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发新话题
打印

德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 每个农民可养140个居民

德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 每个农民可养140个居民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柏林4月29日讯(记者魏爱苗)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1950年德国每个农民生产的食品(包括粮食、肉、鸡蛋等)能够供养10个人。现在每个农民每年生产的食物可以供养140个人。

  德国联邦农业部部长伊尔莎-艾格纳认为,过去几十年德国农业生产率有了“巨大的提高”。在她看来,这一事态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农业的效益不仅更高,而且更环保,对生态也更加友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原因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之外,比如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因为现代化的农业器具和“尖端工艺”是靠人去掌握和驾驭的。

  所以德国特别重视对农业工人的培训。用德国人的话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已经不是简单的农民,而是“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才”。农业领域各种职业接受培训的人数,“近几年有明显的增加”。2006年至2008年接受培训的人数平均比1999年至2001年多出9%。2008年接受农业技能培训的达到42205人。培训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绝大部分属于面向未来的现代农业和林业技术。因此德国农业部又将其成为“绿色职业培训”。

  据统计,德国农业和林业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农业占地面积为1700万公顷,林业占地面积为1100万公顷。德国的农业和林业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简单的农业和林业了。它们在“不断地创造一些新的经济前景”,比如生物燃料或新型建筑材料等。因此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或山区,农民从事的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是非农产业”。

  家庭农场(包括其它农业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但规模却日趋扩大。据统计,1999年德国有农业企业(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47.2万家。2007年已经下降到37.4万家。企业数量下降20.6%。2007年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农业劳动力有130万人,比1999年就业人口减少12.9%。2007年农、林、渔三业创造产值200亿欧元,约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9%。

  2005年至2007年德国农业劳动力的总人口每年减少1%。换言之,外流了。,德国农场或农业企业(包括林业和渔业)都是家族企业。在此期间,家庭内部的劳动力每年流失3.5%。那2.5%的差额由外来劳动力填补了,其中部分是长工,更多的是短工或是季节工。这就是说,德国本国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占农业劳动力的3.5%。其中2.5%的工作岗位被东欧或中东等外来务工人员所填补。记者从媒体上了解到,也有为数不多的华人在这里从事农业劳动。

  德国农场(不包括林业和渔业)数量减少,但规模扩大。1999年每家农场的耕地平均为36.3公顷,2007年平均每家农场的耕地已上升到45.3公顷,每家增加9公顷。说明兼并过程还在继续,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农业用地1999年至2007年8年间仅减少1.2%。换言之,农业土地挪做它用的很少。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土地受私人财产权的保护之外,德国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首先是就业。别看单纯的农业就业人口只有130万,但如果把农业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加在一起考虑,那么就业人数就高达400万,占德国就业总人口的10%。上游产业是指饲料业、农业用药和化肥以及农业机械等。下游产业系指食品加工业、副食品商业和餐饮业。如果把提炼生物质能的劳动岗位和以农业为原材料的工业岗位,比如造纸业等计算在内,就业人数就不是400万,而是490万了。其次还有粮食安全方面的考虑,比如世界人口不断增加,但耕地却不断减少。当然也有气候保护和能源安全的因素。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让德国各级政府对征用农业用地非常谨慎。这是农业和林业占国土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根本所在。

  德国农村或农业还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这从农业用地的分配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根据德国农业部的统计,德国2008年农业用地中,苗圃占了0.1%,葡萄园占0.6%,永久绿地占28.3%,果园占0.4%,耕地占70.5%。永久绿地可能是坡地,也是草场。一方面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另一方面也是放牧的好地方。德国没有大型水库。浇地全是滴灌。之所以不修水库,因为总体上讲是风调雨顺,没有这个必要。另外地表水很浅,挖井的成本很低。有的地方,挖个坑就出水。这与植被有关。永久绿地起的就是保护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它还调节了空气,为牛、羊、鸡等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食粮。

  根据环境发展农业。这是德国发展农业的基本思路。德国南部山区多,丘陵地带多。这种地形和地貌显然不适合种植业。但山区雨水多,植被好,适合放牧。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和德国人的口味,决定了德国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粮食只起辅助作用。换言之、德国的养殖业非常发达。特别是奶油制品、猪肉、牛肉、火鸡肉等充斥各大商场。价格也非常便宜。2公斤的牛奶用一个欧元就够了。一公斤的火腿肠大约不到2欧元。德国人用在做饭上的时间很少。因为用各种肉做成的肠不下几千种,全是成品。买回来在家热热,加个面包就是一顿饭。想喝汤也有现成的汤料,煮一下就行了。由于养殖业发达,鸡肉和鸡蛋也不贵。一只清洗好生的冻鸡1.5欧元。每盒鸡蛋(10个,约0.6公斤)1.2欧元。2008年德国平均每人吃的鸡蛋有212个。

  农产品(18.70,0.00,0.00%)那么便宜,包括1欧元可以买到4公斤面粉,那么农民的收入是不是很低呢?不。据德国农业部统计,2005年至2009年,德国农民(94%的农业企业是只有1个人的家庭企业)人均收入或纯利润在36000-50000欧元之间。比如2004/05财年德国农民人均收入为36647欧元,比上一财年增长23.9%。第二个财年(2005/06)又比上一财年减少1.4%。此后两个财年人均收入大幅度上升,分别增长13.8%和21.1%。2007/08财年的人均收入达到49844欧元。但2008/09财年收入又狂跌了22.8%,人均收入跌至38498欧元。虽然从总体上看,农民的收入是上升的,有时升幅还很大,但不稳定,波动太大。

  农民收入波动主要是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丰产了不一定丰收。市场就那么大,供应多了消化不了就只能降价。这就导致农民收入减少。比如2007/08财年,奶农每卖一公斤牛奶可得38.90欧分。到了下一个财年(2008/09)每公斤牛奶只能卖到30.40欧分,比上一财年减少21.8%。不过每家奶农可以从政府那里平均得到25595欧元的各种补贴,包括“直接支付”和其它奖励,比如农业企业奖、地区平衡补贴、农业环保补助和农业用油补偿等。这些补贴和奖励占当年奶农全部收入的82%。

  对农民补贴的钱从哪里来呢?有三个渠道。一是欧盟,欧盟有共同的农业政策和财政拨款。二是德国联邦政府。三是各个联邦州。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也是财政拨款。据德国农业部披露,欧盟、联邦和州三级政府2007年至2013年对德国农业和农村地区的财政补贴总计为180亿欧元。平均每年为25亿欧元。另外还有一些地方项目也可以从联邦、州和欧盟农业基金那里申请到项目经费。比如“改进农业结构和改善海岸保护”项目,2010年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出资13亿欧元。欧盟农业基金出资13亿欧元。这样德国农村地区2010年得到的项目经费就高达26亿欧元。这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