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sitename--] - 网站首页―中恒远策―工业品渠道调研专家 | topo100.com
繁体中文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米尔顿?弗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理论的缔造者

推荐指数 关注度: 报告业务: 010-65667912

         货币主义一词最先是由美国货币主义者卡尔?布朗纳提出的,其中心命题认为货币是推动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着价格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因而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或经济增长都可以而且应当惟一地通过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的管理来加以调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一段时期内也的确出现了经济增长较快、失业人数较少,而又没有严重通货膨胀的所谓战后“繁荣”景象。在美国,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在一般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支持下,实行了好几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特别是在1964年,大量削减税收,使社会经济从衰退中摆脱出来,增加了社会就业。但是,好景不长,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起至八十年代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出现了“滞胀”的局面。这种现象使凯恩斯主义走上了穷途末路。于是,西方经济学界在货币理论和政府官员在货币政策方面的观点有了显著的改变。在理论方面,更趋向于早期的货币数量学说,强调货币的资产功能,而不是强调其交换媒介的功能;在政策方面,重视利率与信用可能量的政策被放弃,而趋向于管理货币数量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弗里德曼在1956年发表了《货币数量理论的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进行了一种富有创新精神的重新表述。正是在这里,弗里德曼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重新强调货币和货币政策的首要作用,抨击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同时竭力反对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实行的固定汇率制,积极主张通过市场的自由活动以实现有伸缩性的汇率。不过在当时,弗里德曼的这些主张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随着西方社会的物价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爬行上升,发展到七十年代初的猛烈上涨,现代货币学派逐渐发展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的新保守主义的学派。美国以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财政金融危机日益严重,垄断资本集团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乞灵于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政策主张,使货币主义首先在美国流行开来,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出现了一些货币主义者。在美国,除弗里德曼和布朗纳以外,主要货币主义者还有艾伦?沃尔特斯、戴维?莱德勒、迈克尔?帕金,以及奥地利的赫尔姆特?弗里希等等。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货币主义代表人物,无疑是1976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货币数量论。早在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的研究》中就认为,与当时流行的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芝加哥传统之一,就是坚持货币至关重要这样一个理论确定方法。如果忽视货币的变动和反应,如果对人们为什么愿意单单保持现有的名义货币量不去加以阐释,那么对经济活动的短期动向的任何解释都会如坠云雾中。我们知道,现代货币数量论是历史上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发展,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把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相联系的“货币数量论”在二三百年前就出现了。英国经济学家休谟是这个命题的早期解说者。在休谟看来,货币的价值取决于流通中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是由流通中所存在的货币(金属、纸币)总量决定的,所以流通中所存在的货币总量,就代表了流通中所存在的商品总量,在商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如果货币总量减少了,那么全部商品便以较少量的货币表现出来,即:①一国中的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②一国中流通着的货币代表着国内现有的所有商品,按照代表即货币增量增加的比例,每个代表所代表的被代表物就有多有少;③如果商品增加,商品的价格就降低,或货币的价值就提高;如果货币增加,那么相反地,商品的价格就提高,货币的价值就降低。李嘉图也是一个“货币数量论”者,他犯了一个和休谟同样的错误,按照他的观点,假定在一个国家内,商品的流通量和价值是已知的,则一国所能运用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其价值,货币价值愈大,所需的货币量愈小;货币价值愈小,所需的货币量愈大。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一个国家的货币量增加,它的价值便下降,其表现形式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货币量减少了,它的价值便上升,其表现形式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下跌。在这里,李嘉图把货币仅仅归结为流通手段是片面的,他忽视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他以为任何数量的货币都必须留在流通领域,商品的价格以及金属作为货币的价值只是商品和货币在流通过程中相互交换才得以确定。其实,在金属货币流通下,超过流通需要的货币不会留在流通领域而会转化为贮藏货币。

  现代货币数量论

  现代货币主义的发展,是以早期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主义流动偏好理论相混合为特征的,特别是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出现,又使现代货币主义的发展达到了极致。1950年,弗里德曼公开发表了《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从分析方法上来看,现代货币数量论不像早期货币数量论那样把充分就业下的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固定的和货币流通速度也是不变的情形来研究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而是认为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水平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现代货币数量论一方面论证了早期货币数量论中说明的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认为货币存量取决于国民生产总值,强调了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凯恩斯主义流动偏好理论中关于货币需求不仅取决于利息率,也取决于其他资产的收益率的看法。关于现代货币数量论所要阐释的问题,弗里德曼有过如下表述:

  首先,在区分名义货币量与实际货币量的同时,强调货币数量论是反映货币需求的理论。弗里德曼曾多次申明,货币数量论“首先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而不是关于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的理论”。

  其次,弗里德曼通过分析利率变动的复杂性,具体阐明了货币传递机制的形成过程。他的结论包括:①货币传递机制的内容包括一种初始流动性和可贷出资金效应、随后的收入效应,以及还要延缓的价格预期效应。②针对货币变动而进行的调整要用很长的时间,而且影响到许多经济变量,如果这种调整过程是迅速的、直接的和机械的,那么,即使只能得到一些不完整的数据,货币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调整过程的情形不是这样,那么,原始的证据就很可能把人们引入歧途,这就需要做精细的研究分析工作。③货币作用过程中的短期均衡是由某种调整过程所决定的,在短期的调整过程中,名义货币需求变动率与名义货币供给变动率之间的差异,导致名义收入变动率脱离它的长期值。名义收入的调整速度,是它的测得值与预期值之间差异的函数。④长期均衡被定义为设备实际值和预期值之间的差异,因而在长期均衡状态下,所有预期都是可以实现的,以至于实际量和预期量是相等的。⑤短期调整过程与长期均衡状态之间的转变,是通过预期值的修正而产生的。

  货币主义的中心论题是:货币至关重要,货币供应的变动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的变动,而且是影响这些变动的主要因素和根本原因。弗里德曼把通货膨胀、失业、生产停滞、经济波动等简单地看做是货币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所起作用的结果,因而他的政策主张也很简单,即货币供应量按照4%~5%的固定增长率有计划地增长。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对此有过论述:“货币主义者不是规劝政府逆着现行的经济方向来制定货币政策,而是将一项货币规则作为中心内容提出:最好的政策方针应该是使货币始终按照一种事先规定的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在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情况下,货币GNP就会按照一个稳定的比率增长。并且只要货币大致上按照潜在的GNP的增长率增长,那么不久我们就会取得物价稳定。”

  现代货币主义是从反对凯恩斯主义起家的,是从古典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那里移植而来的,如萨伊定律、自由市场均衡论、货币数量论等也并非什么发明创造。美国希伯来大学的帕廷金用周密的方式重新阐述了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和许多他过去的学生提供了货币数量分析的框架,使人们能够对货币数量的变化制约收入变化这个命题进行实证的检验;曼彻斯特大学的希伦纳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梅尔泽又共同提出了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这一命题的实证根据。此外,还有美国的约翰逊、英国的沃尔特斯、莱德勒等,他们分析货币理论的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观点都是一致的。
弗里德曼:时间的胜利者

  曾获诺贝尔奖的米尔顿?弗里德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然而世人真正意识到他对经济学的贡献,承认他的历史地位,是最近10~15年的事。弗里德曼现在依然健在,已从美国芝加哥大学退休。但弗里德曼仍被经济学界尊为泰斗。

  弗里德曼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鼓吹“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在当时一个笃信政府几乎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时代,他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宣扬自己的独特经济见解。由于坚信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他随时随地与人展开辩论,遭到当时世人的嘲弄,受尽白眼。

  时代不同了,数十年后,历史终于向这位经济学伟人低头,承认他与凯恩斯齐名,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几乎是个人赤手空拳地让这个世界承认了“货币数量化理论”,即通货膨胀起源于“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一旦政府接受了这一理论,就可以通过放慢货币增长率来达到控制通胀的目的。

  在美国国内,弗里德曼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低税、教育凭证和负所得税等主张正被公众广泛讨论,而在国外,他的政府不应干预经济运行的理论已被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普遍接受。

  ★孤独的征程

  也许是作为对伟人失敬后的补偿,也许是有勇气再次证明自己这个民族敢于承认和改正过错,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两个幸运儿》一书,这本自传由弗里德曼本人和与其相伴近60年的妻子露茜一起撰写。美国《商业周刊》评价说,此书是一部充满顽强不息精神的出色之作。弗里德曼早期所受到的精神上的冷遇非常人所能忍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有那么一段时间,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思想被人视为荒诞不经,像杜克大学这样的名校图书馆甚至连弗里德曼的著作都不摆放在书架上。

  虽与凯恩斯齐名,但弗里德曼的经济学理论却与凯恩斯的背道而驰,这恐怕也是弗里德曼当时备受经济学界排挤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当时的经济学界,凯恩斯的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正如日中天。而弗里德曼的理论却恰恰相反,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政府的干预常常加剧了经济波动。

  比较而言,凯恩斯推崇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嘲笑资本家的投资行为,例如他把股票市场比喻为“赌场”,而弗里德曼却认为,个人所具备的无限创造力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一代宗师

  像多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家一样,弗里德曼也将经济学等同于物理学类的自然科学――其基本理论可以通过事实加以证实。他的大多学术著作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提出了相反观点。1957年,弗里德曼发表了《消费函数理论》,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中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进行驳斥。凯恩斯认为,随着社会财富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人们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呈递减趋势,与此同时储蓄则越来越多。这一理论的基础是人们的欲望已得到满足。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么政府就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抵消个人消费的减少,从而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通过分析历史消费模式,弗里德曼指出,这一理论站不住脚,因为人们的欲望实际上永无止境,原有的得到满足后,新的随即产生。

  更重要的是弗里德曼对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的解释。凯恩斯当时认为,出现大萧条的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的私有化性质,换言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产物,因此仅凭私有经济本身的力量,并不能走出景气循环的低谷,相反,还会越陷越深。凯恩斯由此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

  1963年,弗里德曼与施瓦茨两人合作发表《美国货币史》,对凯恩斯的这一观点提出驳斥,认为造成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与凯恩斯所提出的恰恰相反,并非是美国私有化经济所造成的,而是美国政府过于干预经济运行规律的过错。

  1968年,弗里德曼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菲尔普同时提出“自然失业率”理论。在此之前,凯恩斯理论一直认为,轻度失业只会带来轻度通胀,在一个稳定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失业与通胀可以相互共存,例如,在有4%的失业率的情况下可以有4%的通胀率。这一理论实际上等于说,政府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失业与通胀混合比例。弗里德曼却明确指出,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政府试图把失业率压到“自然失业率”之下,通胀就会上升得更高。这一理论很快得到验证。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美国政府因为要达到全民就业的目标,结果使国内通胀率从1960年的1%上升到1979年的13%。

  著作点击

  弗里德曼早期著作除了博士论文《独立职业活动的收入》之外还有:

  《实证经济学论文集》(1953);

  《消费函数理论》(1957)。

  1946年弗里德曼到芝加哥大学后曾受国民经济研究局主任伯恩斯邀请研究经济周期中货币的作用问题。这种研究的结果是1956年发表的《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1956);该文是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在这方面的著作还有:

  《稳定货币方案》(1959);

  《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与安娜?施瓦茨合著,1963);

  《通货膨胀:原因与后果》(1963);

  《货币最优数量和其他论文》(1969)

  《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1970);

  《名义收入的货币理论》(1971)等。

  这些著作代表了当代货币主义的理论体系与政策分析,奠定了弗里德曼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在当代经济学中,弗里德曼属于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他在这方面的著作有:

  《价格理论》(1962,1976);

  《资本主义与自由》(1962);

  《自由选择》(1980)等。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验证码: 智囊风云榜 匿名发表(无需注册)
如果还没加入中国智囊风云榜,欢迎加入
    ※ 评论注意事项: 您的评论将在管理员审核后才会显示。 不是智囊风云榜会员或未登陆发表评论,评论人名字显示为匿名。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年鉴光盘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 中国智囊网版权所有 京ICP证 1200254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