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上路
|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12-21 01:14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上著名的两次 “托孤”事件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托孤”是纯粹的封建世袭制产物。老的马上就要挂了,小的还没“断奶”,怎么办?找几个可靠的哥儿们,先假惺惺的吹捧一番,然后言归正传,大致意思无非是:“我不行了,我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兄弟要对你大侄子好点儿,不听话就替我打他屁股等等”。严格地说,这更像一场交易,是封建余毒之一,有那么多成年的,还选不出一个象样的吗!非得弄一个没断奶的!没办法,封建帝王制度就是这样,江山岂容轻易改姓,没叫二世、三世就已经很进步的了。如果不这样,那就不像中国了!(选举制更像谁?)
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 “托孤”有两次,而且各有特点,结局更是大不一样,下面分别道来:
第一次:白帝城托孤事件。
这是历史上口碑最好的一次托孤。大致过程是这样的,刘备要给兄弟(关羽)报仇(其实真正目的是抢地盘),结果旧仇未报,又添新恨,被一个黄毛小子陆逊烧得焦头烂额,一时想不开得上了绝症。按老规矩当然是刘禅接班,可刘禅才十七岁,中学还没毕业呢,才智似乎也赶不上他爹,这就必须有人来当监护人,这时,刘备选择了诸葛亮。
历史证明,这次换届行动还算基本成功,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在克尽职守,第一是为完成嘱托,第二也为自己赚得了“鞠躬尽瘁”的历史鉴定,以至后世把他当作偶像争相模仿。
我对诸葛亮本人也是由衷佩服的,原因首先是他讲义气,尽其所能地完成了哥儿们交给的任务,这一点并不次于关公,享受后世香火一点都不过分。
其次是他极具政治才能,刘备并没有选错人,最难治的蜀汉是三国之中治理的最好的,实属不易。
但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从另一角度看,诸葛亮有时显得太自信、太恋权(也可以说专权),别人怎么想不知道,起码刘禅是这么想的,他一定很不爽。仅从名传千古的《出师表》就可以看出,那哪是什么战争檄文啊,我看更像教训小孩子的“一封家书”,刘禅估计更有同感。那种口气别说是一个国王,就是一般小孩看完了都会产生逆反心理,现在教育孩子还得讲方法呢,别说那时还有名义上的君臣关系呢。我估计他们君臣(也可说叔侄)二人的关系不会太好,应该只是表面维持而已,好歹最后没翻脸。
有人会说,刘禅弱智啊,多亏有诸葛亮,要不早乱套了。请问,刘禅弱智的证据在哪里?诸葛亮压根儿就没有让刘禅管过一件事,拿什么判断他是否弱智,只能说他胆小、窝囊,这个倒很明显地被看出来。最后蜀汉的灭亡大部分的客观原因正是诸葛亮的多次战争(其实哪次也没赢)已经把国力弄的虚弱不堪,打不起了,如果非得要追究主观责任的话,只能说是刘禅没有治理国家和临危决断的经验,这正是拜诸葛亮所赐啊,你不给他机会,他拿什么有经验。
总的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是被广泛认可的,公、忠、能三项全能,历史上并不多见,他的“忠”更是千古佳话。
另一方面,诸葛亮也是幸运的(和刘禅搭档),功和名自己收着了,泔水缸却有人帮着顶。运气比下面即将提到的那一位不知好上多少倍。请看――
第二次:顺治托孤事件
顺治怎么挂的传说很多,这里没工夫说,反正是挂了,该轮到康熙了。
这次托孤更特殊,那时康熙才8岁,小学还没毕业,好像找一个来托根本不够,一下子找来了四个,分别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前三个好像无关紧要,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次事件的主角是康熙和鳌拜。
说句公道话,鳌拜是有功的,起码在康熙未成年的时候还是尽心尽力的,至于后来为什么弄成那个样子,谁是谁非也说不太清楚,流行的说法是鳌拜专权,飞扬跋扈,阴谋篡位等等。
好,现在来讨论一下。
说鳌拜专权,有诸葛亮“专”吗?鳌拜想独揽大权有那么容易吗?首先那三位也不是白给的,哪一个不是刀头舔血过来的,凭什么哥儿三个都得听你的,这个权不是那么好专的吧。在此我不得不提一下顺治的帝王心术,一下子安排四个不是没有目的的吧!佩服。
其次,也是最致命的一点――玄烨不是刘禅。这一点就足够要了任何一个所谓“顾命”大臣的命,诸葛亮碰上了恐怕也得不到什么好果子。
鳌拜飞扬跋扈可能是有,靠战功得宠的人恐怕都有这毛病,再说人家也没读过几天书,可能不懂什么礼法纲常之类的,其情可悯。
至于篡位什么的就不好说了,好像史料证据不足,品史一定要严谨,没证据的不瞎说,但可以假设一下,就算他是想篡位也不看看篡的是谁,找错人了!
从两次事件可以看出,鳌拜和诸葛亮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首先,他们都恋权,均是手握大权不愿轻易放手,都犯了人君之大忌;
其次,他们都很自信甚至自负,只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一文不值,样样都不如他。可惜的是,诸葛亮看对了;鳌拜看错了。
第三,他们都很负责任,努力做好被托孤的工作,只不过诸葛亮干完了,鳌拜提前“病退”了。
第四,他们都是功臣,都有点持功傲物,只不过方式不一样罢了。
如果说他们不一样的,那就是结局不一样,这和被托的那个“孤”有很大关系。
时也,运也,历史有时就是这样。
补:螯拜并无篡位之念.这一点,康熙也知道.若是摊上个"窝囊废"皇帝,便是大大的忠臣,可惜他遇到了康熙....
康熙五十二年,玄烨已到了晚年,犹记起鳌拜的功劳。一次,他召集诸王贝勒大臣,说:“忆及数事,朕若不言,无敢言之人,非朕亦无知此事者。”其中特别提到,“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讳而不言者,当年捉鳌拜系不得已之举。雍正帝执政后,“赐鳌拜祭葬,复一 等公,世袭罔替”,并于雍正九年加封超武公。这些身后隆典,说明鳌拜并非是极其危险的巨奸大憝,而仍是清帝褒奖的有功之臣。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