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一个没有操守的历史丑角
李鸿章巨额家产一览!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此为清末流行于民间的一副著名对联。上联写李鸿章,李乃安徽合肥人,曾任宰相;下联写翁同和,翁乃江苏常熟人,曾任司农(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此联一语双关,充分流露出当时老百姓对吸食民脂民膏的狗官的憎愤之情!
每一次改革都涉及权力的再分配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十九世纪后期的晚清洋务运动也不例外。衡量每次改革的成败得失,我以为,看谁得到的利益最多,是一个明显的标尺。那么,大发洋务财的是些什么人?
由大清国朝廷自上而下推行的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化的开端和尝试,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对中国的民众来说,他们沾不上洋务多少光,*办洋务发家致富、大发洋务财的,非李鸿章、盛宣怀等洋务要员和官僚买办莫属。
先说中堂大人李鸿章。对于时人盛传的李鸿章"富甲天下"之说,梁启超是怀疑的,说"其事殆不足信"。但是,梁启超不得不承认李鸿章有"数百万金之产业,意中事也"。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通商银行等,均有李鸿章的不少股份,南京、上海等地的当铺、银号也是他的"管业"。(《李鸿章传》第110页)后来,梁启超算过账,说李鸿章病死时,"家资逾千万,其弟兄子侄私财又千万余元"。实际上,梁算的这账还不全,因为李家拥有的数千顷土地没有算进去。加上这笔庞大的土地资本,李鸿章家产何止千万!留学美国、办过洋务的容闳对李鸿章的富有估计说:"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两以遗子孙。"到过中国的西洋人也有同样的估算。"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诗句,形象地刻画了李鸿章大发洋务财的贪婪相。
李鸿章办洋务中大捞油水,不需自己动手,光是手下人的"孝敬"就把他喂肥了。李鸿章不仅收受下级官僚的贿赂,而且在办理外交中,外国款也照拿不误。沙皇冬宫档案记录证实,1896年6月,出卖中国主权的中俄密约签订的第二天,由道胜银行要员牵线,经钦差大臣李鸿章过目,沙俄财政大臣维特签字同意,双方私下签了一项议定书:如中东铁路修筑成功,道胜银行拨出300万卢布给李鸿章作酬谢。分三期付款,首期100万在清朝皇帝正式批准条约后付款,二期100万在全线测量结束、筑路合同签订时付款,三期100万在铁路完成时付清。道胜银行中国分行账册中专设"李鸿章基金"账户,从1897年起,先后支付五次,总额达170万卢布。而早在密约签订的当年8月,道胜银行就把首期100万卢布直接送交李鸿章手中。李不仅大发洋务财,而且还发卖国财。李鸿章的那顶卖国贼帽子,我看要摘掉也难。
再看专办洋务的盛宣怀。这个李鸿章的干儿子,被李夸为精通洋务、商务,委以重任的大红人,"挟官以凌商,挟商以蒙官",左右逢源,官运亨通,从招商局会办、总办,到天津海关道、芦汉铁路督办、会办商约大臣、邮传部尚书,干了一辈子洋务,成为晚清一代中国最大的官僚买办资本家。此人官场上长袖善舞,且精于算计,很会捞钱。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李鸿章因签订马关条约声名狼藉,盛宣怀受牵连被弹劾。当时的电报局副办经元善讥讽盛宣怀,"一手捞十六颗夜明珠",极言其贪欲之大。立宪派的汤寿潜揭发,"轮电矿政,国无寸效,徒以使盛宣怀之损中益外,化公肥私"。盛宣怀办洋务,善于"借鸡生蛋",一是大举外债。如以修铁路为名,一年之内使外债猛增两个亿。二是从民间大量融资,然后又炮制"铁路国有"政策,把民间资本一脚踢开。盛本人从中大牟私利。最后酿成"保路风潮",四川等地纷纷要求杀盛宣怀以谢天下,盛不得已逃到日本。1916年,盛宣怀去世,他的遗产超过了李鸿章,达近亿之巨。其女婿邵洵美曾拥有上千万家产,受到鲁迅先生的嘲讽。李鸿章、盛宣怀办洋务的是非功过,对他俩作何评价,是历史学家的事,非我之力所能及。但,洋务运动失败,李、盛却在办洋务中捞足了钱财,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发洋务财的,当然不止他们两个。上至太后老佛爷,大内总管李莲英,下至具体经办洋务的胥吏,或多或少均有"收获"。若说李、盛发洋务财还用了点诸如股票、招商、经营企业之类的经济手段,那么慈禧等人就纯属超经济的强取豪夺。显例之一当数"昆明换渤海"修造颐和园。修园总费用至少五六千万两,除了户部积余和公开卖官所得两千万两,其余都是挪用海军军费。北洋水师是李鸿章办洋务的重中之重,但从光绪十四年起,慈禧叫李鸿章每年拿出二百万两移作造园费用,只好停购铁甲炮舰,并"以海军之人以督大工修颐和园",当真把昆明湖作渤海经营了。修园费用原本预算1000万两,后来不断追加,穷极富丽,以至翻了几倍。内中原由,据说宫中成例是"三成到工","胥吏展转克扣,到工者十得二成而已"。一大半银子落入个人腰包。建成后的颐和园每天开支在一万两以上。清廷最高领导慈禧竟以强权大揩洋务之油,用于个人享乐,底下大小官员纷起效尤,发些洋务财,又何足道哉!
附:人人皆知和?为清代第一大贪官,但和?的财产有多少?有不同的版本,不同抄家的清单,有人估算大约有一千万两银子,民间所传8亿两银子当不可信,你比如一个大的珊瑚到底价值多少钱?不大好估算,一般人认为大约有两千万两银子!李鸿章的家产已经超过了和?!李鸿章四千万两银子的家产是个什么概念?我在此举两个例子给大家参照一下:
1、清王朝每年的财政收入,在清初最少时不超过2000万两,在清末最多时一般也不超过1亿两!
2、整个北洋水师的家底,有人估算大约价值600万两。(我个人认为可能低估,但就算在增加一倍也不过1200万两)
历史上的李鸿章:一个没有操守的历史丑角
历史上的李鸿章,绝非《走向共和》中美化的那样忍辱负重、功勋卓著,而是一个没有操守、乏善可陈的历史丑角。
这几年,有些电视剧拍得很好看,剧情起伏跌宕,表演功夫到家,观众不但爱看,看过之后还街谈巷议,赞不绝口,誉之为突破性的力作,如《雍正皇帝》、《走向共和》等等。但是,被精彩剧情所掩盖的历史观与思想倾向上的严重问题却被人们忽略了。比如,一个开历史倒车、闭关锁国、大兴文字狱的专制暴君,却被《雍正皇帝》吹捧为勤政为民的贤君,一个妥协卖国、劣迹斑斑的李鸿章却被《走向共和》美化为忍辱负重、功勋卓著的功臣。
对李鸿章的肉麻吹捧,笔者开始不知其意,后来看了《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并得知作者正是《走向共和》的策划人之一,方才明白了他们的思想倾向和用意所在:凡是办洋务尤其是对外妥协的买办人物,他们都要加以美化,反之则加以丑化,为此不惜歪曲历史。
其实,历史上的李鸿章,绝非《走向共和》中美化的那样忍辱负重、功勋卓著,而是一个没有操守、乏善可陈的历史丑角。
北洋舰队丧师黄海
李一生最大的“功业”就是办洋务,而最大的洋务就是购买洋舰,组建北洋水师。为了这支北洋水师,清政府总计花费了上亿两白银,装备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铁甲舰,而结果却一败涂地。李夸耀北洋水师“攻守多方,备极奇奥”、“发十六炮,中至十五”,而在实战中命中率却极低。据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北洋舰队火炮命中率不及日本联合舰队1/9。北洋水师之败,除了训练无素,还归咎于李鸿章的“弃战保船”战术,而这一战术的本质是李将舰队视为自己的私人武装,愚蠢自私的“弃战保船”非但未能保住船,反而使舰队在威海港内束手待毙,被日军全歼。如不是李鸿章的愚蠢和自私,甲午之败绝不至于如此之惨、如此丢人。清臣文廷式气愤地慨叹:北洋水师“糜费千万却不能一战。”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倘李鸿章等人有胆有识、意志坚定,不向日方求和,而将首都迁至西安,与日本作持久战,也不至于签订《马关条约》那样至为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经过甲午战争的消耗,以当时日本的国力是无法与中国作持久战的,西方列强也不会坐视日本深入并独占中国腹地。总之,中国的甲午之败虽有其必然性,但败得如此之惨,进而给中国造成如此之深重的伤害,李鸿章难辞其罪。有人以清廷腐败、国力衰弱为李辩护,但即便在那样的时代,也有左宗棠力挽狂澜、平定新疆的佳绩,故而李的妥协误国并不是时代局限和客观条件所能完全解释得了的。
再说说李的用人。在官场上,李着重培植的人是自己的儿子李经方和干儿子盛宣怀,其任人唯亲几乎不加遮掩。甲午战争中,李用了两个同乡,一个是陆军统帅叶志超,一个是水师提督丁汝昌。这两个人,一个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致使入朝清军陷入群龙无首的乱局;一个不懂海军,平庸无能,致使北洋舰队丧师黄海,一败涂地。
那么,李的品德如何呢?许多材料证明,李从办洋务中发足了洋财,成为“富甲海内”的大官僚大买办。留美的洋务要员容闳说李“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两以遗子孙”,时人风传“宰相合肥天下瘦”,可见李在民众中的口碑之差。1895年,翰林院张謇等联名向朝廷奏参李鸿章,揭露说:“……倭来船则放之,倭运开平煤则听之,倭谍被获,非明纵则私放……军械所历年所储枪炮多被监守盗卖。……有银数百万,寄存日本茶山煤矿公司,伊子又在日各岛开设洋行之所……”李鸿章作为朝廷大员,对于日本的侵略听之任之,只顾自己发财致富,李氏父子既然是这样的人,难怪日本在甲午战后与中方谈判赔款条约时,点名要和李氏父子谈,而拒绝清廷派遣的其他人选。
最能说明李鸿章品行的事情,是其1896年作为祝贺俄皇加冕的中国专使赴沙俄时,与俄方签署出卖中国东北利益的《中俄密约》并接受巨额贿赂。美化李鸿章的人一再否认此事,而证据只是沙俄财政部长维特回忆录中的一句话:“说李鸿章受了俄国政府的贿赂,我必须说明这个谣言是毫无根据的。”但沙皇东宫档案资料却证明,维特没有说实话,李鸿章与俄方签订《中俄密约》并受贿确有其事。密约签订后,维特和李鸿章订下私人协议,只要《密约》能够顺利执行,李某便能得到300万卢布(约合190万美元)的酬谢
国内有??恫吓清朝感到迷惑不解,其实一点也不难理解,李受了贿,怎能不吃里爬外?据华俄道胜银行董事长德米特里?乌赫托姆斯基回忆录《对清国战略上的胜利》记载:“《中俄密约》签字后的第二天,财政部办公厅主任罗曼诺夫与乌赫托姆斯基、总办罗启泰在一份向李鸿章付款的协定书上签字。协定书规定,头一个100万卢布在清帝降旨允准修筑中东铁路后付给,第二个100万卢布在签订铁路合同和确定铁路路线后交付,第三个100万卢布则等到铁路工程全部竣工后才支付。这份议定书并没有交给李鸿章本人,而是作为绝密文件由俄国财政部收藏起来。”这笔钱作为一个专项基金存在华俄道盛银行,归财政部总务厅管理支配,名字就叫“李鸿章基金”。据记载,俄方先后三次给李鸿章、李经方父子支付款项,其中一笔是俄国专使吴克托穆亲王到北京交给李鸿章的。据《沙俄财政部档案汇编》记载,李鸿章一共接受了沙皇俄国170.25万卢布的贿赂(有李鸿章派人提取款项存条和当日提款的记录)。据《我所知道的李经方??北洋杂闻录》记载,由于没有得到俄方许诺的全额款项,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曾抱怨说:“俄国人花小钱办大事,最不讲信义,老爷子为了他们挨了多少骂,最后跟打发要饭的差不多”。
其实,在此之外,李鸿章还接受过俄方另一笔贿赂:1898年3月22日,沙俄给李和总理衙门张荫桓各50万元贿赂(张荫桓实得25万),旨在催促中方尽快签署《旅大租地条约》和稍后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李鸿章在俄国人指定的时间之内完成了“任务”,使辽东半岛实际成为俄国独占的殖民地。可见,李鸿章受贿卖国有多方铁证。维特的否认是为了掩饰沙俄政府行贿的不光彩行为,并不足信。
撇开其他的事情不论,单此受贿卖国一项,即足以证明李鸿章品质之败坏。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当时的另一位官员许景澄在负责中东铁路交涉过程中,俄国人曾许以1.5万两银子作为每月的办公费,可以由许随意支取,以便在中东铁路上攫取利益,被许严拒,许且把已到账的1万两银子上交总理衙门。这件事情说明两点:一是沙俄惯于行贿伎俩,许当时不过是三品顶戴,俄方尚加以贿赂,对重臣李鸿章行贿以谋取在华利权是毫不奇怪的事情;二是许、李相比,形同冰炭,如隔云泥,三品顶戴尚知爱国拒贿,保全人格,而李身居首辅大臣之尊居然为钱财而出卖祖国利益,真是无耻之尤。了解李人品的清廷官员在其使俄之前即有所担忧,如张百熙在给慈禧太后的奏折中说道:“李鸿章决无御侮于樽俎之心……李鸿章此行,必阴托于俄矣。”事情的发展果被张氏不幸言中。至于生活上,有人吹捧李鸿章简朴,也是站不住脚的假话。事实恰恰相反,李热衷于享用洋酒、咖啡和高档洋货。据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记载:李“每膳供双鸡之精汁,朝朝经侍医诊验,常上电气。”连《走向共和》的导演都承认李鸿章生活奢侈,喝的水都是从荷兰进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