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美军进攻伊朗(上)
“英国《星期日每日电讯报》9月 16日报道称,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官员说,他们相信,白宫已经启动了精心设计的局势升级计划,逐步与伊朗进行军事摊牌。美国高级官员相信,白宫核心圈子已经下定决心,要确保布什政府在伊朗无力研制核武器的情况下卸任。”为此,美国军方一直在积极准备,随时将对伊朗的核设施和重要的2000处军事目标实施空袭。在这一危险态势下,伊朗政府一面积极整军备战,不断试射新式导弹,展示武库装备,砥砺国民志气;一面也不放弃外交斡旋和外交努力。近期,伊朗总统内加德前往纽约联合国总部。在和联合国官员和各国代表的接触中,一再重申,伊朗不会制造核武器,但伊朗也决不放弃和平使用核能,掌握核技术的努力。所以,一直以来,伊朗政府应对负有联合国使命的国际原子能核查机构,对本国核设施和核能力的核查,始终保有余地,并不承诺放弃核能生产的努力。这样,必然不能满足美国政府抑制核扩散,防止“邪恶轴心国家”拥有和能够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初衷。并和美国与西方的反恐战略,国际战略相抵触,因此,倡导联合国制裁伊朗,并将这种制裁步步升级,并最终诉诸武力。就是美国布什政府的考虑。
自从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为了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国际战略,为了主导世界局势,以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需要。美国联合西方国家,接二连三地发动了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第二次海湾战争。由武力威慑,全面空袭,到事实上的军事占领,使战争的形式不断升级,内涵扩大。但美国和西方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际安全问题,反恐问题,也没有给上述国家和地区带来福音,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和平,民主和自由幸福,相反,倒把他们推入了分崩离析,战乱恐怖,困苦不堪的境地。如今,针对朝鲜和伊朗的核设施问题,美国政府又一再督促联合国原子能机构核查和封闭上述国家的这些设施,限制和取缔他们生产核能的权利,甚至计划不惜又一次诉诸武力,来摧毁他们不希望看到的这些国家的核设施和核生产能力,把战争的阴影再一次笼罩在他们和平的土地上空。在国际恐怖活动猖獗,安全形势堪忧;国际能源和关系到国际民生的战略物资,生活必须品一再涨价,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可能已经危机到许多重要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情况下,任何战争,特别是敏感地区的局部战争,对于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个扰乱他们生活,影响他们国家发展,降低他们生活质量和水准的不祥之音。
假如美国进攻伊朗,有多少胜算,又对中亚和平及其伊朗邻国产生什么样的副作用和恶劣影响,对世界经济秩序又会造成怎样的打击,而伊朗人民,是否将要重蹈伊拉克人民现今苦难的覆辙?这一系列的严峻问题都不能不使人们担忧。一意孤行的布什政府考虑的是自己的颜面,如何体面地交替;考虑的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战略利益;而罔顾中亚人民和伊朗人民的利益,他们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生存权利,甚至置当今世界需要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于不顾,不过是一再扮演世界宪兵和国际霸主的角色,无视别国的安全,存在,和需要罢了。
伊朗地处欧亚大陆桥,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早在公元前六世纪,波斯人阿黑门尼德氏族居鲁士、大流士即建立过统治欧亚大陆达两百余年的波斯帝国。随着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和亚历山大大大帝的入侵,古波斯帝国虽然灭亡,但到公元226年,伊朗又建立起了几乎拥有整个西亚的萨珊王朝。在和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的长期战争中,萨珊王朝耗尽了国力,终于于公元七世纪中叶,为阿拉伯帝国所灭。此后一百年,以伊朗为中心的中亚人民又起义推翻了阿拉伯人的残暴统治,先后建立了萨曼王朝(公元847-999年),伽色尼王朝(公元962-1186年)公元十三世纪,伊朗国土上建立的花剌子模国被西征的成吉思汗所灭,伊朗曾经出现了誓死抵御蒙古入侵的民族英雄札阑丁王子①。此后,蒙古人在伊朗和西南亚国土上建立了伊尔汗国(成吉思汗-拖雷-旭烈兀族系)。十四世纪中叶,伊尔汗国由于残暴和苛刻终于瓦解分裂了。到公元1502年,兴起于阿塞拜疆阿达比尔地区的萨非家族的伊思迈尔利用突厥的力量战胜了强敌,兴盛起来,建立了萨非王朝(公元1502-1722年),正式以伊斯兰什叶派教义为国教,以抵御信奉逊尼派教义的阿拉伯和阿富汗,在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百年战争后,基本上确定了今日伊朗的版图。而英帝国的势力,也在此时以与王朝联盟对付奥斯曼帝国的名义入渐伊朗。
18世纪末,伊朗东北部的土库曼人恺加部落统一了伊朗,建立了恺加王朝。19世纪初,伊朗沦为英、俄的半殖民地。1921年礼萨?汗推翻恺加王朝,于1925年建立了巴列维王朝。1941年3月21日,改国名为伊朗,执行亲美的政策。1978年,伊朗爆发了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迫使巴列维国王于1979年1月16日流亡国外。同年2月,宗教领袖霍梅尼结束了14年的流亡生活,从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权,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1981年10月哈梅内伊就任总统,穆萨维就任总理并受命组阁。霍梅尼逐步建立起政教合一的伊斯兰体系。新的伊朗政权排斥西方势力,推行原教旨主义②。这样,1980年美国即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前后发生伊朗门③等外交间谍事件,致使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至今没有复交。1993年,美国对伊朗实行“双重遏制政策”,1995年宣布中断与伊朗的所有贸易和投资关系,9.11事件之后,美国更是把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之一,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不断指控伊朗支持和鼓动国际恐怖主义,涉嫌收留“漏网”的基地组织成员,特别令美国难以忍受的是,伊朗有开发和拥有核武器的嫌疑,将会对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和驻军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美伊关系很快下滑到爆发战争的边缘。
和两次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不同的是,即令美国联合北约和若干亲美的亚洲国家对伊朗发动战争,他也不可能像对付伊拉克那样,对伊朗实施实际上的军事占领。美国的对伊战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联合国的原子能机构,核查伊朗的核设施和和核能力。迫使伊朗放弃掌握核技术的努力,并封闭伊朗的核设施,强令其停止核物质的生产。如果这种努力未达目的,则促使安理会通过相关决议,对伊朗实施制裁。在国际社会孤立伊朗,束缚伊朗发展经济的手脚,使其为了自身存在,不得不放弃对美国和西方的敌视态度,采取妥协政策。以保障美国及盟友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和驻军安全。目前这第一阶段的制裁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并没有使伊朗屈服,放弃掌握核能技术的努力。
第二阶段,在上述努力未尽人意的情况下,升级制裁为彻底孤立伊朗,并对其实行全方位的封锁。包括夺取霍尔木兹海峡 ,封锁伊朗的出海口和国际输油管线,以绞杀战断伊朗经济命脉和海外联系。同时,陆上从西南,西北,北方和东方,东南方向,全面封闭伊朗国境,使伊朗对外贸易完全瘫痪,无以获得海外资金,物资和其他补给,陷于经济委顿,民生凋敝之中。以从肉体和精神上扼杀伊朗人的斗志,迫使伊朗人屈服。伊拉克战争前的长期经济封锁实际上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达到了从国力到精神肉体上都置伊拉克于死地的战略目的。
但是,伊朗会用全部海军,大部空军力量,死守海峡,令美军面临重大伤亡。同时,陆地的封锁,西南方向要借助伊拉克,西北方向要借助土耳其,北方要借助里海沿岸独联体国家,东方要假道阿富汗,东南方向要仰仗巴基斯坦。这些以伊斯兰教为主体的民族国家,是否真如美国人所愿,全力配合美国进行陆上封锁,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第三阶段,在上述两个阶段都不足以对伊朗构成致命打击,并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前提下,美国不得不全面诉诸武力。东西方向以陆军封锁为主,南方海湾战线则以航空母舰编队的炮火和舰载飞机为主,对伊朗国土内的核设施和主要军事目标实施炮火打击和空袭。其他方向则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军事基地,出动战略轰炸机分袭伊朗的训练营,炸弹工厂,革命卫队的穿甲弹生产基地,指挥中枢,通讯基地,导弹部队和发射井,战略中枢,交通要津,和首都德黑兰以及诸如伊斯法罕、马什哈德、大不里士、阿巴丹(石油城)、设拉子(核设施基地)等大城市和经济中心。以彻底摧毁伊朗的抵抗力量。在极端恐怖和血腥压力中,迫使伊朗反对派,甚至人民,推翻现政府,向美军就范。
所以说,美军一旦进攻伊朗,将采用科索沃模式,以战略威慑来达到最终目的,并不取军事占领的下策。所以如此判断,是基于伊朗的地形,民族,宗教,政权,等等战略因素的原因。伊朗是一个波斯民族占主体的民族国家。波斯族占人口总数的66%,其次为阿塞拜疆人、占25%,还有5%的库尔德人,和不到4%的卢尔人、巴赫蒂亚乐人、俾路支人、卡什凯人、阿拉伯人、土库曼人和亚美尼亚人等少数民族。
伊朗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阿塞拜疆人多居住在以大不里士为中心的里海南岸,保持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与波斯人没有明显的民族隔阂和冲突。其他少数民族散居在伊朗北部厄尔布斯山的北麓,对于伊朗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没有构成重要的影响。况且,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什叶派教义是国教,因此,没有尖锐的教派和门阀冲突。部族冲突、在原教旨主义和中央集权的联合统治下,教派势力并不足以影响伊朗的执政方针和国家大局。所以,和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不同,美国难以扶持第二势力,或者利用部族、教派、反对派,甚至民族矛盾对伊朗实行分化瓦解,争取内应,并顺利地颠覆伊朗的现行政权。
伊朗是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截至2006年年底,已探明石油储量1384亿桶。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27.5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15.6%,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石油是伊朗的经济命脉,伊朗是欧佩克成员国中第二大石油输出国。森林是伊朗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天然资源,面积达1270万公顷。其他矿藏有煤、铜、铁、铬等。石油开采是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炼油业发达,石油收入约占外汇总收入的90%,其他有食品、纺织、建材、电子、汽车、钢铁、机械等。波斯地毯驰名世界,是仅次于石油的出口商品。农业生产较落后,以畜牧场业占优势,养羊业居重要地位,还有牛、马、驴等。多为游牧和半游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棉花、甜菜等。沿海水产资源丰富,盛产沙丁鱼、鲭鱼、鲑鱼、鲟鱼等。近年伊朗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年增长率在5%以上,是中亚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因此,它比遭遇封锁十年的伊拉克更具应对战争的实力,和持久抗战的能力。
伊朗的国土面积辽阔,达164.5万平方公里,比伊拉克(44.44万平方公里)和阿富汗(65万平方公里)加起来还大,有较大的战略防御纵深和机动回旋余地。与伊拉克主要作战地域是沙漠和绿洲平原、阿富汗山地居多不同,伊朗西部边界有扎格罗斯山脉,核设施基地设拉子就在这里;往东是与之平行的库赫鲁德山脉;西南部和南部有许多平行的山岭;北部沿里海处有厄尔布尔士山脉,形成从北面拱卫德黑兰的天然屏障;东部靠近阿富汗的是加恩山脉,靠近巴基斯坦的是萨尔哈德高原;中部是伊朗高原;东部又有沙漠。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使用小股特种部队实施山地作战,完成奔袭伊朗指挥中枢,通讯枢纽,重要军事基地的战术任务,难度较大,容易陷于被分割包围,难以完璧而归的境地。因此,伊朗的作战环境既适合打正规战又适合打游击战,二者可以有依托地形配合作战。便于军队隐蔽集结,迂回运动,采取多样的作战方式和手段克敌制胜。给美军作战造成极大困难。山区和高原地形,局限了即使像阿帕奇这样的多性能直升机的作战性能,并使其容易受到攻击;装甲部队难以展开,完成快速穿插,定点分割包围的战术任务。使用陆军作战,美军必将付出重大伤亡。
在伊朗南部的波斯湾是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波斯湾形似人字型,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56~125千米,平均水深70米,最浅处10.5米,最深处219米。海峡中多岛屿、礁石和浅滩,海岸线平直,除了港口以外,并不适于登陆作战。
伊朗武装力量主要由正规军和革命卫队组成。正规军分陆、海、空3个军种。革命卫队由地面部队、海上部队、陆战队和航空部队组成。目前,伊朗有现役军人约54万。陆军是伊朗武装力量的主体,总兵力约35万人。装备有主战坦克约1500辆,其中不乏先进的T-72型和“酋长”主战坦克。伊朗地面部队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除了坦克,伊朗陆军拥有近百辆装甲侦察车、1200辆装甲运兵车、2000门牵引火炮、300门自行火炮,以及数量庞大的火箭炮。此外,陆军还拥有一定数量的“陶”式、“耐火箱”式反坦克导弹和地地、地空导弹以及各型直升机和运输机约200架。
伊朗海军现有兵力约1.8万人。主要作战舰艇包括俄制“基洛”级潜艇3艘、护卫舰3艘、轻型护卫舰两艘、导弹快艇20艘、海岸巡逻艇26艘、扫雷舰艇七艘、登陆舰艇11艘,其他支援舰只25艘。海军航空兵约2000人,装备各类飞机70多架。
伊朗空军现有兵力约5.2万人。拥有各型飞机900余架,其中各类作战飞机300余架,包括先进的F一14和米格-29等第三代战斗机。此外,空军拥有“小牛”、“响尾蛇”、“麻雀”、“霍克”改进型等各式导弹若干。
除了正规军和革命卫队外,伊朗还拥有庞大的预备役力量。伊朗常设预备役部队有35万人,其中准军事部队“民众动员军”约20万人,多为青年志愿人员,战时可达100万人。伊朗的准军事部队在两伊战争中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采取的自杀式“人海战术”,至今仍让人谈之色变。
何况,在高度的统一意志领导指挥下的伊朗军队,以什叶派“舍生忘死,修备来世”的宗教教义熏陶下,有一股为安拉献身的视死如归精神,其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也远非萨达姆爱国者卫队所能相比。
现今,伊朗已拥有中东地区最强大的导弹库。伊朗现行装备的“飞毛腿”B型导弹(射程为325公里)达300多枚,“飞毛腿”C型导弹(射程为550公里)达60多枚,可打击美军驻阿富汗基地。伊朗新式的“流星一3”和“法塔赫一110”导弹,两者都可以击中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的任何目标。“流星一3”导弹的射程可以达到1300公里,弹头重1600磅。伊朗国防部长新近称,伊朗正在发展射程2000公里以上的“流星一3”改进型导弹。这些导弹虽然打不到美国本土,但是,打击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基地以及以色列的战略目标却不在话下。此外,伊朗的“征服者”型导弹(射程约200公里)是使用固体燃料的新型中短程导弹,伊朗军方人士称它是“世界上打击精度最高的导弹之一”。如果美军空袭,不能一举摧毁伊朗的导弹武库,那么海湾的航空母舰战斗编队,以色列及海湾沿岸的美军基地,将在其反扑和报复之中。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美军进攻伊朗,将以空袭为主,以战略威慑为主。美军没有那么大的力量,美国国会也不会批准美军像伊拉克那样,背上一个收拾不了的烂摊子,把自己重复陷入烂泥塘中。
注:1、札阑丁王子:公元1219年秋,成吉思汗亲率大军二十万入侵中亚,花剌子模国王摩柯末不相信诸王子,也不集中自己精锐的四十万大军与蒙军作战,反而分散地死守孤城。在一再败北的逃亡中,客死海湾小岛,遗命王子札阑丁继任国王。札阑丁开始在南方地区招兵买马,成为抵抗蒙古侵略的一面旗帜。一救答里安堡,二获八鲁湾大捷。但花剌子模众将终因部族和各自的利益分道扬镳,使札阑丁功败垂成。不得已南渡印度河逃亡。蒙军东归后曾返故土,游说各方以图复国,但因缺乏统帅之才,容人之量,于事无济。后遭蒙军追杀,于里海一带,不知所终。
2、原教旨主义:原教旨是对教义的一种保守的信仰。与所谓保守主义不同的是: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必须强制制止别的信仰,用暴力推行自已的‘教旨’。换言之,原教旨主义的本质与其说与某种‘教旨’,不如说与其推行教旨的方式有关。原教旨主义的实质并非‘宗教保守主义’,而是宗教强制注意或神学极权主义。
一般人认为宗教只是个人私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只涉及精神修养。宗教不应涉及公共事务,宗教只是个人道德或是一些崇拜仪式,朝圣,或做一些慈善事业而已。但是伊斯兰认为宗教不单只包括精神,灵性,个人私生活,还包括了一般的社会事务,生活的整体,真主的意旨并不局限于精神方而,还指引了人类的行为和操守
所以,伊斯兰并非是一个宗教那么简单,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包含了一套信仰和崇拜的方式,它是一个博大的,互相衔接的法律系统,也是一个政府,指示人民的生活方式。所以原教旨主义者用暴力推行的‘教旨’中也包括了强制的法律,几是不合他们教义的都是有罪的。
3、伊朗门事件:伊朗与美国断交以后,仍有一些非政府的秘密的来往。后来,这一秘密交往,即由以色列牵线搭桥的武器人质和麦克法兰出访德黑兰的秘闻一经之于众,举世哗然,里根总统在美国国内受到广泛指责,他遇到自己的“水门事件”。1985年6月,美国环球航空公司飞机上的人质从大马士革回到美国,这件事使美国意识到,实际上是伊朗在背后牵线的结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领袖,能否对黎巴嫩施加影响,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国人质恢复自由。通过中间人进行试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国王巴列维在美购买的一批战斗机的零部件,以便恢复使用这些早以搁置的飞机。因美国同伊朗中断关系6年,正当白宫苦于无从下手时,以色列外交部办公厅主任戴维在总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议,利用一个在伊朗长期活动的军火商考柏,宁格蒂在该国的广泛联系,来为华盛顿服务。这个建议得到当时还在担任总统安全顾问的麦克法兰的同意之后,经里根总统批准,开始悄悄执行了。麦克法兰及其助手与伊朗代表进行了极为隐密的会谈,会谈中由以色列担保,本着一飞机军用物资交换一名人质的原则,分别于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释放了三名人质。
1986年5月,麦秘访伊朗,伊官员不仅同麦进行接触,而且美国提出一系列条件,美国只答应第一条即提供巴列维国王购买并以付款的飞机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未得到满足,于是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于11月4日突然公开了麦访问伊朗的秘闻。以武器换人质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国对恐怖活动和两伊战争的态度。美过去采用绝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们谈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换人质立即引起国内外巨大的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