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哈河战役(或称诺门罕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及苏联在远东(今中国呼伦贝尔市)发生的一场战争。日本称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为第一次诺门罕事件;此后至9月16日停火为止,称为第二次诺门罕事件。苏联方主将为朱可夫,日方主将则为植田谦吉。
在诺门罕战役当中日军参战兵力前后相加超过7万人。在四个月的战事中,战死8440人。苏军投入约五万七千名步兵、五百辆坦克及三百五十辆装甲车;官方宣布人员损失为九千人伤亡。
但据1991年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档案显示,苏军真正死亡人数约为七千人,超过一千人失踪,另外一万六千人受伤。
事实上,根据苏军克里沃舍夫准将的回忆录内容指出,苏军内部证实实际的伤亡人数竟高达2.5万人,其中9000人阵亡及失踪,显然伤亡人数有明显被捏造缩小,且近半数的坦克竟遭日军击毁,显示诺门罕战术中苏军应是以人海战术取胜,并非外界所了解的大胜收场。难怪朱可夫将军对日军的强悍战斗力留下深刻的印像。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诺门罕战役中苏军的坦克比日军强大出一个数量级甚至还有人写文章在无任何出处的情况下煞有介事地讨论T-28坦克在此战中的表现,实际参战的苏军坦克均是BT式和T26式坦克,装甲十分轻薄如T-26比89式中战车的装甲还薄,而且它们用的汽油机生存力也不如89式的柴油机。战役中出现的最大的坦克是日本97式坦克。同样地苏军损失的坦克装甲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只有很少数被燃烧瓶击毁,绝大多数毁于日军反坦克枪炮(来自BATTLEFIELD.Ru的报告)在战斗中日军发现用7.7毫米穿甲弹集中射击或是车载13.2机关枪射击即能击穿BT坦克的装甲。此外松本草平关于苏联紧急进行柴油机改装的说法也是错的,BT-7m要到此战后才生产。
一般的资料都显示 ,1939年9月15日日本因为惨败而签署了停火协议,并于翌日9月16日生效,同意尊重蒙古声称的边界。 日本方面在 35000部队中 ,遭受的伤亡约为17,000(至少8,400死亡),其中关东军的(第23师团)师团被重创。1966年的朝日新闻报道靖国神社的诺门罕慰灵祭时用了“死亡18000”的字样,然后被五味川纯平作为日本军方隐瞒伤亡的例证记入,实则报道只是未署名的不过30字的简讯,仍然不足以排除将伤亡当成死亡的错误可能,需要说明的是靖国神社从来没有独自进行过任何伤亡调查参见。在1966年一个叫五味川纯平的的确在靖国神社前作过诺门坎阵亡者1万8千人的报道,并于2000年出版了[诺门坎]一书。但是五味川提出的伤亡数字多年来一直受到日本国内的口诛笔伐。而且作者本人是一名小说家,但很多中国国内的读者执着的相信一部非严肃作品中提供的数据。
百度百科有关此战的叙述则错误百出。首先是”国际上公认日军损失50000人“,此言不足取信,因为即便是获胜者苏军都没说过日军损失5万人,国际公认不知从何而来。可以参考资料:
http://www.armchairgeneral.com/r ... khin_gol/losses.htm
苏联解体以后,更多先前不为人知的资料得以公布,根据俄国军史作家Kolomiets在2002年出版的“Boi u reki Khalkhin-Gol”一书,1940年递交给红军最高指挥部(STAVKA)的诺门罕战役苏军伤亡为9703人战死和失踪,15952人负伤,苏军对日军的伤亡统计为8632人战死与9087人负伤。
相对的 ,苏联方面57000的部队中 ,遭受了23,499伤亡(8248死亡)。朱可夫赢得了胜利,他被苏联奖赏为第一功臣,同时被晋升为上将军衔。
二战后有记者采访朱可夫将军,问及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时,他回答是哈拉哈河战役。
最终结果为1939年8月中,欧洲形势急剧变化。苏、日两方亦在八月底后加紧外交谈判。苏军虽然在远东取得战役的胜利,但无意扩大战果。双方于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后以日本退让,承认现存边界结束冲突。1940年6月9日,苏、日两方正式缔结协议。最后导致1941年4月13日所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
对中国的影响:使得苏军继续驻在外蒙并完全控制了外蒙古,结果促使了外蒙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可能性加大。
现在中国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正是因为日军在诺门坎战役当中的失利才堵住了日军北上而使其南下的主因。但我认为这种论调是错误的。日军从中国东北南下入侵中国腹地是必然的,原因如下:
西伯利亚大部份地区不是很适合人类生存,西伯利亚只是南部比较适合人类生存。
而中国不同:地处温带幅圆辽阔的中国很适合人类生存,而且鬼子在历史上一直羡慕并学习我中华文明;又加上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和全国一盘散沙,使鬼子看到了机会。鬼子为了占领中国是蓄谋已久,从丰臣秀吉开始就打起了中国的主意。
另外,在二战以前东西伯利亚和中西伯利亚以及俄国远东根本没有发现有油田,而东南亚却有日本急需的石油资源。 这也是日本南下的因素之一。
诺门坎战役的结果及作用被人为地夸大了:日本从东北南下入侵中国腹地是必然的,日军入侵中国腹地的因素当中:诺门坎战役当中日军失利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也非主要因素。当时的德国还是美英都希望德国与日本夹攻苏联,但要达到这种目的前提有三个:第一,德国是在1939年5月份以前就开始进攻苏联,而不是在1941年6月22日才开始进攻苏联。第二,苏军的战斗力在日军面前不堪一击,或者是苏军的战斗力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战斗力相当。第三,日本是陆军强国而不是象当时那样是海军强国(毕竟日本是海权岛国),但这三个条件在当时都不具备。事实上两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主导都都是欧洲强国德国,从1939年9月份德国入侵波兰才被视为二战的全面爆发。挑起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方面,日本没有这种资格;日本偷袭珍珠港也是在德国闪电战的胜利鼓舞之下才进行的。
虽然苏军拼了相当大的力气而在诺门坎战役当中确实获胜,但也是代价沉重的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