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sitename--] - 网站首页―中恒远策―工业品渠道调研专家 | topo100.com
繁体中文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驾驭更聪明的人

时间:2007-12-24 11:25:25  推荐指数 关注度: 报告业务: 010-65667912

(文章节选自作者出版作品《搜主义-Google持续成长的秘密》)

大凡成功地创办一家新企业的人,至少有一部分动机是如此,他们感到要是不一试身手,心将抱憾终生。
―― 马克•麦考
在互联网热潮中,几个懂技术的人扯一杆旗建公司、自任掌门人是一个普遍现象。而Google却将掌门人的位置让给了别人
凭借其出色的网络搜索服务,Google的名声越叫越响。2000年,随着互联网泡沫经济的破灭和科技股跌入谷底,佩奇与布林两人都深刻体会到:光有技术是不够的,尤其在互联网如此惨烈的发展环境下,必须有一位高超的管理老手来掌舵Google,使其顺利航行,并不断扩展成为互联网领域新的航空母舰。虽然两人亲密协作,共同分担公司所有的角色。但是,到了2001年,Google面临发展危机,需要一个更严格的公司结构体系,一位业界高手。他们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经理人,将Google打造成一家能够赢利的公司。
写到这里,Google的另一位主人公――施密特也开始登场了。
一个人要成功,到底是需要运气还是底气?这实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对于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来说,这个问题可以变得非常简单。似乎运气和底气都成为了他的好朋友。这一切,都是因为Google。
在IT业界,2005年已经49岁的施密特绝对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其经历之丰富,堪称“业界老狐狸”。首先,他的背景无懈可击:拥有普林斯顿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师学士学位,同时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教育、学术和理论上都是一流水准。其次,他入行起步的经历也十分诱人:毕业后,首先任职于美国齐格洛公司和贝尔实验室,前者是IT业内著名的Z80系列CPU的设计公司;后者是“电信业巨子”贝尔的研发基地,近百项科技专利的拥有者。还在IT业的技术圣地―― 施乐(Xerox)PARC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担任过研究工作。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别人苦苦寻觅机会的时候,埃里克•施密特却几乎被“硕大”的机遇一次次淹没。1983年,施密特加盟Sun,先后担任首席技术官和CEO。在他任职期内,施密特领导开发Sun独立编程技术平台,将Java从公司的一个研发者的失意作品,变成Sun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市场武器!他积极推行网络软件战略,为Sun在20世纪年代初的高速发展打下基础。1997年,施密特受雇于Novell公司,任公司主席兼CEO,主管公司战略规划、管理和技术研发。虽然,施密特很快将Novell重新打造成一个赢利的公司,也被不少媒体称为是他给予Novell第二次生命。但是,Novell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是借助于互联网泡沫的光。随着泡沫破灭,Novell重新陷入巨额亏损的境地。就在他离开的那个季度,Novell亏损1.42亿美元。施密特向投资者承诺,他会在2001年年底扭亏为盈。
但是,也许命运注定了要施密特在业界留名百年。因此,在挥霍了一次次绝佳的机遇之后,又一次机遇不可抗拒地摆到他面前。他绝不会在一棵无法成就自己的“歪脖子”树上吊死。在玩过了工作站、服务器等硬件(Sun)和网络操作系统等软件(Novell)后,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席位出现在施密特面前。这就是搜索引擎的后起之秀――Google。施密特显然已经等不到兑现承诺了,他要把握新的机遇。
佩奇和布林当然是看上了施密特的丰富经验,向他伸出橄榄枝。佩奇对施密特的能力充满信心:“施密特先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和广阔的视野,我们正是需要这样的管理人才。”
2000年,佩奇和布林首次找到当时任网威公司CEO 的施密特。一番客气之后,谈话自然而然地转到了技术问题上。在90分钟的会面里,施密特大部分时间是在和这两个年轻人争论技术问题。佩奇和布林很直率,有时甚至给人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觉,但施密特对他们的聪明和热情印象极为深刻。施密特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与Google的创始人见面时的情景:“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看法,都与我不尽相同。让人搞不清他们的看法,究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远见,还是单方面的单纯天真。”当然两人都有着咄咄逼人的精明,但佩奇“力图改变世界”的傲慢言论和布林对竞争对手不屑一顾的轻视可能造成策略上的盲区,使“Google战舰”暴露在包括某些尚未进入“Google雷达屏幕”的新生力量的火力之下。他饶有兴趣地结束了会面,但没有立即答应他们。2001年3月,施密特终于到了Google,担任董事长。出于对施密特的尊敬,Novell公司建议让施密特保留董事会主席的头衔。这样,一开始施密特是脚踏两只船。他在担任两边的董事长,却都不担任CEO。四个月后施密特开始出任Google CEO。原来任CEO的佩奇改任负责产品的总裁,原来任董事长的布林改任负责技术的总裁,Google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施密特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有的管理结构。Google从此开始了它的“铿锵三人行”。据施密特说,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位首席运营官,因为两名创始人在决定公司战略和技术走向方面拥有否决权。不过,佩奇和林布很明白施密特的份量,因此他们给施密特一份高于他们的薪水。据了解,2003年施密特的工资是25万美元,奖金是30.1万美元。
当时的Google已经是一家相当出色的搜索引擎公司,然而很少有人预计它能够实现赢利。其实这也情有可原,几十家诸如Alta Vista,雅虎,Lycos,Excite和Infoseek等知名网络公司正在陷入网络泥潭,它们在搜索引擎上建立帝国的企图陆续宣告破灭。
但是,正如佩奇和布林最初决定成立Google公司一样,他们选择施密特同样被证明正确无误,正是后者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让公司业绩蒸蒸日上。2001年8月,在意识到自己的管理潜力有限以后,佩奇干脆把首席执政官的职位让给了施密特。
大概也只有施密特这样技术和管理兼备的人,才可能让两位非凡的创始人心服口服。施密特一针见血地指出,Google目前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管理企业的成长。“服务器过载,资源不足,客户要求更加苛刻,Google的问题是个管理的问题。”他说。
当然,麻烦显然还不止是管理,如何平衡商业利益,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据透露,Google每周都可以收到1万封商业公司发来的电子邮件,问的都是同样一个问题: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公司在Google的搜索引擎的排名上升,付钱买一个高排名可不可以?
施密特明确表示不行,但是他也承认,维持技术和商业上的平衡确实很困难。2001年公司一下子就有约7 000万美元入账(1/3收入来自授权使用费,其余来自广告)。目前已经连续6个季度赢利,是互联网领域为数不多的奇迹。Google的3名当家人,如同3驾马车,以令人羡慕的和谐推动着公司快速而稳步地前进:施密特掌管公司财务和经营战略,佩奇主攻研发,30岁的布林主要负责制定公司政策,是Google道德标准的掌舵人,因此也有机会向众人灌输自己的世界观。布林的职责使得他要面对许多关于互联网的矛盾和争论。
在接受PC World采访时,施密特坦率地说,Google从其他同行身上吸取了两个教训:不要急于上市;集中精力于搜索业务。实际上,一些原来做搜索引擎的公司,后来却向门户网站发展,这其中也包括了雅虎。正是这些企业的失误成就了Google。“一些网络搜索公司几乎忘记了自己的本行,总是试图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情。”
施密特解决了Google在保持主页简明朴素的同时增加广告收入的难题。这就是该公司目前仍在使用的AdWords文字广告――在搜索结果右边附加相关广告。广告客户可自行设定关键词,比如“游泳池”,当用户搜索这些关键词时,广告就会自动出现。点击了收钱,不点击不收钱。这种广告使Google在广告衰退期仍保持了广告收入的增长。
虽然Google是一家技术导向的公司,但是,不可否认,正是施密特帮助它从一个比较单纯的消费者搜索引擎,转变为一个为企业提供各种搜索服务的供应商和互联网上最大的广告平台之一。也就是说,是施密特挖掘出Google的商业潜能,使其钱眼洞开。如果现在有人说,Google是上帝,那么施密特就是打造上帝的人。施密特成就了他的企业,当然也将真正成就自己。
当然,他面前的挑战也十分巨大!
在两个自负的创始人面前,施密特绝不会出来抢占风头。他更愿意成为一个“看不见”的CEO。他回避各种采访,而将两位创始人推到媒体的聚光灯之下。因为,没有比他们更好的公关素材了。他们是公司形象的宝贵资源,以前一直没有发挥出来。施密特的首要工作就是把Google和两位创始人最大程度地兑换成收入和利润。而且,业内大概只有施密特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学识和这样的经验,才能“镇住”这两个个性极强的技术天才。真所谓“一物降一物”。
当然,Google不管如何标榜技术,如何标榜自由,都无法抗拒成为一个彻底商业化的公司,最终成为金钱和利益的追逐者,毕竟,“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中全世界公认的游戏规则。这一切,都将越来越脱离两位技术出身的创始人的把握,虽然他们都胸怀“自由开放”的黑客理想。而且,到了今天,Google在商业上的成功也是势不可挡的。虽然,Google还是一家私有公司,但是无数的投资银行都已经虎视眈眈地盯着这笔诱人的买卖。Google将很快一头扎进资本市场的怀抱里,而且会像一头庞然大物一般,溅起股市无数的浪花。该兑现的兑现,该发财的发财,该退出的退出。这是一场早已既定程序的游戏。只不过,早晚的差异而已。
时至今日,Google在互联网搜索市场份额不断增长,公司利润也在节节上调,最高时曾增长3倍有余。令人瞩目的是:除了电子海湾(eBay)和Priceline等以外,Google成为目前少数几家能够实现赢利的网络公司之一。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验证码: 智囊风云榜 匿名发表(无需注册)
如果还没加入中国智囊风云榜,欢迎加入
    ※ 评论注意事项: 您的评论将在管理员审核后才会显示。 不是智囊风云榜会员或未登陆发表评论,评论人名字显示为匿名。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年鉴光盘
推荐信息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 中国智囊网版权所有 京ICP证 1200254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