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发新话题
打印

印度扩展与非洲经贸关系的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扩展与非洲经贸关系的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宏观经济研究》发布时间:2013/3/13
提要:新世纪以来,印度希望借助国际市场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谋求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发展与经济地位逐年提高的非洲地区和国家的经贸关系,成为印度经贸战略和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印度经贸政策的深刻调整,对非洲市场、资源尤其是能源的迫切需求,印度通过充分利用其地缘经济优势、中小企业强项、与非洲地区组织特殊关系以及“软实力”等资源与手段,与非洲的良性经贸关系逐步建立,国际影响也备受瞩目。管窥和客观评析印度对非洲的经贸策略,裨益于我们对印度与非洲经贸关系发展趋势和可能影响的准确判断,亦裨益于新世纪中非“双赢”经贸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经贸策略,印非经贸关系,中非经贸关系,经济外交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印度对非洲外交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0CGJ011)和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金资助项目“新世纪印度对非洲的公共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研究”(项目编号:D2117900)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印度和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上升,并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与日趋活跃,“印度模式”和“中国模式”都吸引着人们从诸多方面关注和比较这两个新兴大国的作为。在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领域,印度对非洲的经贸战略与策略、印中在非洲的经贸博弈及关系问题成为热门话题。印中“竞争论者”认为,两国在资源禀赋、历史际遇、发展进程和国家抱负方面大同小异,印中两国均将非洲确立为理想的投资地、重要的海外市场和战略伙伴,而非洲资源和市场的有限性决定了印中之间必有一争。甚至有学者指出,中国对非经济外交和经贸合作的未来对手并非美国等西方大国,而是印度、巴西之类的新兴崛起国家,特别是地缘位置优越的印度。印度的确存在经济实力不如中国、行政效率低下等劣势,但其商品竞争力、企业经营模式等“软实力”优势不容低估。对印中来说,发展与非洲的经贸关系是多了一个合作舞台还是竞技战场?对中国来说,印度对非洲的经贸战略和策略给中非关系发展带来的是机遇还是严重挑战?应该如何应对?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厘清、客观评价与正面回应。

同时,近年来,“世界办公室”、“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等对印度称谓的变化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而是对印度经济发展成效的肯定。随着印度经贸势力范围的全球扩张,印度经济外交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印度与非洲经贸关系的较多关注,始于2008年4月的首届印非峰会。非洲长期以来处于世界的边缘地带,在大多数人眼中,非洲只是贫穷和战乱的代名词,谈不上多少价值,印度也一度轻视对非外交。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一改以往对非洲的忽视态度,开始“重新发现”非洲。印度学界认为,印度应从历史机遇的角度出发,重新取得在非洲的地盘。之后,随着印度“重新发现非洲”、“聚焦非洲计划”等对非政策的实施,印非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领域逐年拓展,贸易量逐年上升(图1)。贸易额已从1991的9.6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约450.0亿美元,占印度对外贸易的比重由4.1%提高到8.5%强。据印度亚洲新闻社援引一份最新调查报告显示,过去3年,由印度发往非洲大陆的货运量年均增长15%至20%。印度对非洲的投资也已从2004财年的2.3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5.7亿美元。2004至2009财年,印度对非洲投资累计为88.4亿美元,占印度对外投资总额的11.5%。由于财力有限,无论是援助额还是援助增长率都很有限,但援助计划一直进行(图2),并成为新时期印度对非政策的主要内容。随着非洲国家鼓励本国商界与印度加强往来,印度积极开拓非洲西海岸市场等因素驱动,双边经贸额仍将大幅提升。

新世纪以来,印度缘何重视发展与非洲地区和国家的经贸关系?现状和策略是什么?成效怎样?对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关系产生何种影响?等等,需要进行条分缕析,这将裨益于我们对印非关系发展趋势和可能影响的准确判断。而且,印度的对非经贸经验,会对中国开展对非经贸关系产生很大启示作用。





图1  印度与非洲的贸易额(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Fantu Cheru and Cyril Obi统计及印度经贸新闻相关统计数字整理得到,图2同





图2  印度对非洲的援助统计(百万卢比)

二、印度重视与非洲经贸关系的经济原因

冷战期间,印度专注于南亚区域内和与苏联等大国的经贸关系,忽视了对非洲地区和国家的关注,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段时期,印度政府曾一度停止了其外交人员在非洲的活动。新世纪以来,印度认识到发展与非洲经贸关系的重要性,开始从政府到民间加大发展与非洲国家经贸关系的力度。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

1、印度视非洲为实施其世界经贸大战略的重要部分

独立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实行的是在国家控制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达到自力更生和社会公平的经济政策,确立了封闭和半管制经济体制,奉行内向型进口替代战略,建立了一套以高关税和复杂的非关税壁垒为核心的贸易保护政策体系。在这种体制和政策下,印度产业竞争力不强,国民经济处于慢速增长的状态,国际收支不平衡,至20世纪90年代出现严重贸易赤字。为了化解外汇危机和国际贸易失衡,90年代伊始,印度政府开始对印度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明确提出自由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加快了印度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印度总理拉奥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在国外增进印度的经济和商业利益,已成为印度外交的主要关注点。”①从此,印度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战略转换,贸易政策开始自由化,并努力与世界经济接轨。

新世纪以来,印度的对外政策更是削弱了原有的政治色彩,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经济外交发展其经济成为政府对外政策的基调。在经贸战略与策略方面的变化是,由过去强调国家计划、公营主导、进口替代,改为现在的强调发挥私营企业积极性、开放市场、引进外资和大力促进出口。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体系中,从过去主要集中在同苏联和东欧的交往,扩展到同包括非洲地区与国家在内的广阔地区的交往,并希望通过国际贸易,分享多边贸易体系的利好,壮大印度的经济实力。因此,随着非洲经济地位的日益提升,大国竞相走进非洲,处于地缘优势地位的印度加大对非洲的关注力度毫不意外。

2、印度视非洲为印度商品潜在的销售大市场

不可否认,非洲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但是非洲有54个国家,人口超过10亿,虽然目前整体消费水平较低,但从长期看,非洲有着很大的消费潜力。近年来随着非洲各国致力于国内稳定和经济发展,非洲经济的整体表现越来越出色。据世界银行的报告,2011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达4.9%,与经济危机前的5%基本持平。除了南非(其GDP占该地区GDP总量的1/3以上),该地区其他国家平均经济增长率为5.9%,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②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撒哈拉以南非洲2012年将拥有世界第二高的增长率,仅次于亚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非洲局负责人特格涅沃克?格图说:“非洲积极改善基础设施的行动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外国对非洲的投资额仅在过去5年里就增长了15%。非洲目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大陆。我们需要保持这种活力。”受此推动,非洲的经济增长率到2015年时可能上升到7%,将成为下一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③

印度深知,发展相对落后的非洲国家对印度企业来说,却是向国际市场迈进的重要基地和跳板。印度学者指出,“尽管非洲贫穷落后,但对印度来说仍是非常重要的地区。占世界人口13%的非洲将为印度打开一个可观的市场。”路透社的一位记者也写道,“对印度制造的不少产品而言,非洲是个现成的市场”。④的确,印度的炼油产品、车辆产品、钢铁制品、机械设备、粮食和医药产品等在非洲都具有很好的竞争力和销售市场,印度的电信、能源、汽车、钢铁、矿产等企业遍布非洲大陆。随着非洲的稳定与发展,对印度商品与服务的需求将大增。

3、印度对非洲矿产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有迫切需要

印度是一个人均资源有限的国家,部分资源的需求已成为发展瓶劲。以能源为例,印度是一个石油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据国际能源巨头英国石油公司(简称“BP”)最近发布的统计报告来看,以印度目前的储产量比计算,其国内石油仅可开采19.3年。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显示,目前印度原油需求的70%需进口,而且这一数字至2025年将增至90%。同时指出,印度将在2025年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中、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⑤现在,印度已稳居世界原油进口国的第5位。随着印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确保45天储备标准目标的实施,印度石油进口量会进一步大增。同时,印度还是一个典型的“缺气”国,天然气储量只占世界总储量的0.5%左右。目前,印度是世界第九大天然气进口国。显然,印度只有通过国际能源市场才能获取国内发展必须的能源。其他资源,印度亦有不同程度的市场需求。

而与印度隔洋相望的非洲,是一个农业资源、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等都丰富的大陆。就矿产资源来说,非洲蕴含着大量的矿产,如铂、锰、钌、黄金等稀有金属,铜、锌、铁、钻石、磷酸盐等矿产资源,而且尚处于开发或待开发中;就能源资源来说,非洲多个国家拥有煤、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资源,是世界能源市场的重要供应者;以石油资源为例,2010年,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数字显示,非洲石油储量已超过南美跃居世界第二。非洲每天可向国际石油市场提供400万桶原油,每年还为国际市场提供50000公吨以上的天然气。⑥资源丰富的非洲,能满足印度工业发展所需的能源和多数原材料。

4、印度有走向非洲的良好投资契机

正在谋求和平与进步的非洲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强烈希望摆脱“被边缘”化和与原宗主国间形成的不平等贸易,希望重塑基于主权和平等关系的新型经贸关系。非洲国家总结了独立以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联合自强、自主发展”的发展战略。非盟(AU)实施的“多极战略伙伴关系”政策,就是谋求摆脱依赖西方的状况,更多地重视发展同新兴经济体的关系,以分享新兴经济体发展成果及经验。非盟主席科纳雷说,“印非峰会凸显非洲对在平等地位上缔结伙伴关系的愿望。我们不想再让他人骑在我们的头上发号施令,任何人都不能再对我们指手画脚。”⑦因此,同印度、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发展关系成为非洲国家或地区组织发展对外关系的重点。

面对正在崛起中的印度,非洲国家欢迎来自印度的投资和技术,因为它们是适合非洲国情的。以农业生产领域来看,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高产水果和蔬菜生产商,在生物科技研发与应用方面有着巨大潜能和经验。非洲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但很多国家却由于食品短缺而遭受饥荒。因此,非洲希望从同属热带的印度得到更多的农业技术。非盟轮值主席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说:“目前非洲的农业还是小农经济,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上,生产力很低。假如我们能够提高非洲农业的生产效率,那么非洲就不但会在粮食上自给自足,而且还能把大量的剩余粮食卖给世界其他国家。印度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技能,如能跟非洲分享,肯定可以帮助推动非洲的‘绿色革命’。”⑧再如非洲急需外界帮助其开发人力资源和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印度在这些方面都有一定的经验和优势。显然,印非间商品和服务的强互补性以及相关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特点,成为印非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和经贸关系紧密化的粘合剂。





图3  印度在非洲的前十名出口国家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资料整理得到,图4同





图4  2009年印度在非洲的前十名进口国家

三、印度扩展与非洲经贸关系的策略

随着非洲成为各大国关注的对象和争夺的“新边疆”,印度也十分重视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全面伙伴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经贸计划与项目的实施,扬长避短,使其与非洲的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形成了独特的对非洲经贸战略和策略。

1、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构建印度与非洲间的地缘经贸圈

强调地缘关系是印度吸引非洲和构建印非经贸密切关系的响亮口号。现代政治地理学创始人弗里德里希?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曾经写道:“伟大的政治家从来都不缺乏对地理的感觉……当我们说到健全的政治本能时,我们通常意味着对政治权力的地理基础作出正确评价。”⑨美国华盛顿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地缘经济学项目主任爱德华?卢特沃克(Edward N.Luttwak)也指出:“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地缘经济时代。”⑩可见,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地缘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作用并没有减弱,仍是各国对外交往中重要的考量因素。另外,英国经济学家坎特威尔(John Cantweww)和托兰惕诺(Paz Estrella E.Tolentino)等学者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征时也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对外投资一般遵循以下发展顺序:周边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产业分布方面遵循:自然资源导向型?进口替代?出口导向。⑾印度加强对非洲经贸交往完全适用这两种理论。印度和非洲都位于印度洋沿岸,具有先天的地缘优势,进出口非洲的印度产品具有物流成本和信息交流的巨大优势。印度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致力打造其地缘经济区。特别是靠近印度洋,即靠近印度的非洲地区是印度对外经贸交流的重要区域。

以2009年印度在非洲的前十大进出口市场为例,在地缘位置上靠近印度的无论国家数量还是进出口额占了很大数量。如出口国家(图3)包括南非、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苏丹、毛里求斯,出口额占出口的百分比为14.7%、10.3%、10.2%、6.7%、5.2%、3.5%、3.0%。在十国出口总金额96.4亿美元中占到71.2亿美元,七国占印度对非出口总额比重的53.6%;进口前十国中(图4),包括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苏丹等地缘位置靠近区,分别是50.4亿美元、17.2亿美元、6.2亿美元、5.3亿美元、3.8亿美元,占进口前十国出口总额188.1亿美元的82.9亿美元,占出口前十国的百分比为39.1%。另外,2009年,印度在非洲的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其中南非、埃及、肯尼亚、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苏丹、利比亚等七国属于地缘经济首选区。⑿从尼日利亚进口的绝大部分是石油。印度对非洲的投资亦呈现出这一特点。印度对非洲的投资虽有较长的历史,但对非洲投资的迅速发展是近年来的事,如以2000?2007年度印度对非洲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地区的直接投资来看,分别为21.7亿美元,占73.1%;0.24亿美元,占0.8%;2.03亿美元,占6.9%;5.08亿美元,占17.1%;0.63亿美元,占2.1%。⒀显然,与印度相近的非洲地区,特别是东非国家,占了印度对非投资额的绝对数量。重视和发展地缘经济关系,成为印度对非经贸战略和策略的重要特点。

2、发挥中小私人企业优势,在大国竞争间隙中拓展对非经贸业务

充分利用中小私人企业是印度发展对非洲经贸关系的重要手段。自独立以来,印度实行对民族工业和私营经济保护的政策。经济改革以来,印度政府对企业限制进一步放松,并鼓励中小私营企业和公司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以寻求更广泛的市场和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到目前为止,印度已成功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够与欧美顶级跨国公司展开国际竞争的本土中小私营企业和知名品牌。一大批从事信息技术产业、制药工业、食品加工业、服装纺织业、水泥建筑业和旅馆旅游业的中小私营企业或私人财团迅速发展壮大,并且进入了全球化经营。统计显示,印度制造业产值的39%、出口金额的45%、GDP贡献的8%?9%来源于中小企业。⒁而且,印度中小私人企业将向非洲的投资视为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对非洲进行直接投资的兴趣很大。他们的决策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程度更小,国际性收购成为他们主要的增长策略,在非洲的知名度也远远超过中国企业。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和国际知名的品牌,如塔塔集团、比拉集团、信实集团、维普罗软件公司、兰巴克西制药公司等。

在对非洲的出口中,中小私人企业占主导地位的领域包括纺织服装、皮革制品、羊毛制品、加工食品、体育用品、珠宝首饰和手工制品等,而腰果加工和手镯出口则100%属于中小企业。在电子、工程、橡胶和塑料出口等方面,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也很大。近年来,在高端技术领域,在对非洲投资中颇具影响的印度软件企业、医药企业当中也几乎全是私营企业,如信息系统技术公司、维普罗公司等等。印度向非洲直接投资的主体多是出自“草根阶层”的私营企业,它们在跨国经营时更易于得到西方的接受,而且他们也愿意在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塔塔钢铁集团,目前已经向科特迪瓦、塞内加尔、坦桑尼亚大量投资。在毛里塔尼亚、埃塞俄比亚等邻近印度的国家中,印度中小企业更是随处可见。

3、打造对非洲投资的“新高地”,高起点推动对非洲的经贸交流

利用高端技术打造对非洲投资的“新高地”,高起点地推动对非洲投资是印度近年来对非投资的亮点。印度面对国内传统制造业基础较弱这一现实,以及恰逢世界信息技术革命高潮这一有利契机,扬长避短,采取了跳跃式发展高端制造和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近些年来,高科技产业的崛起,有力地推动了印度传统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制药业和汽车配件制造业已被列入印度的三大朝阳产业;化工、电子、光学器材、电脑软件、仪表、航空航天设备等产品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出口迅速增加;印度还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达到较高水平并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有代表性的企业如生产软件的信息系统技术公司、制药的兰巴克西制药公司、销售汽车零部件的巴夏汽车公司等。联合国投资署的卡尔?P?桑万特主任评价道:“促使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驱动力在于印度企业不断增长的竞争力和全球扩张的兴趣,尤其是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服务业和制造业。”⒂

非洲对信息产业、医疗设备、制药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端产品的需求极大,而这些产业恰好是印度产业的优势和投资优势,而且和中国大量出口制造业产品不冲突,与欧美发达国家出口非洲买不起、也无法满足其附加条件的高技术产品不矛盾,这恰好成就了印度对非洲投资的“新边疆”和“新高地”。印度通过“聚焦非洲计划”等,以网络信息技术为龙头,展开了与非洲的高技术交流。辛格总理在印非峰会上称,非洲将成为全球新的增长点,印度将抓住非洲经济快速增长的机遇,扩大对非洲的贸易和投资,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投资,实现印非之间的互利双赢。印度还通过泛非电子网络工程加强非洲国家的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及医疗服务,为非洲国家的能力建设提供较好的技术支持。这种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合作不仅能够加强印非之间的政府及民间交往,还能在非洲民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印度对非经贸战略的实施具有深意。

4、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努力构筑印非间多边经贸体系

印度在重视与非洲国家双边投资和贸易的同时,也重视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多边经贸关系,这是新时期印度加强对非洲经贸交流的新思路。冷战期间,印度经贸交往的对象主要侧重于印度移民较多国家、关系紧密的英语国家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参与国。冷战结束后,印度在加强与传统非洲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双边关系的发展,如印度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中,与南非的贸易占有绝对优势;与西非的经贸关系中,尼日利亚的地位无有匹敌;在东非、北非地区,埃及、埃塞俄比亚、毛里求斯等则是重点。一段时期内,印度与非洲国家的双边贸易及投资方式在非洲大陆风行一时。

相较于2000年以前,进入新世纪的印度,更加注重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印度与包括非盟(AU)在内的多个非洲地区组织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全面经济合作协议或特惠贸易安排。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国际会议和论坛展开经贸交流。如“印度?非洲论坛峰会”、“印度?SACU(南部非洲海关联盟)自由贸易协议”等就是重要的形式。为此,印度向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提供了2亿美元的信用额度,并提供双边债务减免;成功成为非洲能力建设基金会(ACBF)第一个亚洲成员国;与非盟的多项经贸合作也已在各方面展开;还与非洲开发银行合作,提供贷款。特别是在2011年5月的亚的斯亚贝巴“印度?非洲论坛峰会”上,辛格总理进一步建议成立印非商业委员会,促进商业领袖间的交流。印度通过多边框架下的印非合作,能够有效地参与非洲整体或区域的发展建设,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进印非间的经贸联系和相互依赖。

5、努力开拓其“软实力”资源,为双边经贸合作夯实感情基础

囿于经济实力的限制,印度无法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为非洲提供大量的援助和公共产品。除此之外,从资金、技术、营销渠道等方面看,印度和中国一样,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中国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为赶超其他大国在非洲的影响,体现后发优势,印度强调要走出一条与其他大国非洲战略截然不同的道路,即向非洲输出文化、教育和技术等“软实力”的新模式。首先,充分利用印侨资源。非洲的印度移民约有280万人,它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额财富,在很多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度通过印侨的关系,在印侨占多数的国家,如乌干达、毛里求斯等构建进入非洲的桥头堡。其次,印度企业注重“感情投资”。中国和印度在非洲的直接投资大都集中于采矿业,此类投资一般属于资本密集型,因此在当地创造的就业有限。印度近年来一方面努力实现投资多元化,另一方面,在对非洲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中,避免与当地企业过分竞争,减少本国劳工引入等,以增加就业和培养与非洲人的感情联系。第三,巧妙利用援助手段。2009年,印度政府宣布对非洲34个(全球5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进口商品实施零关税政策,该计划覆盖了这些国家92.5%的出口品种;2010年,印度政府再次宣布计划未来10年内在非洲投资1.5万亿美元,以促进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加强对非洲国家的技术转移与人员培训等。印度通过SCAAP(Special Commonwealth African Assistance Plan)计划、TEAM-9计划等,在非洲国家建立囊括各领域、各类型的培训班,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非洲人提高技术能力等等。

印度重视宣扬其与非洲经贸交流的“人道主义”性质,强调印度在非洲的投资项目着眼于非洲自然资源增值,为非洲人民提供就业机会和人力资源培训等,从而帮助非洲国家发展,解决首当其冲的贫困、饥饿和疾病问题,这些都是为了笼络非洲人心,为印非双边经贸合作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印度人“培训师”、“公共产品提供者”、“发展中国家的朋友”等形象已在非洲深入人心。印度在非洲的“软实力”影响大大扩展,这些都对印非关系的增信释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裨益于印度对非洲经贸策略的实施。

四、印度对中国的启示及对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印度对非经贸策略和经贸关系,对于重视中非经贸关系的中国来说,显然是很好的参照个案和学习对象。印度的成功与失败,对中国来说,都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1、克服地缘劣势,寻找中非合作新领域

中国与非洲地理位置较于印度存在明显的劣势,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中间隔着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和索马里海域等敏感和脆弱地区,加之美国、印度等大国对中国对非战略的“防备”甚至遏制之举不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在非洲立足并胜出,必须在印度和西方大国优势产业和方式之外寻找途径,通过深化中非合作领域与合作深度,构建中非经贸密切联系。这也是可能的,因为中非经济互补性强,特别是非洲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中国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十分契合非洲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双方合作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因此,中国应考虑通过在非洲举办中国品牌商品展等方式,促进更多优质产品对非出口,让“中国制造”成为非洲人民心目中的品牌。同时,在方式上,中国应更多地向非洲转让技术和管理经验,变“中国制造”为“非洲制造”,帮助非洲国家提升产品附加值,培养技术人才,促进当地就业。另外,中国应进一步对非洲产品开放市场,积极落实对非洲相关输华产品免关税政策,鼓励中国企业进口更多非洲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让非洲企业积累发展资金。总之,只要中方继续与非方携手努力,让共同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非洲人,就能为双边经贸关系打下牢固基础,就能使双方的经贸联系和友谊跨越时空。

2、鼓励中国民营企业扩大在非洲的投资,释放民营企业的活力

与中国相比,印度企业的海外经营主体绝大部分为私营企业,尤其是私人家族企业集团。印度私营企业不仅是印度对非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远远超过中国企业。而且,印度中小私有企业的成功靠的不是“血汗工厂”式的简单加工工业,而是具有国际水平的工程、研发、设计和机械加工能力;不仅跨国经营时更易于受到西方的接受,而且在体制上更能适应自由竞争机制。相对于印度而言,中国目前大部分已形成的跨国公司均为国营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上海宝钢等,它们在非洲乃至全球经营活动中易于受到西方国家以中国公司的国家背景为借口的阻挠。诚如西方舆论在评价中印两国企业国际收购活动时指出的,中国的国际买家具有国家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进行竞价;印度企业则是一些“草根阶层”,是受到蓬勃发展的企业家精神的鼓励的。因此,在非洲,有关印度“经济威胁论”少有市场。私营经济是经济体系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中国应支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为其提供完备的金融、信息服务,让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起更大的历史责任。除在特殊领域外,不能再仅仅为了增强国有大型企业表面的国际竞争力,而片面去提高企业的垄断实力,产生不必要的道德风险。同时,中国民营企业在许多方面也需要更为积极地向印度家族企业学习,以尽快提高中国民营企业应对全球竞争的能力。民营企业亦可凭借非洲经济起步的契机,通过借鉴印度经验,创新思路,在实战性的对非投资中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能在全球竞争和跨国经营的优秀企业。

3、充分利用中国优势产品,打造中国输非“龙头”产品

在与非洲的经贸合作中,印度一直标榜自己是向非洲输出技术和文化等“软实力”的新模式。的确,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印度错过了发展制造业机遇,却意外地搭上了“信息经济”和“新经济”的便车。因此,印度的优势在于IT产业和金融业而非制造业,印度是靠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的,IT产业特别是软件业是印度在世界上最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软件”领先模式。所以,印度企业充分利用在信息、生物、制药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拓展与非洲国家的合作。而且,印度对外贸易政策实践证明,相比内向型经济,走贸易自由化之路更能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当然,非洲需要信息化时代的技术和经济方式,但是,对于众多刚刚走上现代化之路的非洲国家来说,对中国相对胜出的制造业技术、产品与服务同样十分需要。中国主要靠制造业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制造业是占主导地位的产业,这就是所谓的“硬件”领先模式。因此,中国企业可在非洲充分利用制造业的优势,在非洲的采矿、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承包、机械、家电、建材、纺织、医药、农业、电信等行业中作出自己的品质、品牌、声誉和龙头产品。尽管非洲对亚洲产品有许多高关税限制,如纺织品、服装、鞋袜等,但是从中国和印度进口的大宗商品,例如电子产品、机械和运输设备,关税一般相对较低。因此,中国要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下工夫,真正利用中非之间经贸结构的互补性实现共赢。

4、充分发挥“软实力”优势,牢筑中非经贸交流的感情基础

由于注重运用“软实力”因素,印度企业和产品在非洲民众心中的认同感较强,印度企业以及印度移民在非洲创办企业被接受度较高。近年来,尽管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发展计划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较于中国在非洲的硬实力发展和成效,“软实力”建设相对滞后,这不仅掣肘了中国对非洲的经贸活动,也影响了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相对于硬实力建设而言,“软实力”建设更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加之西方为了限制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在非洲影响力的扩展,主导国际新规制的建设,以推出“采掘业透明倡议”、“赤道原则”、“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外交”、“保护责任”等新干涉主义政策给中国施压。这样,中国对非洲“软实力”建设的内涵应该包括文化、发展模式、国际机制、国家形象、国际传媒、外交政策等多方面内容,并要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既要优化对非产品和商品质量,又要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加强合作,促进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文化产品、科技产品的输出,从而促进中国出口结构的优化。另外,中国企业要在促进非洲人口就业、参与社会公益、实现生产本地化、保护生态环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等方面加强中非合作,为中非经贸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创建交流平台和感情基础。

注释:

①宋天佑:《印度对外关系》,《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83页。

②张子宇等:《非洲已成世界经济增长新源头》,http://business.sohu.com/20120809/n350199028.shtml

③路透社肯尼亚蒙巴萨电:《非洲经济增长前景看好》,http://www.cs.com.cn/hw/hqzx/201208/t20120814_3453711.html

④王雯甜:《印度非洲“大跃进”》,《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4月10日,第4版。

⑤David Scott. Handbook of India' s International Rel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1, pp. 50.

⑥Fantu Cheru, Cyril Obi eds., The Rise of China and India in Africa: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Critical Interventions, London: Zed Books, pp. 90.

⑦戴严:《印度加强与非洲关系》,http://finance.sina.com.cn/j/20080529/01254921546.shtml

⑧印度时报:《印度和非洲可以成为世界粮仓》,http://www.stnn.ce/pol_op/200804/t20080409_759878.html

⑨Francis P. Sempa, Geopolitics: From the Cold War to the 21st Century, New Brunswick, NL: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2, pp. 103-104.

⑩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0页。

⑾J. Cantwell and P. E. Tolentino 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 Discussion Paper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Studies, No. 139, 1990, pp. 24.

⑿顾学明主编:《大国对非洲经贸战略研究》,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年版,第159页。

⒀Fantu Cheru and Cyril Obi eds.,The Rise of China and India in Africa,London:Zed Books,2010,pp. 188.

⒁经济参考报:《印度,中小企业发展势不可挡》,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01/c_122221051.htm

⒂杜人淮、张鑫:《美日印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举措及借鉴》,《比较研究》2011第5期,第26页。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