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sitename--] - 网站首页―中恒远策―工业品渠道调研专家 | topo100.com
繁体中文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评论:2006中国取向

时间:2007-12-24 11:25:23  推荐指数 关注度: 报告业务: 010-65667912

2006年的中国经济,福兮?祸兮?
国际上各种预测纷至沓来,投资反弹,通货膨胀者有之;需求萎缩,通货紧缩者众多。
很显然,追求“平稳”将考验政府的智慧。

作为“五年计划”时代的终结年和“五年规划”时代的开启年,2006年有其特殊之处:政策意图是以此为起点,中国经济将沿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航道,驾向“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彼岸。在这一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方面都势必相应地发生一系列显著变化。
结合2005年的后续影响和“十一五”规划的前景展望进行综合分析,2006年我国的经济政策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平稳性”要求考验政府
最近,中央提出“(在‘十一五’时期内)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看似平淡之语,实际上却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因为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并不宽松,其挪腾空间之狭小甚至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首先,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不能太快,原因是本轮宏观调控还没有到位。一般人认为经济增长在2004年10月已见顶,但从GDP看,城镇投资增幅表面上比去年同期要低一些,但扣除物价水平后,实际增幅比去年同期还要高;消费增长则不管是名义的,还是实际的,都比去年同期要快;出口顺差之大更是去年同期无法相比。如果不考虑库存投资的变化,2005年的GDP增长应该在10%以上,远高于2004年的水平。如果“十一五”时期经济继续快速发展,资源支持作用将难以为继。
其次,经济又不能发展太慢,否则的话可能导致通货紧缩。事实上,从1997年以来,我国一直就在进行着反通缩的拉锯战,8年中就有3年物价是负增长。由于目前投资项目的在建规模异常庞大,前所未有的新增产能将从2006年起逐步释放,并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届时,如果没有相应的需求来“对冲”,一场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立刻就会来临。
所以,在“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对于“平稳性”具有前所未有的强烈要求,政府的唯一办法就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稳健型的财政、货币政策。
二、消费热点重在房地产调控
为了及早应对2007年可能的通货紧缩,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也必然成为2006年我国宏观调控的主题。
比如,在增加居民收入方面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大规模减免农业税,提高了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证水平,并打算在2006年提高个税的起征点和公务员的工资等。
但是,实践证明,收入政策的调整和见效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刺激消费方面,能够直接见效的还是对市场消费热点的培育。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几次消费浪潮都是由相关热点所拉动。20世纪60年代是“老三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是“新三件”(空调、冰箱、洗衣机),90年代是手机、电脑、音响等,2000年以后则是住房与汽车。
而从目前情况看,汽车消费因油价高涨和能源紧缺将有所放慢。因此,住房消费越显得不容忽视。为了保持“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2006年3月人大会议之后,政府有必要加速对房地产业的调整,加大经济适用房和低价廉租房建设,让房地产业发展走上健康的轨道,充分发挥其支柱产业作用。
另外,笔者近期研究发现,中国近年来的消费率不足,主要原因不在于居民消费低,而在于政府和企业消费低。从这个角度讲,刺激居民消费固然是一个办法,更重要的却是要增加政府和企业的消费。
三、财政支出将投向薄弱环节
为了配合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长期以来的建设型财政将加速向公共型财政转型,财政政策取向将更加关注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协调与公平。除了在收入方面大规模地减税,以使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实惠之外,财政的支出主要将投向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薄弱环节。这其中包括:中央和省市两级政府将为义务教育承担更多的责任,扩大社保范围,加大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
其中,加速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重头戏。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精神,政府将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财政支出将重点向农村教育和卫生领域倾斜,力争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国债或财政资金也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品的投入力度,比如上水、下水、电、道路等,促进农民消费和生产的发展。
四、政策导向将促使企业转变增长方式
与过去相比,“十一五”规划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有两大进步:一是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衡量标准;二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政府将通过各种市场、行政和法律等多种手段,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限制资源消耗型行业发展。鼓励资源勘探和合理开发,限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多渠道支持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五、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依然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2005年我国进一步深化了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户籍改革,清理专门针对进城就业农民的限制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十一五”规划第一次从经济功能区而不是行政区的角度出发,来制订区域发展战略,区域战略的制定权实际上也就由地方上交到了中央。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定位与协调发展将成为区域规划的重点内容。这样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诸侯经济、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现象将明显消失。生产要素会更加自由地流动,产业布局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根据投资回报率和专业化分工进行调整,东中西各地区协调发展的格局就有可能真正形成。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验证码: 智囊风云榜 匿名发表(无需注册)
如果还没加入中国智囊风云榜,欢迎加入
    ※ 评论注意事项: 您的评论将在管理员审核后才会显示。 不是智囊风云榜会员或未登陆发表评论,评论人名字显示为匿名。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年鉴光盘
推荐信息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 中国智囊网版权所有 京ICP证 1200254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