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通之痛
京城地产界一直有“地产三家之说”,思想家冯仑、演艺家潘石屹、批评家任志强,作为万通的代言人的冯仑一直在中国地产界有着不同寻常的独创理论。从六兄弟创业起家,至今其中三人成为万通、SOHO中国、阳光100这样三家各具特色地产企业的领军人物,其中冯仑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每每提出新的理念,频频发表惊人之言论,已成为国内地产业不可多得的一道风景。
看万通十五年的发展,在经历了1996年区域化扩张失败之后,偏居于京城养精蓄锐,直到去年与泰达合作方有较大举动,无论是第二次的跨区域的扩张、海外私募上市还是规划中的纽约曼哈顿计划,都说明万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万通在近几年的成长中,有几件事对其发展影响巨大:
一是提出从香港模式向美国模式的转变,将组织变革为四大事业部,从发展理念上为国内地产业提出了创新的思路;
二是成功的与泰达强强合作,初步解决了土地资源的问题,并在股权结构上进行了完善,为后续的上市融资作了一定的基础工作;
三是形成了一批拥有较高水准的房地产项目运作核心团队,业内都知道在项目运作上万通项目公司权限还是较大的,而分权的基础则是项目操盘人的能力;
四是最近万通提出的股权结构完善――海外私募――红筹上市的融资策略,令地产界耳目一新。
客观的评判,万通发展中并非一帆风顺,屡屡面临成长之痛。
首先,万通本身的实力与其品牌影响力有一定差距,不论是冯仑在行业内的大腕级的地位,还是万通企业品牌在行业内的影响,都要大于企业本身在行业中的实力,可谓名声在外,但底气尚虚。与万科的专业、中海的稳健相比均差距甚大,既便是与自家兄弟潘石屹、易小迪的SOHO中国和阳光100相比,也略逊一筹。从2004年的数据来看,总资产30亿左右,销售收入20亿左右,远低于与万科的150亿、76亿,在土地储备与银行授信上相去更远。万通未来要寻求更好的发展,必须正视当前的现实,在与泰达合作之后,连续新开的项目又让人看到了万通发展的良好前景。
万通是国内最早提出向美国模式转型的企业,提出了地产业的新概念,并将公司业务分成商业地产、住宅地产、土地经营、定制服务四大事业部,在国内独树一帜。但美国的专业分工是整个行业实现的,没有一个成熟的外部行业环境仅在一个企业体内循环的分工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仅靠一个企业的资源也难以马上建立在相应业务上的优势,新的模式并未带来竞争中胜势。领先半步先锋,一步则是先烈,从2002年提出的定制生产概念,至今鲜有人跟进,幸运的是万通并未押宝于此,还是一步步踏实的走前走来。
新模式的能量释放不仅取决于外部环境,专业的地产运作能力、规范的管理机制、优秀的管理团队都将决定万通未来是否成功,作为房地产行业整合商的开发企业而言,只有先形成良好的整合运作能力,向上对接资本与相关资源,向下整合专业服务商,完善自身业态组合,方可被海外投资者看中,被香港资本市场认可,从而逐步向地产投资商演变。
前几年地产快速上升的阶段,万通也没能抓住机会实现有效的跨区域经营,来扩大企业规模,专业化运作、跨区域复制是万科的看家本领,阳光100也受益颇多,万通当前虽然也提出了商业地产的全国复制策略,在2005年政策巨变、地价上涨的大环境下,成功尚须加倍努力。
在冯仑提出的“傍大款、学先进、走正道”的指导方针之下,万通一步步走向成熟。不甘寂寞是冯仑的性格,自然也就成为万通企业的禀性,信手拈来总是惊人之举,近期万通提出在曼哈顿打造中国商务中心的计划又令业界为之一震,是不是形象工程暂且不说,无论曼哈顿的项目成功与否,都为国内地产业的国际化之路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冯仑总是能在关键的时刻做出明智的决定,未来做专业房地产投资公司的目标为万通指明了方向,与泰达的合作为万通在近几年内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如能顺利的在海外私募成功并登陆红筹,那将是万通未来发展的另一个分水岭。
事在人为,成败总在企业领军人物的转念之间,万通走在成长路上,痛过方可畅通。
-
※ 评论注意事项:
您的评论将在管理员审核后才会显示。
不是智囊风云榜会员或未登陆发表评论,评论人名字显示为匿名。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