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世界新思潮可能让极端主义走向温和
惊恐、愤怒、仇杀,渐渐冷静下来,但心却变得敏感。
本周日是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10周年的纪念日,10年间,它这样改变了美国的性格,也就是美国著名的研究机构??兰德公司研究报告中所说“9?11阴影”。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曾让美国人患上“穆斯林恐惧症”的中东伊斯兰世界10年来经历了充满血腥的动荡。阿富汗、伊拉克被美军攻占,穆斯林受到西方敌视,中东战乱不止,不少人因此仇恨美国,但也有很多人开始反思:伊斯兰世界能否走出被打击、动荡的怪圈?能否开启自二战以来第三次思潮?温和的力量能否上升?
这10年,弹指一挥间,但一切都改变了。傲慢的美国开始敏感,难以再张扬,充满愤怒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潮开始退却,开始反思,冲突的双方,撞击的东西方文明在悄悄地变化着,而他们的改变,也改变了整个世界。
■美国
反恐战争逐渐深入却总感不安
恐怖分子劫持两架飞机撞向象征着美国光荣与梦想的世贸中心双子塔,在全世界的注目下,3000多条生命随烟尘飘散;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开始进入了战火硝烟、动乱恐惧、腥风血雨的年代。
本周日,美国人将第10次重温“9?11”的噩梦,哀悼罹难者。虽然过了10年,但他们敏感的神经依然紧绷。尽管,没有确切或可信的恐怖袭击威胁,但美国当局依然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安全措施,并警惕恐怖分子可能使用小型飞机袭击美国。
10年前的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两架飞机撞向象征着美国光荣与梦想的世贸中心双子塔,在全世界的注目下,3000多条生命随烟尘飘散。画面通过电视、网络被瞬间传遍全世界。“曾经被视为绝对安全、傲视群雄的美利坚合众国在这一击之后开始变得缺乏安全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美国问题专家金灿荣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因为缺乏安全、因为霸权受辱,美国发怒了。美国认定藏匿在阿富汗并受到塔利班庇护的本?拉丹是恐怖袭击的主谋。2001年10月7日,美国正式开始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发动军事打击。当时美国的民调显示,81%的人认为抓住或杀死本?拉丹是“必要的目标”,否则将不算赢。
2001年12月初,塔利班政权垮台。美国及其盟友开始进驻阿富汗,并在阿富汗境内开展反恐战争。10年间,反恐战争及其引起的阿富汗国内冲突从未停息。而美军也付出了惨痛代价,截至今年6月,已有1600多名美军官兵丧生,数千人受伤。
“在推翻了塔利班政权之后,美国表示自己仍然不安全,称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本?拉丹有勾结、反美的极权主义政权??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也威胁了美国的安全,于是决心推翻萨达姆。”金灿荣说。
2003年3月20日,美国和英国绕开联合国对伊拉克开战。一样的战火硝烟、一样的动乱恐惧,一样的血腥气味,萨达姆被推翻。2003年12月14日,萨达姆在家乡提克里特被捕,并于2006年12月30日被处死。
但美国却陷入伊拉克泥潭终不能拔,在那里,针对美军的恐怖袭击时有发生,截至今年7月,共有4471名美军战士死在伊拉克战场。
2011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本?拉丹被美军杀死……正义得到了实现”。然而,正当美国人稍微松了口气的时候,8月6日,一架北约“奇努克”武装运输直升机在实施突击行动时遭塔利班袭击坠毁,机上总计38名遇难者中,包括22名美国海豹突击队第六分队特种兵,创造了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美军死亡人数之最。
海外美军阵亡的消息,每每都会刺激那本已脆弱的美国民众,惊恐继续,反战、撤军的抗议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一直在纽约生活的华人赵广义告诉南方日报记者,10年来,恐怖袭击、死亡、战争一直伴随美国民众,“只要注意观察一下纽约街头那些停下脚步去观看恐怖袭击电视新闻的群众脸上的表情,你就能感受到他们心里的恐慌、紧张和不安全感。”
根据美国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10年来美国的安全措施增多,本?拉丹、萨达姆也已被杀死,但大多数的美国人却觉得更不安全。
“反恐战争之后,美国本土没有再受到大规模有组织的恐怖袭击,但美国的恐怖威胁并没有减少,10年来恐怖主义活动变得更加隐蔽、更加难以防范,冷战后美国还从未有过如此的不安全感,”金灿荣说,“9?11”恐怖袭击改变了美国的性格,让它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变得敏感、不再张扬。
■伊斯兰世界
新思潮或让极端主义走向温和
“9?11”虽发生在美国本土,但却让中东的穆斯林承受了10年的伤痛,这个痛不像美国人主要是心理的伤痛,他们的痛是10年来每天都在流血。中东伊斯兰世界二战以来的第三次思潮出现,淡化宗教色彩、希望温和改革、解决不发展的问题。
“‘9?11’对于中东的穆斯林来说是比美国人更为沉重的话题,‘9?11’虽然发生在美国本土,但却让中东的穆斯林承受了10年的伤痛,这个痛不像美国人那样主要是心理的伤痛,他们的痛是因为10年来每天都在流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中东问题专家王林聪研究员说。
动乱、被占领、经济落后、文明被攻击……“10年来,中东陷入了被打击的怪圈,美国的袭击在这里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可与此同时,穆斯林精英们也在反思,如何才能超越这些,走出这个怪圈。”王林聪说。
10年里,王林聪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中东问题专家李绍先教授都曾多次到中东交流访问,王林聪告诉记者,他能切身感觉到中东知识精英们心中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对正处于发展低谷的伊斯兰文明的焦虑;是对中东重大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又拿不出解决方案的焦虑;是对西方文明进攻无力回应的焦虑。
李绍先说,即使那些很有智慧的阿拉伯大牌学者也有这种焦虑,他们曾对李绍先说:“如果阿拉伯再不改变,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正因如此,当前中东地区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出现了二战以来的第三次思潮和运动,此次思潮的特点是宗教色彩淡化、主要的议题是解决不发展的问题。”李绍先说。
二战结束后,中东地区发生了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社会分配不均、统治者专制腐败,加之在阿以战争中屡战屡败、失地辱国,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于是人们转向伊斯兰教义,试图从中找到解决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办法,也萌发了伊斯兰复兴运动,这是中东地区的第二次大的思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就是这一思潮的重要成果。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阿拉伯世界和伊朗等地还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公开的或秘密的伊斯兰教政党、派别和组织,一些被取缔的伊斯兰教政党、组织也相继恢复活动,其中个别的组织成为激进组织。
李绍先说,“9?11”恐怖袭击就是中东地区第二次思潮的余波。
“今年以来,中东伊斯兰世界公民意识觉醒、对国内长期贫富分化的状态表示不满,希望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突尼斯、埃及、也门、利比亚领导人一个个被民众自下而上推翻,开启了中东地区第三次思潮。”王林聪说。他表示,这一波思潮有一个比较好的特点,一些原本激进的组织开始变得温和,比如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成立了“自由与正义党”,开始走合法发展的路径。
李绍先表示,中东地区几十年的暴力斗争、反美斗争解决不了自身不发展的问题。“如果这一波思潮能够成功,将大大减少产生极端主义思潮的土壤,有可能让中东重新走向辉煌,但前提是要成功!”
王林聪也表达了审慎态度。他说,中东地区的发展有一个“怪圈”,经常是温和的力量刚刚占据主流,准备温和改革的时候,一场外来的袭击或者境内恐怖行动就会打断这一进程,让人们重新激进起来,因此他担心,此次温和的思潮可能会再次被打断。
■恐怖根源
恐怖主义打宗教旗号文明冲突只是表象
为什么会发生“9?11”恐怖袭击?10年来人们一直在反思。
“9?11”发生后,很多人将之称为“伊斯兰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认为这验证了1991年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正确,亨廷顿的书也因此一版再版。
但接受记者采访的李绍先、王林聪和金灿荣三位专家都认为“文明冲突”只是表面现象,“9?11”恐怖袭击并不能代表两个文明在对抗,恐怖活动只是少数伊斯兰极端分子所为。
李绍先认为,“9?11”以及国际恐怖主义发生的根源在于伊斯兰世界的长期失败,从而滋生不满,产生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当然,国际恐怖主义的出现与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后美国进入伊斯兰世界中心、长期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也有关系。”
不过,金灿荣表示,虽然“9?11”并不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但其却造成了伊斯兰、基督教文明间冲突的结果。
“9?11”发生后的几天,美国有线新闻网和《今日美国》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发现,民众中“反阿拉伯”情绪日渐高涨,六成以上支持加强对阿拉伯人的监控;31%的人表示,纽约和华盛顿遭袭击后,他们的朋友、邻居或熟人曾指责过阿拉伯人。随后短短的几个月内,美国境内发生了100多起针对阿拉伯裔美国公民的种族犯罪。
“9?11”发生当年,一些穆斯林被拦截在机场不许登上美国飞机,美国公民拒绝与大胡子、穿长袍的穆斯林同乘飞机……文明间的隔阂比比皆是,而且日益放大。就连时任美国总统布什也曾一度喊出“新十字军东征”的口号。
反恐初期,美国以受难者的姿态赢得了世界的支持,但随着反恐的深入,美国将恐怖主义与伊斯兰联系起来的做法激起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强烈反弹。
如果说,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已经勾起了两个文明之间怒火的话,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则是在火上浇油。
伊拉克战争后,伊斯兰世界大规模反美游行时有发生,不少来自埃及、也门、叙利亚等国的穆斯林拿起武器进入伊拉克境内,同美军对抗,使美国深陷战争泥潭;激进组织影响上升;高调反美、反以色列、频喊要向美国、以色列发动“圣战”的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两个文明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2006年,布什公开宣称向“伊斯兰法西斯主义”发起挑战。这一年,基督教教皇本笃十六世亲自站出来批评伊斯兰教称:“穆罕默德带给世界的只有‘邪恶与非人道’。”两个言论一出像捅了马蜂窝一样,激起了穆斯林的抗议浪潮。
另一方面,10年来,对伊斯兰敌视、怀疑的美国人没有减少反而增加。日前,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自称了解或有些了解伊斯兰的美国人从10年前的38%升至44%,与此同时,表示对伊斯兰有好感的美国人却从5年前的41%跌至30%。研究称,虽然10年来,美国对伊斯兰的介绍增多,但是美国人并没有因此而更加理解伊斯兰,两个文明之间没有走近,反而渐行渐远。
王林聪表示,恐怖主义行动只是打着宗教的旗号,其实与伊斯兰教没有关系,这点要严格区别开,如果像目前这样,将反恐战争与文明冲突裹缠到一起,那么,两个文明之间的疙瘩将难以解开。
■未来形势
中东变局难预测文明和解需时间
中东能走出“怪圈”吗?美国与广大穆斯林之间的隔阂能消除吗?我们的世界会走向哪里?
10年来,中东地区冲突不断、动荡不已,区域内各国的力量此起彼伏。李绍先和王林聪都认为,中东的大变局才刚刚开始,未来难测。
两位专家表示,土耳其力量上升得最为明显,在硬实力方面,土耳其经济发展迅速,是G20成员国;在软实力方面,其政治发展模式成为中东各国关注的热门,土耳其积极参与调解利比亚、叙利亚局势,受到中东地区各国的欢迎。
“另外一个影响力上升较大的国家是伊朗,其曾经的两对头??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和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全被推翻,伊朗核问题不再成为美国关注的焦点,使其影响力大增,但对于伊朗不利的是其盟友叙利亚局势紧张,本国也面临美国的威胁。”李绍先说。
两位专家认为,目前阿拉伯国家在中东的地位明显下降,群龙无首。李绍先认为,根据目前的形势,可以预测埃及、沙特阿拉伯的实力将会上升。王林聪则表示,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影响力已出现上升的趋势。
“中东地区旧有的平衡,被美国不假思索地打破了,中东内部各种力量开始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各种思潮激荡,新的平衡估计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重新建立,而这期间,地区的安全形势难以预期,比如我们不知道原本稳定的叙利亚将走向何方。”王林聪说。
李绍先表示,美国最希望看到中东地区能够自我减少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减少对美国的敌对。
“美国就是这样,从不深刻检讨为什么中东地区会出现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而只是简单地认为‘他们反自由、反对全球化,因此仇视美国,他们是坏人’,这种道德的判断对于改善两种文明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于美国自身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金灿荣说,“两场战争、金融危机已经让美国开始走下巅峰,但遗憾的是10年来美国人没有进行深刻的检讨。”
金灿荣告诉记者,美国的失误早在20年前就埋下了伏笔。当年,美国两党以及主流精英层将冷战的结束错误地理解为是美国人击败了苏联,认为历史已经终结,并从此开始自大,在上世纪90年代,“把俄罗斯作为战败国来对待,把中国作为下人来对待,对中东伊斯兰世界施以非人的对待”,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冷战的结束是苏联自己放弃了对抗,并不是美国的胜利。
“因为自大所以开始傲慢,因为傲慢所以行为失当,才轻易地发动两场战争,导致了今天的错误,”金灿荣说,“如果想弥补自己的过失,美国就要检讨自己的行为,真心地帮助中东地区实现稳定、实现经济发展,尊重彼此的文明,摒弃文明优越论的思想。”
至于文明间的和解,三位专家都认为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短期内将难以解决。“各个文明都应该加强文明体内部的建设,让宽容、温和的力量占据主流地位,而文明之间需要平等对话。”王林聪说。
10年,大浪淘沙,给我们的世界留下了走下巅峰、没有安全感的美国,迅速崛起的中国,继续动荡并燃有希望的中东和一个难以预测的世界安全形势。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