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大桥阻击战的真相
转自铁血社区
提到苏联JS-3“约瑟夫•斯大林”3(俄文译名为ИC-3)重型坦克很多人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它的形象:骇人的122毫米口径的火炮;影响俄国坦克至今的龟壳形铸造炮塔;以及独特的箭簇状车体正面装甲。作为一款在战车史上划时代的坦克,它给太多的人――从观看过柏林胜利阅兵式的西方将领到现代普通的军事爱好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但在西方军史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1945年4月13日,苏军解放维也纳的战斗打响,德军在弗洛伊德大桥阻击战中仅凭一辆“黑豹”就击毁了一辆JS-3重型坦克!这一战例甚至被美国装甲兵刊物《装甲》奉为坦克兵必修的经典战例,在我国军迷中更是影响甚广。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JS-3中型坦克在弗洛伊德大桥阻击战中真的被“黑豹”坦克击毁过吗?本人认为值得商榷,现分析如下:
矛盾的时间
1944年早春,德国“虎王”重型坦克出现于苏德战场,让苏军倍感压力。为了有效克制“虎王”,苏联决定研制新型重型坦克和对现有重型坦克进行改进,这就是JS-3与JS-2M重型坦克的由来。1944年夏秋之交,JS-3开始测试,1945年1月,JS-3开始批量生产。1945年3月,JS-3开始装备红军第2集团军第71重型坦克旅。
在了解了JS-3的发展史后,我们再来看一下“黑豹”击毁JS-3的战例。按照西方军史的记载,这次被称为“弗洛伊德大桥阻击战”的战例发生于1945年4月13日。而前面已经说过JS-3直到l945年3月才装备部队。在这里,我们分析一下时间的可能性。
苏军当时运输只可能用陆路运输。JS-3的速度比不上火车,也没有人会让坦克千里迢迢的从后方自行赶到战场,白白浪费燃料、磨损装备与疲劳人员。因此JS-3就只有靠铁路运输了。JS-3的战斗全重高达46.5吨,这在二战苏军坦克中已经是相当重的了。首批装备JS-3的苏军部队是第71近卫重型坦克旅,从番号中可以看出,这支部队是一支近卫独立重型坦克旅(请读者们注意,这是一条重要线索,稍后笔者还要就这一点进行更详细的分析)。而当时的火车性能显然不能与现在的火车性能相提并论。对于蒸汽机车而言,要运送一个旅的JS-2、JS-3及其弹药、燃料、人员决非易事,其消耗的燃料是惊人的。而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的工矿企业受损严重,这不可能不影响到苏联军列的运输能力。东欧的铁路运输能力本不如西欧发达,而德军撤退时又摧毁了能被苏军利用的铁路网。这意味着苏军必须边建设边运输。即便没有被德军破坏的路段,也要考虑到德国的窄轨铁路与苏联的宽轨铁路的衔接、更换与兼容问题。因此,即便苏军不顾燃料耗费与机车磨损让运输JS-2、JS-3的军列“全速前进”,但苏军工兵与铁道兵构筑的基础设施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同时,苏军铁路并不是为JS-2、JS-3服务的,甚至也不只是为坦克部队服务的,它还要负责运送陆军其他部队甚至空军部队的人员、辎重等,而当时苏军的规模是极为庞大的。
由于开战初期苏军失利造成的军工厂大迁徙,使得当时的苏联军工体系布局比较混乱。JS-3要由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生产车体,而在乌拉尔山系的车里雅宾斯克工厂生产炮塔。再加上弹药的生产与运输所耗费的运输资源,苏联的军列货运能力还要大打折扣。
综合了上述因素后,请判断一下:第71重型坦克旅怎么可能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装备换装,人员训练,并千里迢迢的赶到维也纳参加战斗?JS-3的战斗经历还有两种说法,一说其参加了最后阶段的柏林战役;一说其赶到柏林城下的时候,战役已经结束。它只参加了远东的对日作战。但无论采取这两种说陆的哪一种,JS-3都没有到维也纳参加战斗。
然而与时间相比,战斗过程本身更令人难以信服。
疑点重重的战斗
按照西方军史的说法,1945年4月13日上午8时,弗洛伊德大桥阻击战打响。德军主力是由车长吉森率领的1227号“黑豹”车组。下午2时,吉森接到通知,有一辆JS-3出现于附近。于是,吉森选好了阻击点,根据战斗手册上提供的JS-3数据预先设定好射击诸元,以求首发命中(否则,让JS-3的122毫米火炮轰一下,整个车组生还的可能性极低)。
吉森接到通知,说JS-3在附近一说极为可疑。JS-3在3月份才装备部队,此前德军连见也没见过它,是如何知道JS-3的存在并连它的名称都知道的一清二楚的?根据手册调整射击诸元一说更为荒谬。对于敌方的一种既未被缴获又未被击毁的装备,知道其精确的技术参数是不可能的。在战争中,重型装备特别是像JS-3这样的最新装备的相关情况是高度保密的,更不用说具体数据了。德国的情报机关确实高效,但不可能优秀到如此程度。事实上,如果能在敌方新装备投入战场之前向己方警告新装备的存在,就已经算是很优秀的情报系统了。试问:在纳粹德国军事全盛时期都对T-34的存在一无所知的德国情报系统,可能在纳粹德国即将垮台,苏军的保密措施日臻完善之际获知JS-3详尽、精确的技术参数吗?
按照西方军史的说法,吉森命令“黑豹”悄悄移动到了JS-3行驶的街道的尽头。当双方相互“照面”时,“黑豹”的火炮正指向三点钟方向,双方距离约400米。“黑豹”一炮就击中了JS-3的炮塔正下方,JS-3立即爆炸。
苏军的习惯,只有在战斗中有优秀表现、立有战功、人员素质高超的部队才可以在自己部队的番号中冠以“近卫”一词,并享有在兵器上涂装近卫军标志的特权。而在此次战斗中,苏军却犯了许多不可思议的错误。此次战斗上午8时开始,“黑豹”摧毁了一些T-34。到下午2时时JS-3进入战场。此时的JS-3本应高度警惕周围敌情,做好战斗准备。而当“黑豹”那70倍口径的长身管出现于JS-3前方400米处时,竟未引起整个车组(从车长到驾驶员)的丝毫注意。以至于“黑豹”出现,旋转炮塔,开火,在这整个过程中JS-3车组竟未做出任何反应!请注意此时的苏军素质已和开战之初不可同日而语了,而这辆JS-3车组的人员素质更加与“近卫”一词不相称。JS-3这样刚刚研制出的新武器,是必定要优先装备苏军最优良人员的(苏军就曾将缴获的“黑豹”奖励给素质最优良的坦克手使用)。在二战的最后几天中,“优先”也就成了“只会”。因此,“黑豹”车组遇到素质如此低劣的JS-3车组的概率之低也就可以想见了。
JS-3实际上是JS-2大规模改进的产物,它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就是它在当时首屈一指的防护能力。其车体正上方的装甲防护为110毫米/72度。“虎”式重型坦克的炮塔正面装甲也就是110毫米了(而且还是垂直装甲)!再加上JS-3车体正面由三块轧制钢板焊接成箭簇状的结构,使其防护更好。而就连“虎王”与“猎豹”装备的KwK43L/71型88毫米火炮的最好记录是于100米处勉强击穿237毫米厚装甲,如果射击距离换成了此战的400米呢?“虎王”与“猎豹”都做不到的事情,“黑豹”却做到了,这可真是一项“奇迹”!
对“黑豹”击毁JS-3的情景,西方军史的说法是“JS-3立即爆炸”而不是“JS-3停止前进,冒出浓烟”。这说明“黑豹”不是仅仅破坏了JS-3的行走系统,而是穿甲弹炽热的金属流射穿了JS-3的车体装甲后,又射穿了JS-3的炮塔座圈,引燃了发射药筒与炮弹,造成了坦克殉爆。为了避免殉爆而JS-3恰恰在炮塔座圈处安装了装甲围筒,其厚度高达90毫米!这已经达到了二战时某些坦克正面装甲的厚度了!如果“黑豹”发射的75毫米穿甲弹能有此“神力”,德国的工程师们还用研制“虎王”、“猎豹”与“猎虎”吗?
对击毁JS-3后“黑豹”的战斗历程,西方军史的描述是:吉森车组又击毁了12辆T-34和1门反坦克炮。后驾驶“黑豹”沿弗洛伊德桥撤退回多瑙河南岸。应该说,这一段描述还是较为可信的。但正是这一段真实!可信的描述,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疑点:苏军哪里来的那么多T-34?从战斗过程来看,JS-3刚被击毁几分钟后,3辆T-34就出现了,并带有一个步兵排。那么,从常理判断,被击毁的JS-3应与赶来的T-34隶属于同一作战单位。JS-3是一辆负责侦察的坦克,T-34的乘员及步兵听到了爆炸声,赶来增援。如果情况真是这样,那么“黑豹”面对的应该是配备有重型坦克、中型坦克、反坦克炮及步兵的摩步营(团),而不是近卫独立重型坦克旅。这显然与JS-3的实际装备情况不符。且JS-3不可能装备苏军摩步营(团),因为以苏军习惯战术,像JS-3这样锐利的装备,只会集中使用,作为先锋,撕开德军坚固防线的突破口。
在综合了上述所有疑点后,笔者得出的结论是“黑豹”在此次战斗中根本就没击毁过JS-3重型坦克!
真相是什么?
在这里,笔者大胆对真相作一番推论。
JS-2服役以后,确实在德军中引起过恐慌。不过随着战斗的深入,作战素质高超的德军也发现了JS-2的弱点。其中之一就是,JS-2与“虎”式一样,在炮塔正下方的车体部分(也就是此战中“黑豹”命中苏军重型坦克的部位)设有一个近乎垂直的驾驶员观察窗,这大大削弱了JS-2的防护能力。于是德国的炮手们就常常向这一部位射击。苏联对此的回应就是不断改进JS-2的车体,从初期铸造型、加厚装甲的中期铸造型、采用倾斜装甲的后期铸造型,到大战末期时的JS-2M时,它已经采用焊接装甲了。JS-2于1944年春才投入战场,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投入改进型号如此繁多的JS-2一定令德军官兵们眼花缭乱。
至此,前文中提到的种种疑点就都有了初步的解释:吉森接到的通报只是说来了约瑟夫•斯大林型重型坦克。尽管JS-2的改进型号繁多,但技术数据基本没有变化,因此根据手册调整射击诸元完全可行。苏军根本没想到实力极弱的德军竟会组织起这样激烈的顽抗,因此只派出了一个素质不怎么高的摩步营(团)来夺取大桥。JS-2座圈处没有装甲围筒,造成殉爆很正常。在击毁了JS-2之后,吉森惊讶的发现这种坦克的车体前部装甲为倾斜式的(这是他从未见过的JS-2的改进型JS-2M,车体前部装甲与早期型JS-2有很大差别)。汇报战果时,他只是笼统的汇报说从4月13日起,击毁13辆T-34和l门坦克炮以及1辆新型的斯大林重型坦克。上级也没有兴趣去细问――这时吉森和他的上级的全部心思已经放在如何避免部队及帝国的覆灭上了。三天后,吉森效命的SS武装党卫队第2师“帝国”师全军覆没于维也纳,吉森成了俘虏,也就更没人核实一次战斗的细节了。
“奇迹”的背后
1945年柏林胜利阅兵式上,苏联向盟友展示了JS-3,让当时已明显感受到冷战冰霜开始冻结的西方将领们大吃一惊,浸泡在冷汗中的他们认为西方的装甲力量至少落后苏军十年。在随后出现的主战坦克上,T-55也要优于M48。苏军在取得质量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数量上也不放松。其中JS-8(即T-10)产量高达8000辆。以至于北约将领时刻在柏林墙后担心,“潮水一样”苏联坦克冲击波会在一周之内席卷西欧。当时,美国认为唯一能克制住JS系列坦克的武器是战术核武器。看来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既有其野心膨胀的一面,也有其心虚的一面。
但这仅是从战略上讲,对于普通的北约坦克兵总不能告诉他们,高官们打算用核武器将他们与苏联坦克一同汽化吧!于是,“黑豹”击毁JS-3的奇迹就诞生了;这一战例就被奉为“坦克兵的必修之课”了,新型的斯大林型坦克就被想当然的作为JS-3了。这一切都是想向坦克兵说明:JS系列坦克并非不可击毁!JS系列坦克确实并非不可击毁,但不应该是这么个击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