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中石化并购陷入胶着 天然气行业整合潮现
中国经济时报
86.21%新奥股东赞同收购中国燃气
■本报记者 张一鸣
在一推再推后,在7月6日下午举行的新奥特别股东大会上,高票通过了新奥联手中国石化(5.80,-0.28,-4.61%)收购中国燃气的议案。
新奥的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股东大会通过收购议案后,新奥和中国石化财团对中国燃气的收购已经启动程序,必须按照证监会规定的程序走完。
高票通过
7月6日晚间,新奥和中国石化财团发布公告:86.21%的参与投票的新奥股东通过收购议案,将支付最多91.8亿港元收购中国燃气发行股本中所有发行在外的股份以及注销中国燃气未行使的期权。
新奥和中国石化财团并未提高之前的收购报价,财团依然坚持以3.5港元每股的价格收购中国燃气。
事实上,7月6日新奥能源股东通过议案只是成功收购的先决条件之一,交易还需要通过中国商务部反垄断审批等其他条件达成之后,才能正式提交中国燃气股东通过。
新奥和中国石化财团在公告中称,中国商务部已经在2012年6月29日对财团发出通知,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26条审查财团联合提交的申请。
在7月6日的公告中,新奥和中国石化财团表示,中国商务部的延长审查时间不能超过60天,这意味着最迟8月底这起收购案是否能够继续向前推进将显露出端倪。
胶着对峙
面对新奥和中国石化财团的强势进攻,中国燃气的股东们继续通过增持等方式阻击。
上周,中国燃气的第二大股东富地石油三度增持,持股增至17.8%,逼近第一大股北控集团的持股量17.959%。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富地集团的收购价已超过每股3.9港币,远高于新奥和中国石化财团报出的每股3.5港币的收购价。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注意到,自2011年12月传出被收购的消息以来,中国燃气的股价并未低于过每股3.6港币。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收购事件已经进入僵持状态,中国燃气股价已经明显高出之前收购价格,富地、北控集团透过不断增加持股比例阻挠收购,市场普遍不看好收购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新奥股东虽然通过方案表决,但在操作层面上难度也较大。
自2011年12月12日财团以公告形式宣布收购中国燃气以来,围绕这场收购战的各种纷争一直没有停息过。
上周,匿名的中国燃气董事向媒体爆料称,中国燃气由境外支付十多个国内燃气项目好处费1.1亿元,在市场中引起轩然大波。
中国燃气随即通过北京某媒体发表声明:因违反香港上市公司条例和公司章程被开除的前高管,不断通过各类媒体传播造谣中伤,严重损害公司信誉,公司正在通过法律途径严厉追究造谣中伤者的刑事和民事责任。
新奥和中国石化财团在7月6日的公告中表示,为了能够有机会能够进一步审查中国燃气,决定将最终的日期推迟至8月6日,并保留进一步延长截止日期的权利。
整合潮现
新奥和中国石化对中国燃气的收购之战至今已持续半年,这场燃气产业内部的年度大战在引发业内密切关注的同时,也引起行业内人士的反思。
江苏省一家民营燃气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过去几年内城市燃气在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掀起了一轮跑马圈地运动,现在优质的区域基本已经被各个燃气公司瓜分完毕,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连城市的郊区县都有企业进入。这种分散的格局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出现一轮整合潮。
周修杰认为,天然气产业中大型燃气公司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增加自己的产能和市场占有率,产、销、售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相关企业应提前布局天然气产区和销售市场,拓宽产业链条,增强全面协调能力,同时,适时开拓国际市场,需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新奥中石化集团与中国燃气的收购站之争对中国的其他燃气企业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中国燃气产业应实行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合理协调上游勘探、中游管输和下游零售在价值链中的比重,提高平衡风险和收益的能力,实现其天然气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周修杰说。
截至本报记者发稿前,中国燃气方面并未就新奥股东大会上的高票通过的决议发布公告,中国石化方面也并未就此事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