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书后对部分历史人物的评论
读《史记》《资治通鉴》后,对部分历史人物的评论[原创]
这是我大一的时候读史书一点感想,仅仅是一点幼稚的看法,但是现在看来还是有一点自己的独创性,窃感得意,发表一下,算做鼓励,也算是一点参考吧。
“智伯之亡,才胜德也,夫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迁
既然司马老先生已经对智伯下了如此精准中肯的评论,我再说三道四好象不大好,就免了罢。
以下则皆为鄙人之浅论了:
商鞅者,才能之人也。千金徙木以立信,此所谓智者也。由亡商者,知法治而不知人治,知治国而不知治人也。然古以来,改革者皆令国之兴,兵之强,民之富,而总又遭贵族之排斥。何故也,革新必触及其既得利益,恰商君又不知与人交,而重刑不重德,故遭此车裂之祸。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得人者兴,失人者崩。由是也。
可悲,可叹,可敬,可哀者,豫让也。侍主无二心,常人谓之愚忠,智伯既死,又何必尽其忠,况智伯乃自取灭亡。然豫让者,心怀愧天下之后世为之人臣怀二心者也。心知乃不可为天下开为人臣而怀二心之首,谓之可敬;为刺主之仇敌,漆身为癞,吞碳成哑,是为可哀;两度刺杀,终未真下手,反自求死,仅因马惊,被获而杀,谓之可悲。
魏文候在战国初期也颇为贤明,算得上是尊贤重士,且颇重信义,既已如此,则必有贤士归之。此君在位始终以和为贵,此谓之难得也。礼贤下士,己有错,而立改,不失为贤明。从谏如流,重用贤才,量才而用非滥用,并无因其暇而略其玉。
虞卿此人心计之深,令人叹为观止,心思缜密,欲擒故纵,反其道而用之。一箭双雕,欲扬先抑,先吊秦之胃口,以静打动,最终达到目的。
苏秦真乃一神人也,奇人也。巧言善辩,一张利嘴胜过百万雄兵。深谙外交之道,利害关系,天下形势默熟于心,合纵之策已成功大半,最终功亏一篑。合纵之策何以失败,原因在于六国订约之初仅见眼前利益,未及长远,并未达成共同之识,仅六国君主立约。其次约既成,而立约之君亦亡,后继之君更难信其合纵之约,难有长远眼光。六国君主心思各异,如何能达成共识,订下真正的盟约,况六国至此还纷争不休,而秦又挑起六国战事,是故盟约不成。
张仪此人奸诈狡猾,却又深谋远虑。兵不血刃,取六国之城池。连横六国,令天下皆献地以事秦。极大的削弱了六国之实力,尤其是秦国之一大劲敌楚国。
不过苏秦张仪与历史下了一盘千古大棋!天下大棋!摆弄列国如棋子,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张仪连横破六国大军。这在中国历史甚至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范雎真乃一天才战略家,远交而近攻。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战略思想,不能不让人佩服,但他本人却没有什么道德,虽然很有才能。
信陵君此人也算颇为英明,识得形势,能从谏如流,在战国四君子中,信陵君的成就最大,声名最好,此人也确有一些才能,但有一点刚愎自用.逼死安陵人缩高之后,能立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作为一个权倾朝野的权贵能做到这一点很不错了.自古英雄多壮志未酬,成千古悲剧,信陵君也是一个例子,屡为魏国立下奇功,终因功高盖主而遭猜忌.
李牧者,千古将才也.用兵之奇,其人深谙兵法之道,治军治其心,养其锐,保存实力.用奇计一举歼灭匈奴入侵者,居功至伟。在赵国受到强敌秦国的攻打时,正是李牧阻止了秦的一次次进攻,但最终当政者不信其将,终无善果。直至最后,李牧还想着御秦,而不受调令,终落悲剧英雄。
赵武灵王真乃一天纵英才,不拘一格,治国极有方略。不依循古道,墨守成规,而变革国家,是一明主。
自古以来,改革必会遭遇阻力,但改革之后所带来的新事物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正是印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关于楚怀王
楚怀王此人误国,一则个性贪婪,二则无深谋远虑;三则无君主气度,逞一时意气而发兵,此乃掌大局者之大忌,不能忍。四则意志不坚;五则偏信奸臣后宫,而不从谏忠良。
-
※ 评论注意事项:
您的评论将在管理员审核后才会显示。
不是智囊风云榜会员或未登陆发表评论,评论人名字显示为匿名。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