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密松水电站事件重创中国在缅投资
云南大学大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9月26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密松水电站事件对中国在缅甸的整体投资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对缅投资出现骤降,同时中国在缅投资也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耗资36亿美元的密松水电站项目于2009年12月开工建设,建于缅甸克钦邦的伊洛瓦底江上,建成后将淹没面积相当于新加坡大小的一块区域。
2011年9月缅甸决定暂停一项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投资兴建的有争议大坝工程。密松电站被搁置后,中电投一直希望能够尽快重启项目,但遭遇越来越多的困难,还激发了缅甸国内更多的利益纠缠。
与此同时,伊洛瓦底江上游七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计划也自然被搁置,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一系列投资计划都停滞。
9月26日发布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2014)》称,首当其冲的是作为投资方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70亿元人民币(6.1271, -0.0084, -0.14%)前期投资前景难料自不待言,这些资金的财务付息以及人员维护费,一年至少需要3亿元人民币。项目被搁置之后无法通过滚动投资来偿付。同时,公司还面临供应商、施工单位等有关合同方巨额的违约索赔。
此外,专为电站配套兴建的道路、桥梁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将来如果重启需要进行大面积的维修。
上述报告称,中方曾多次到缅甸进行协商,希望密松电站在确保安全和满足当地人民需要的情况下适时开工。但是,这种愿望能否实现,目前来看,并不取决于中国企业乃至中国政府的公关,而是要视缅甸政治经济转型的大形势而定。
云南大学西南周边国家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卢光盛介绍,在缅甸政界,吴登盛政府执政以来,缅甸政界对中国及中国在缅投资的舆情趋于多元化。
他分析,一方面,缅甸高层认识到中国能为缅甸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发展经验,需要搞好与中国的关系。缅甸不少高层官员多次公开表示欢迎中国到缅甸投资。吴登盛政府还曾多次公开表态支持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但另一方面,缅甸新领导层认为,在过去20多年中,缅甸前军政府过分依赖中国,导致中国在缅影响力过大。
卢光盛说,在缅甸民主化推进过程中,昂山素季本人对中国在缅投资的认知也基本正面。但是有一些政党却有着比较强的民族主义情绪,通过反对军人利益和抨击中国在缅项目来扩大影响力,这也加剧了缅甸社会对中国在缅投资的负面舆情。
上述报告介绍,在缅甸民间,由于中国在缅投资使得不少民众生活条件改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获得了不少民众的称赞和感谢。但是,这些收益很难平均体现在缅甸国内,中国在缅甸巨额的投资也并未收到完全的预期效果。
报告称,舆情变化对中国在缅投资造成重大影响,中国在缅大型项目频频受阻的同时,对缅投资也出现骤降,大型投资几乎没有再进入缅甸。
缅甸方面的报告数据显示,2012财政年度(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中国对缅甸投资仅为4.07亿美元,占缅甸外商投资总量的29%。而此前两年,中国对缅投资分别为43.5亿美元和82.7亿美元。
研究发现,中资企业在缅受挫的同时,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寻求提升与缅甸的关系和商业往来。美国、日本、印度、韩国等国家已开始努力寻求与新生的缅甸政权结交,并纷纷借此“进入缅甸”。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金珍介绍,面对缅甸当前复杂的局势,舆情发生的变化,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在缅企业也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在政府层面,不断派出高级官员赴缅甸进行协调,并邀请缅甸各大政治势力领袖到中国参观访问,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在企业方面,努力强化自身作为负责任企业的形象。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和投入,提升透明度,积极与当地媒体沟通。
卢光盛表示,随着缅甸开放后西方国家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介入,缅甸的投资环境正在发生巨变。中国必须适应这个邻国发生的变化,要想保持中国投资的利益,关键还是要注意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不仅要处理好与缅甸政府的关系,还需要顾及当地民众的利益,考虑对方的感受,确保做好利润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