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sitename--] - 网站首页―中恒远策―工业品渠道调研专家 | topo100.com
繁体中文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培养翻译机器还是复合人才?

时间:2007-12-24 14:43:41  推荐指数 关注度: 报告业务: 010-65667912

核心提示
   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次外语专业毕业生需求的问卷调查显示,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对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至零,而希望外语专业本科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了66%。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更是对多年外语专业教育敲响了一次警钟。
  因此,国家出台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们的外语专业到底要培养一台翻译机还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如果是真正的人才,那么怎样才是符合现实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从单科的“经院式”向复合型培养模式转变到底有多难?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近日,全国外语院校英语学院(英语系)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暨英语专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来自全国近20所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的院长(系主任)坐到一起,商讨应对策略。

  语言始终是外壳,再流利,没有内容和内涵,仍然无法交际
   桂诗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相对于综合大学的外语专业而言,外语学院的外语专业比较强调学生的语言能力,这点是好的,但也是不够的。有国人对我们外语学院培养的毕业生的评价是“语言流利、头脑空洞”,这是对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和实际培养出什么人才提出了很大的质疑,我们培养的是一台翻译机器还是一个真正的人才?语言始终是一个外壳,语言再流利,没有内容和内涵,仍然是无法交际的。所以我觉得外语学院的毕业生在抓好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陈建平(广外副校长):这也是我们学校为什么要提出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我们的通用型人才就是能熟练运用一门以上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基础扎实,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具有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
  马登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我认为外院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首先要具有坚实的外语基本功,这是外院培养的人才与别的院校区别开来的特色,也是遵循了外语学习的自然规律和外语人才培养的规律。目前人们过多地把目光投向市场,甚至忽视了外语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不成比例地去迎合市场的需要,增开所谓的热门课程,这种做法长此以往会削弱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人才培养则是有周期性的,一种行业目前可能是求职就业的热门,但几年后可能由于这方面人才的过剩而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造成人才的积压和浪费。外院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各种变数之中有一种常数是不变的,那就是坚实的外语基本功。任何一味迎合市场,盲目增加相关知识专业课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王初明(广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现在的学生能写一手像样的英语的很少,甚至连我们有些教授也写不好,这都证明我们英语的基本功夫差,光强调听说不行,英语写不通,语言还是一个外壳。对于现代大学生,我们还是要主张“写”为先导,带动听说,要注重语境文化,减少“中国式”英语。

  复合型人才的核心还是外语,拥有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老师去哪找?
   蔡芸(广外国际商务英语学院院长):我要说的复合型专指英语专业与另一专业的结合,尤其是商科。以商务英语为例,实行主科+副科,主科是英语语言文化课程,包括基础和高级课程,仍以语言运用技能和人文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扎实英语基础,提高人文素质,不必过多掺入商务知识。副科是某一商科专业方向,例如商务管理,而不是笼统零碎的商务知识,各方向数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少量选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系统性的专业基础。开展全英教学,学生在增加英语输入量和使用机会的同时,直接学习国际通用的相关知识。然而,这些教学模式的实现,关键是师资建设,我们需要教师具有明确的专业和学术方向,能把高质量的专业性知识传授给学生。
  马登阁: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和核心是什么?是外语。“经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转变,但外语在复合型人才的主导地位是不能改变的。谁若改变了这一点,谁就将改变了外语院校的性质,谁就削弱了外语院校的特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般采用1+1的模式,即外语+专业模式,这种模式虽直观简练,但却不够准确,两个部分平分秋色。我们应该明确提出“大一加小一”的理念,“大一”是外语,“小一”就是相关专业知识。我认为在外语院校谈复合型就是“外语+专业方向”的模式。“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双学位”都不应是外语院校人才培养的任务,让综合性大学外语院系去培养这种人才更为合适。我认为外语院校的特色就是能培养出一般院校不能培养的既具有坚实的外语功底又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外语院校的特色并不是外语学习与相关专业结合越紧密,课时越多就越具特色。
  张剑(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复合型人才这个理念的提出,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近年来,英语专业录取分数下降,报考人数减少就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英语+专业”就是要使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懂英语,还懂得其它专业知识。这样的构想很好,但具体培养操作起来,例如培养有法律专业知识的英语专业学生,在安排课程时,法律课程要开多少?英语要开多少?讲授法律知识是用英语授课还是中文?如果用全英授课,这些拥有法律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老师去哪里找?这些很现实的问题都将阻碍“英语+专业”的复合形式的发展和普及。
  井卫华(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院长):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途径是联合办学,外语院校和工科院校联合,外院的学生学一年的英语专业知识之后就可以转去工科院校读一年的其它专业知识,希望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在学好英语的基础上,也拥有工科的专业知识。但是事与愿违,读语言出身的学生对工科的专业知识接受能力不强,学不好,反而原来工科院校的学生过来修英语会突飞猛进如虎添翼,这个结果对外语院校来说,简直就是培养本身专业的掘墓人。而其它综合院校办英语系,总体招生素质也比专门外院好,这也是外院发展的一个威胁。复合到底是什么?我觉得现在现实可行的只有不同专业在校内的复合,而且要突出外语,“外语+外语”的模式。
  陈建平:广外从1995年至今,从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步过渡到国际通用型人才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通过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交叉融合,譬如主辅修制、双学士学位制(4+1制)、第二学士学位制、全英教学模式、双外语制和外语专业开设专业方向等,既要继续强化各自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又要注重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结构,注重提高应用型专业的外语实践能力。要强调的是这种复合必须以英语专业知识为核心,其它专业知识是在这一层面上的拓宽,而不是用其它专业来取代英语专业。广外决定从2004级本科生开始全面实习学分制,加强学科基础课程的教育,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按照学科大类设置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外语能力与计算机运用能力,英语、计算机教学采用分层次教育。

  我们是不是过分强化了外文化的教育,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内文化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教育?
   马登阁:要培养21世纪的人才,在重视语言基本功的同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做了很好的尝试,譬如在高年级,我们开设了“中国哲学与智慧”、“西方美学导论”、“西方哲学概论”等文化课选修课,我们还抽调教授,自编教材,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课程叫“文学与文化”。该课程从一年级一直开到四年级,所用教材全部是世界经典之作中筛选出来的文章,让学生一进校就接触经典的作品。该课程不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上课形式是启发式、讨论式,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扩大他们人文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但单一的人文学科教育也不能称为素质教育,只有各种课程的总和,其中包括外语专业课、人文学科课、德育课、文化修养课、体育课等才能构成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通过语言的文化属性、交际属性以及外语教学的教育性来实施素质教育。
  井卫华:我们都强调要加强英语专业的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培养“语言流利、头脑空洞”的翻译机器,于是我们都要求学生重点是学习说英语国家的文化,也就是重视外文化的教育,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内文化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教育。无论我们的学生把别人的文化了解得多么透彻,都只能算是为别的文化作宣传。我们是否应该期望能让自己的学生学会用英语把自己国家的文化宏扬出去,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我们坚持的最重要一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去适应市场的要求
   Prof. David Parker (香港中文大学):我们的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面临着挑战,首先是英语专业内部单位的设置,我们每一个设置都有明确的理念和目标,我们坚持的最重要一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市场的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语言的使用者,有很强的应用能力。要培养这样的学生,首先我们的老师必须对英语有很好的应用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广泛地灵活地思考,释放思想。我们要明白英语专业特有的使命是什么?只是教学生英语吗?我们会想香港中文大学和其它学校有什么不同?我们的专业和其它学校同样的专业又有什么不同?我们的使命是不仅要提高所有学生的水平,还要在专业中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我们学习英语,不仅仅是掌握英语这一门语言,还要有文化意识。要加强了解一国的文化,因为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持不同的观念,学习不同的语言,语言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野去了解社会。
  我们的教学当中,特别要注重三点,首先是学生自由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培养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二要注重英语的地方特色,国际社会中的英语是因地而异的,例如印度、南非等地方的英语就和英国英语不一样,它们背后的文化也不一样,因此我们仅了解英国的文化也是不够的,要了解多种文化。三是必须强调英语写作和交流的能力,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一些对话的简单应用,而是深层次的,有内容的。针对这些理念,我们的课程设置除了有培养学生英语使用技能的课程,还有文化方面的课程,也有难度高一点的专业课程给学习好的学生选修,这对他们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挑战,这一系列课程必修和选修交叉,安排灵活,尽量让学生能把学习的东西应用到社会工作中。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验证码: 智囊风云榜 匿名发表(无需注册)
如果还没加入中国智囊风云榜,欢迎加入
    ※ 评论注意事项: 您的评论将在管理员审核后才会显示。 不是智囊风云榜会员或未登陆发表评论,评论人名字显示为匿名。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年鉴光盘
推荐信息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 中国智囊网版权所有 京ICP证 1200254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