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发新话题
打印

中国制造面临双重挑战 须未雨绸缪求新出路

中国制造面临双重挑战 须未雨绸缪求新出路

中国新闻网

      随着美国重回制造业和东南亚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竞争优势正在褪去。在中国工业增加值出现滑坡的境遇下,中国必须未雨绸缪求新出路。

    美国重振制造业,中国面临严峻挑战

    与中美伦敦奥运会金牌之争一样,中美大国竞争,特别是中美制造业之间的竞争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延续。8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在俄亥俄州建立一所由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出资的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以扶持美国制造业和鼓励企业在本土投资。这是美国在扶持制造业发展方面的又一大手笔,建立这样的创新研究所,有助于联合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力量,发展尖端科技和培养制造业技能。

    自工业化以来,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二战后,美国制造业在与日、德等国的竞争中,经历了“绝对强大渐次衰落重塑优势”的过程。期间,美国各界对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达成了共识,即无论什么时代,制造业都是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创新的重要生产部门。

    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却走了一段制造业日趋“空心化”的弯路。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实体经济不断萎缩,直至重要制造业日趋“空心化”,失业率上升。到4年前爆发的金融危机,才惊醒了美国政府和有识之士。

    金融危机后,美国逐渐加速的“再工业化”以及美国政府对“制造业回归”的强力推动正在改写着全球制造业格局。从2009年到2012年,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内保就业促进倡议”等多项政策来帮助美国制造业复兴,并逐渐体现出了政策效果,2011年美国制造业新增23.7万名就业岗位,制造业投资恢复明显,根据制造商协会的预计,美国制造业将在今明两年分别增长4%和3.5%,高于同期的美国GDP增长预期。

    美国重回制造业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正在下降。尽管中国制造业时薪还远远不及美国的水平,但中美之间的成本差距正在逐步缩校2010年,美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了6.1个百分点,单位劳动力成本降低了4.2个百分点,从2002年至2010年,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累计降低了10.8%。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劳动力报酬增速比生产率增速要快得多,从2005年至2010年,工人的工资水平以每年19%的速度递增,而同期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全负荷成本只增加了4%。这对于一向靠要素价格低廉取胜的中国制造而言无疑是重大的挑战。
    为提高美国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的能力,美国政府正在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降低美国制造业的税收负担,并使暂时性减税措施永久化。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和修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协定、美韩自由贸易协定。这些措施的目的依然是推动制造业回归,即取消把业务转移到海外的美国公司所享税务优惠,促使那些公司把业务回流美国,使其国内制造商能够从政府为促进就业和出口所提供的补贴中获益。

    此外,美国在外贸、投资等政策方面向制造业倾斜。第一,扩大出口。奥巴马近日宣布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包括美国进出口银行将启动为规模较小的出口企业提供信贷的新项目,以及给予“出口促进内阁”更大权力协调跨部门行动。第二,增加投入。美国政府2013财年预算方案加大了对制造业研发和贸易促进机构的拨款力度。

    更多的挑战也许来自于创新和技术。美国誓言要在高端制造业继续保持领先,并在为新的产业革命做好技术储备。为实现制造技术突破,为未来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奠定基础,美国2012年财政年度增加了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并启动先进制造技术公会项目,该项目旨在采用公私合作伙伴方式来增加制造业研发投资,缩短从创新到投放市场的周期。

    美国再工业化的本质是产业升级,高端制造是其战略核心,美国已经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这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证券时报 经济参考报)

    寻找成本洼地,国际资本转战东南亚

    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将注意力转向东南亚市常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7月5日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6%,而中国的这一增长率同期不到8%。

    “中国制造”是不是正在向东南亚转移?未来“东南亚制造”会不会取代“中国制造”?一些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观点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和中端制造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副总裁陈睿对记者表示,中国的劳动力、资本和汇率成本上涨很快,这“三大红利”正在消失,这导致一些跨国公司“转战”东南亚。另外,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在寻求发展自己的制造业。

    主要生产精密微型滚珠轴承、高精密机械、电子零部件等的日本美蓓亚集团看中了柬埔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当地设立了一家工厂。像在中国一样,这家工厂设在金边的经济特区,工人来自农村。该工厂首席运营官香月说:“我们需要提高在泰国和中国生产基地的高附加值项目的产量,而把劳动密集型生产转移出去。”他表示,现在有几十家外国公司考虑在柬埔寨投资。

    贸发会议2012年进行的一份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在由跨国公司评选出来的最受欢迎的东道国排名中,印尼和泰国的排名大幅提升。报告认为,由于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工资成本和生产成本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东盟各国在制造业上的相对竞争力继续增强。一些在中国沿海地区投资的外国公司转移到了东南亚,一些则将生产转移到了中国内陆地区。

    德国知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集团下的鞋类产品有97%的生产来自亚洲。中国虽然占比最大为35%,但比重正逐年减少。越南目前为第二,约占29%,印尼第三为26%。而柬埔寨的份额在2011年翻了一番。近日,“出于重新整合全球资源的策略考量”,阿迪达斯决定关闭位于苏州的中国惟一直属工厂,有消息说可能会迁到缅甸。

    陈睿表示,制造业确实存在从中国向东南亚转移的情况。从快速消费品到装备类都有转移。产业转移是同涨同跌,但有板块效应和先后的问题。他表示,对外资来说,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转移会更快,以中国市场为导向的则相对较慢。总体来讲,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制造业会更多转移到东南亚。

    在向东南亚转移的外资中,也有不少中资企业。震洲(柬埔寨)服装有限公司经理郑胜忠对记者说:“我们也是迫于劳动力价格上升才搬到这里的。”

    “同样采购一万元的衣服送到欧盟国家,‘中国制造’和‘柬埔寨制造’的成本大不相同。比如,意大利的进口税实行最惠国和非最惠国两个标准。在中国生产一条成本10美元的裤子出口到意大利,意大利要征收12.5%的进口税,这条裤子连税带本的价格是11.25美元。而同样的一条裤子在柬埔寨生产,出口意大利后成本还是10美元。”郑胜忠告诉记者,“把工厂搬到柬埔寨,成本可以降低约10%。”

    一些投资越南的中国企业也有同样的感受。广西森宝电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彬在河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上看,越南人口结构年轻,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低,这是越南发展制造业的优势。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投资东南亚的服装鞋帽企业大多仍从中国进口设备,有的还从中国进口面料,仍对“中国制造”有相当依赖。

    中国制造竞争力犹存

    不过,渣打银行亚洲研究部主管许长泰对记者表示,并没有观察到制造业从中国到东南亚的大规模转移。他说,对东南亚制造业的外国投资在上升,但很难确定这些外资是否是从中国撤出的,因为数据显示外资进入中国仍表现强劲。最近外资对中国投资放缓可能是由于中国国内的经济放缓,以及全球经济形势严峻,而不是东南亚在取代中国。

    有分析显示,一些行业,尤其是技术行业在东南亚投资建厂一直不太成功。许长泰表示,首先,中国的物流基础设施仍然比许多东南亚国家更具竞争力。此外,中国的制造商已不再只是为出口而生产,中国国内需求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贸发会议的报告也认为,短期来看,外资对中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出现停滞,但是中国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东南亚已经成为那些希望使投资地更加多样化的投资商的目的地。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日本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商,如世界上最大的轮胎制造商普利司通、松下电器集团都正在越南设立工厂。据称,越南的非熟练工人工资通常只有中国南方地区的1/3到一半。作为全球领先的相机镜头品牌,腾龙设立的第一家海外工厂在中国珠三角的佛山市,而现在该公司计划在河内附近建厂,投资1300万美元。

    有分析指出,许多日本企业在东南亚设厂,是为了削减在中国的成本,多样化生产,并降低对单一制造业基地的依赖,避免类似去年泰国洪水和日本地震海啸所带来的损失。

    许长泰认为,由于中国正在努力获得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低端制造业会向低成本的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陈睿则表示,中国还是制造业国家,和东南亚制造业没有特别明显区分,更多的是竞争关系。

    一些接触欧美公司的市场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外资还没有大规模从中国转移,但中国也要正视有可能出现的变化,特别是中国自身劳动力市场优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化被动为主动。

    汇丰银行董事总经理兼亚洲经济研究联席主管及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对记者表示,近期中国制造业出口订单下滑,主要反映了需求不足,并非中国制造业失去竞争力。规模经济、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政策环境,都是中国维持“世界工厂”的优势。(人民日报/王慧 暨佩娟 刘刚 杨晔)

    面对挑战,中国须未雨绸缪求新出路

    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形成竞争优势正在褪去。在中国工业增加值出现滑坡的境遇下,中国必须未雨绸缪求新出路。

    其实,政府早在以转型为主基调的“十二五”期间,就已经为中国机械制造业指明了战略出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并提出“推进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目标;为机械制造企业提出了全新的竞争能力要求,包括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建立数字化技术平台,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技术水平;精进数字化生产,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实现绿色生产,在内部提高机械利用率、提升信息化管理,在外部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产业集群;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并开展资源和价值链的整合等。

    “调整转型、创新升级”短短的八字战略,不仅一语中的地涵盖了对机械制造企业的全新全方位竞争能力要求,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身处全新产业环境下的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在面临重大的转型课题的核心关键重塑价值能力体系、提升智慧运营管理。

    当前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智慧运营的战略转型布局下,亟需具备以下五大求生基础技能自主创新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精细成本控制能力、制造服务化能力和关键过程制造能力。

    而中国机械制造企业若想要更快地从低迷的产业环境中成功转型,反败为胜,不仅要依靠关键竞争技能的“战斗力”的全面提升,还需要由内而外地实现向“服务”企业的彻底转型。因为,这已经成为整个制造行业转型的大势所趋。

    现在,主题正在向科学领域转移。中国花了20年时间,打入一个接一个的制造业领域,在接下来的20年,它希望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在这方面,也有一些统计数字表明它是认真的。

    近些年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以华为、海尔为代表的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比如,我们国家863计划的1/4、国家973计划的1/3都是由中关村的企业承担科研攻关的。在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但总的看,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强,要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75%的企业没有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2.8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只占25%。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很难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舞台上立足。

    企业要在自主创新中唱主角,既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从企业来说,首先要树立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把创新置于企业战略的最重要位置。对总体实力偏弱的我国企业,不走创新之路,就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其次,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完善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要舍得投入,把企业各方面的资源集中到创新上来,建立完善的研发机构,加大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上的投入。

    从政府来说,主要是创造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大环境。比如,制定和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保护和规范企业的创新行为;推出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和金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还要特别加大对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这些企业承担国家研发任务,主持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当然,也要重视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依靠自主技术起家的中小企业,是最富有创新活力的。据统计,美国的企业创新产品中,82%来自中小企业。要通过创业投资、政策支持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独特作用。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