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中国的过剩产能可以“走出去”
前中国经济的症结是什么,经济学界莫衷一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昨日表示,产能过剩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矛盾,可能会刺破一些房地产泡沫和地方融资泡沫,因此要慎重、积极地去解决产能过剩。
郑新立昨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2014中国产业经济高端论坛”上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发表了上述看法。他还说,“去产能化”对于中国银行[2.85% 资金 研报]业的资产安全状况会产生一定影响,但问题不大。
去年10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称,受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
从2012年底起,相关部委一直强调本轮“去产能化”要“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郑新立说,四个“一批”要同时运用,且要尽可能地通过转移和整合提高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减少淘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三个行业给出了明确的量化任务: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
作为中国第一产钢大省,河北是“去产能化”任务最为艰巨的省份,按照规划,到2017年底,河北计划削减钢铁产能6000万吨,也就是说,目前该省钢铁产能的1/3将被淘汰。
郑新立表示,虽然过剩的钢铁产量对中国是一个包袱,但对周边国家及非洲、南美不少国家来说还是非常需要的,比如柬埔寨一年需要200万吨钢,但自己没有炼钢能力,全靠进口,而且柬埔寨还有富铁矿,距西哈努克港不远,“如果我们把河北的钢厂搬到柬埔寨海边,利用它的铁矿石就地生产,应该可以满足柬埔寨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外运。所以要尽可能地采取转移的方法。”
至于“去产能化”对银行资产状况可能的影响,郑新立表示,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因为银行建立了贷款责任制,且要终身负责,“现在看来不至于产生大面积的影响经济波动的破产,以及银行不良资产的大幅增加。”
但郑新立也表示,去产能化要解决的问题中,最难的就是就业。根据《指导意见》,各级政府要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中的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体系。
郑新立说,就业要靠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6%,但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6%,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若能提升到这个平均水平,就意味着增加1.1亿个就业岗位。
关于日前山西海鑫钢铁、浙江兴润置业出现的债务违约事件,郑新立表示,个别企业出现债务违约,可能是正常的,企业由于市场经营决策失误或其他原因出现的偿债难,需要破产程序来解决。
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偿债问题,郑新立表示,应调整政府前几年建设的一些项目的债务结构。因为过去政府搞的大多为民生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这些工程需要长期融资,用了不少银行贷款。现在这些短期债务到期了,可允许这些项目的公司发行长期债券,把短期债务置换出来,增加长期债务。
郑新立说,即使到期还不了,也不要匆忙将其作为呆坏账核销掉,而是可展期三五年,地方政府还是有还款能力的,因为它们拥有很多资源,财力也在增长。
近期许多投行下调了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预期,普遍认为将低于7.5%这一全年目标。郑新立认为,还是有可能超额完成7.5%的增长任务的,“上个月有一位专家预测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达到8%,我是赞成他这个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