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发新话题
打印

埃及吹拂文化变革风

埃及吹拂文化变革风

来源:半月谈网

文化“饥饿”引领多元探索

局势动荡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埃及年轻人突然感觉到自身文化的贫瘠。伴随着外国大学的兴起、新式书店的出现、电视台和报纸数量猛增,一场文化盛宴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

首先是外国大学的兴起。埃及目前有14所“外国冠名”大学。除了资格最老的“开罗美国大学”,以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冠名的大学也陆续开课。这些学校往往具有独特的教学理念、良好的实验设备和外语授课环境。加上毕业文凭得到了埃及教育部的承认,也可以为出国留学打基础,因此广受年轻人欢迎。

其次,读书风潮引领社会思潮和休闲文化。青年活动家、自由撰稿人瓦达告诉半月谈记者,局势动荡刺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人生、国家、制度的思考,并逐步走上探索和尝试的道路。

开罗解放广场的一名书贩哈马德介绍说,局势动荡之前,《我要结婚》《冰点女人》等畅销爱情小说销售较好;发生动荡后,新翻印的大批人物传记、政治评论广受关注,包括伟人传记集《思想的历史》《切•格瓦拉传》《穆巴拉克最后的日子》。新式书店里的《诺姆•乔姆斯基》等相对艰深的政治类书籍也开始有人问津。

休闲书店也成为埃及青年经常光顾的场所。位于开罗富人区马阿迪的阿里法书店,2011年初开张后,生意越来越好。该书店每天早8点到晚12点营业,店内设有沙发、书桌、咖啡机,并提供免费无线网络。

“逛休闲书店已成为今年新流行的风尚。”在二层沙发看书的独立导演马尔旺告诉记者。书店经理哈尼说,阿里法书店的理念是引入积极开放的文化心态,培养“伴书而行”的文化习惯。“埃及年轻人处于文化‘饥饿’状态,希望读书风潮能普及开来。”他介绍说,几个竞争对手近期都有扩大规模的计划。

书店也成为外国文化元素加速渗透的途径。哈尼表示,近期各分店的埃及本土顾客越来越多,译作的翻看率也越来越高。记者注意到,开罗街头书店和咖啡厅几周换了几批杂志。店员解释说,这是因为近期创刊的大批报刊还处于试用期。其中一种创刊不久的杂志《布斯塔集》囊括了政治、女性、家庭等话题,其漫画专版具有明显的日本风格。

此外,一些政治和社会力量创办了大批报纸、杂志、电视台,其中穆斯林兄弟会的《自由与公正报》和“埃及25”电视台、华夫托党的“埃及人”电视台、自由党人的《解放报》名气最大。

思想争锋触发百家争鸣

面对建设新制度的需要,埃及多个党派、团体和思潮纷纷涌现。连日来参与解放广场示威的青年女记者玛拉卡形容埃及思想界“百家争鸣却并无一枝独秀”。

一是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的对峙。近日埃及女学生阿莱娅因在个人网页上发布了一张暴露的照片,瞬间成为埃及最受争议的女性。与之相反,保守的萨拉菲派光明党在竞选海报中,将一位参选的女候选人替换为其丈夫的照片,将另一位女候选人的照片用玫瑰花代替。此事在网上掀起一场激烈争辩。

二是宗教复兴运动与世俗自由主义的交锋。埃及宪法规定,伊斯兰教法是立法的基础。尽管穆斯林兄弟会组建的自由与正义党在选举中尽量表达其世俗理念,但其宣传册却明确指出其目标是“维护穆斯林个人、社会,最终维护一个穆斯林政府”。

街头巷尾的涂鸦成为这一交锋的展板。位于市郊的传统市场墙壁上,粉刷着醒目的宗教口号“伊斯兰才是解决之道”、“不要担心饭食,真主会赐予我们”。市中心解放广场则粉刷着阿英双语的“要自由、要民主”。

三是宗教势力之间的争论。穆斯林兄弟会在竞选中着重宣扬“协商议会”中的民主,强调“伊斯兰现代化”,以在更广范围内博取民意,避免与西方大国的意识形态发生冲突。萨拉菲派则强调伊斯兰教是一套必须严格遵守的生活规范,该派在选前参与了“挽救祖国百万人大游行”,并打出了宗教色彩浓厚的口号。

四是草根民主与精英民主的交锋。民主权利是埃及民众的诉求之一,但也有政坛、文坛、科技界的人士认为埃及缺乏民主基础,真正推行民主尚需时日。一些青年自由主义组织认为,应先由爱国活跃分子推举专家,制定临时宪法,再进行总统选举和议会大选。

五是开始研究世界各国发展的道路。局势动荡使埃及社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其中土耳其模式最受关注。开罗德国大学还开设了系列论坛,探讨德国的发展对目前埃及的借鉴价值。也有一些文化学者将目光投向东方,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人注目,“向东看”风潮也成为一股新风尚。(半月谈驻开罗记者 蔺妍)

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www.banyuetan.org/ 原文链接:http://world.banyuetan.org/hqkd/gjzj/120208/63331.shtml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