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战争”:以军“闪电”式突袭 埃及首日折损飞机80%
来源:新民晚报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闪电”式突然袭击,此次战争被称为“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战前进行了周密谋划,战争一开始就倾举国之力进行战略空袭,夺取了制空权,为最终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铺平了道路。由于战争仅持续了6天,并以一边倒的形式速战速决,因此也被称为“六日战争”。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和几个阿拉伯国家对空军的运用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战胜经验和失败教训都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
双方企图
以色列:首先以空军实施突袭,将埃及航空兵力摧毁在地面上,夺取制空权;地面上以西奈半岛为主要战场,以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为先导,主攻北部和中部,避开埃军主力,突破薄弱地段,通过不断的穿插包围,歼灭西奈半岛上的埃军,占领西奈半岛。同时,在约旦方向分两路进占约旦河以西地区,在叙利亚方向暂取守势,待机而动,于有利时机宣布停火,进行谈判。
阿拉伯国家:计划实行联合战略防御战,分别在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三个方向上扼守战略要地,协同打破以色列的进攻,之后借助苏联的力量,谋求政治解决。
作战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陷入越战泥潭,难以自拔。苏联乘势向中东地区渗透,与埃及、叙利亚的战略关系迅速升温。苏联势力在中东的扩张威胁到美国的战略利益。美国制定战略计划,决定向以色列提供各种新式武器装备,利用以色列打击埃及等国,遏制苏联的扩张势头。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军事实力迅速增强,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日趋紧张,边界冲突不断发生。
1967年5月,以色列向叙利亚发出战争威胁,称将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对叙利亚发动进攻,并故意泄露了一个“绝密作战计划”。埃及、叙利亚等国随即命令部队进入最高戒备。
5月19日,以色列向西奈前线大规模增加兵力。埃及总统纳赛尔5月21日派兵进驻沙姆沙伊赫,22日宣布封锁蒂朗海峡,23日封锁海峡的军队进入阵地。以色列抓住封锁海峡一事,称“是对以色列的一种侵略行为”,表示要“坚决斗争”。24日,以色列代表在安理会上表示,为了“自卫”,维护自由通航,将用军事力量打通亚喀巴湾。
埃及总统纳赛尔对形势的危险性估计不足,认为以色列不会发动进攻,至少不会发生全面战争,因此拒绝了“先发制人”的建议,命令部队采取守势,并先后三次发表公开讲话,表示埃及“不会开第一枪”、“不会发动进攻”。为表示诚意,甚至解除了埃及在西奈半岛军队的最高戒备。
作战经过
1967年6月5日是星期一,埃及官兵刚刚度完周末。以色列时间7时45分,埃及空军基地里的人员正在交接班,戒备比较松懈。
以色列空军集中所有作战飞机(甚至包括教练机),分四个波次先后对埃及北部、中部和西奈半岛上的19个空军机场、苏伊士运河上的桥梁、渡口,以及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发动突然空袭。以色列空军在第一波次空袭中袭击了埃及的10个机场,首要目标是摧毁埃及空军的图-16、伊尔-28轰炸机、米格-21战斗机。第二波次自8时15分至12时30分,空袭了埃军的8个空军基地。第三波次自12时45分至15时45分,袭击了叙利亚5个、约旦2个和伊拉克1个空军基地。
在完成对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的攻击后,以色列空军又于17时15分至18时,对埃及的开罗国际机场和另一个空军基地实施了空袭。
为实施这次空袭,以色列进行了长时间的侦察和准备。基本上摸清了阿拉伯各国军队的情况,尤其对各国空军的情况十分清楚,如空军基地的位置、跑道状况、雷达设施等,甚至连埃及军官的活动规律也了如指掌。
空袭途中,以军飞机以距海面10米高度的超低空进入地中海飞行,避开埃及、约旦的雷达探测。进入陆地后,飞行高度上升至20米。他们没有直飞所要攻击的目标,而是先飞往尼罗河三角洲北面,再突然折转向南,从埃及后方发起进攻。到达目标区后上升至60米至150米高度实施攻击。以军采取“先打跑道、再打飞机”的空袭原则,战术上采用4机小编队作战,使用了一种由法国人设计的特殊穿透炸弹,实施单机依此跟进俯冲轰炸。
在一天内,埃及空军有286架飞机被击毁在地面,占埃及作战飞机总数的80%,而以色列仅损失19架飞机。在此后2天里,阿拉伯国家共有416架飞机被击毁,其中有398架被毁于地面,占损失总数的94%。埃及空军几乎全军覆没,约旦空军损失一半,叙利亚空军损失三分之一。
从战争的第一天起,以色列空军就牢牢掌握了制空权,为地面部队的进攻和迅速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空中保障。在空军的支援下,以色列陆军部队先后对埃及的加沙地带、约旦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等目标发起了大规模进攻。约旦、埃及和叙利亚三国被迫分别于8日、9日和11日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停火决议”。
战争虽然只进行了短短6天,却使埃及等国遭受了巨大损失,阵亡约2万余人,伤3.5万余人,6500人被俘,损失飞机560架,损失坦克820辆。以色列则以阵亡800人,伤2500人,被俘19人,损失飞机46架,损失坦克200余辆的代价,占领了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战争评价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实施的战略空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67年爆发的一次具有典型意义的空中突袭战例。以色列空军的战略运用、战机选择、目标确定、战术战法等各个方面,对今天的空袭作战仍然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战争实践证明,以色列空军于战争之初全力夺取制空权,得手后立即转向支援地面部队,这一战略运用是成功的,充分发挥了现代空中力量强大的突击能力和高度的机动能力。此外,战争初期战役战斗行动的突然性也具有重大意义。在一场短促的战争中,首战即决战,突然袭击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几个阿拉伯国家未能建立有效的联合指挥体系,没有制订协同作战计划,导致各自为战,结果被各个击破。阿方空军人员训练不足,对空警戒网频频判断失误,遭到突击后,未能作出正确反应,及时起飞剩余的战机,导致几小时后再次遭到以色列空军的打击,教训极其深刻。事实上,第一天的作战中,以色列空军的攻击行动是在十几个小时里断断续续进行的,应当说,阿拉伯国家的空军有机会采取应急措施,组织尚存的飞机进行反击作战或进行躲避。然而,阿方空军却没能作出有效反应,致使一支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的空中力量,在战争第一天就丧失作战能力。吕欣
双方兵力
■以色列:现役部队25万人,战略预备队20余万人,坦克1100余辆,装甲车1500余辆,飞机4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273架),地空导弹50枚,作战舰艇18艘,火炮200门,高炮500余门。
■阿拉伯国家:各国部队总兵力40余万人,坦克3000余辆,各型飞机882架(其中作战飞机563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