段和杠杆来处理个人、企业和国家三者利益关系。而且实践证明,什么时候个人、企业、国家三者利益关系处理得好,社会生产就飞速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第二,斯密关于经济发展应注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国民经济部门保持一定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农业基础不牢,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滞后,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且各大产业结构趋同或自成体系。这一切,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利于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是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紧迫任务。
  第三,斯密关于农业基础、工业发展不能超过农业发展所能支持的限度的论述,对于我国这样拥有12亿人口的农业大国来说,具有特别现实的意义。当前,我国农业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力量不足。这首先表现在农业资源相对缺乏。生产条件和环境恶化,这与众多人口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形成强烈反差;其次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农业作为基础产业难以支撑目前整个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目前,工农业增长的比例是4.97:1,这远远超过了现阶段工农业发展的正常比例。由此带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再度拉大,造成农村购买力下降,长期下去,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就会失去强有力的支撑;再次,我国农业为工业提供的巨额积累远远超过了其自身的承受能力,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最后,农业资源要素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使农业产业比较效益低。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基础地位来看,加强对农业的投资和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第四,斯密关于科学技术在工艺上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力,主张对劳动者辅之以教育,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论述,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国当前强调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都需要大力加强科技研究,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战略性问题。
  第五,斯密关于增加生产性劳动者人数能够增加社会财富的思想(尽管斯密关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已落后于时代要求)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我国来说,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日益增长的劳动力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随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思想不能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发展我国市场经济,既要通过开发劳动力资源,更要靠提高要素生产率来增加社会生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第六,斯密关于增加国民财富必须重视经济效益、合理配置资源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仍然是值得研究的中心问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验证码: 智囊风云榜 匿名发表(无需注册)
如果还没加入中国智囊风云榜,欢迎加入
    ※ 评论注意事项: 您的评论将在管理员审核后才会显示。 不是智囊风云榜会员或未登陆发表评论,评论人名字显示为匿名。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年鉴光盘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 中国智囊风云榜版权所有 京ICP证 060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