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发新话题
打印

敖德萨兴衰历程折射沙俄及乌克兰命运

敖德萨兴衰历程折射沙俄及乌克兰命运

最近乌克兰的动荡局势蔓延到南部重镇敖德萨,冲突至少造成46人。该市犹太人领袖5日甚至表示,由于对暴力和反犹主义的担忧加剧,他们正计划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疏散。敖德萨的局势之所以引起诸多关切,是因为它对于乌克兰,犹如圣彼得堡之于俄罗斯,是这个国家面向大海的门户,也是维系经济运转与政治稳定的要害。敖德萨在历史上的跌宕起伏,直接决定着乌克兰的命运。

一度成为沙俄的时尚之都

正像大多数东南欧名城一样,敖德萨的历史要从古希腊人的海外殖民算起,考古证明敖德萨地区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有人居住。此后敖德萨相继被哥特、匈奴、鞑靼等不同民族占领。14世纪末,敖德萨成为克里米亚汗国进取乌克兰内陆、捕捉斯拉夫奴隶用于贩卖的港口,当时称作卡吉贝伊。

1529年,土耳其吞并卡吉贝伊。但决心获得黑海出海口的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于1787-1792年发动对土战争,攫取土耳其整个黑海北岸的版图,并于1789年攻占卡吉贝伊。叶卡捷琳娜二世宣布将该城改名为敖德萨,作为新征服地区的首府,而这片地区也有了颇具象征意味的名字“新俄罗斯”。

按照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旨意,从1794年开始,俄国倾注全力营建敖德萨,因为那里距离沙皇梦寐以求的“第三首都”一一被土耳其占据的东罗马帝国得旧都君士坦丁堡最近,况且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希望在帝国最南端再造一座“圣彼得堡”。俄国当局一方面从本土迁徙居民来充实“新俄罗斯”,同时毗邻的乌克兰人口众多,被沙俄同化程度最大,因此也大量从乌克兰输入人口。

1795-1814年,敖德萨人口增长超过15倍,达到近20万人。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因法国大革命而流亡俄国的法国第五代黎塞留公爵发挥了巨大作用,他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任命为敖德萨总督。在其统治下,敖德萨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自由港,城内定居着欧洲几乎各个国家得移民,那时的路标都用俄法双语标注,还出版了第一份法文报纸。俄国诗人普希金曾在一封写给友人的信中描述称,敖德萨是一座“空气中弥漫着西欧气息的城市”,“城里通用法语,能阅读到西欧的报纸和杂志”。正因为敖德萨的时尚与开放,敖德萨人在沙俄其他地方颇受欢迎。

19世纪迎来黄金时期

至19世纪中叶,敖德萨已经成为俄罗斯第三大都会、欧洲生活费用最便宜的城市,还是全世界最大的谷物交易口岸。据档案记载,整个19世纪,俄罗斯37%以上的对外贸易要通过敖德萨港,尤 其俄外贸的最大宗货物一一来自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的农品基本都要从敖德萨输出。这些农品收入用来支付俄罗斯从波罗的海港口输入的西欧工业品。一旦敖德萨有风吹草动,俄贸易平衡必将遭到重创,以至于“敖德萨小麦指数”成为西欧审视俄财政是否稳定的风向标。法国作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里描写的主公高里奥,就是去敖德萨经营小麦生意,在法国闹饥荒时大搞粮食投机,从不名一钱的“扎克雷”(法语“乡佬”)成为暴发户。

敖德萨的兴衰与犹太人也有莫大关系。19世纪以前,俄国几乎没有犹太人。1795年,俄普奥联手瓜分波兰后,几百万波兰犹太人如何处置成为棘手问题。1835年,沙俄政府宣布在西部10省成立“栅栏区”,除了有音乐或艺才华的犹太人及其亲属外,禁止犹太人在“栅栏区”之外定居。窘迫的犹太人发现,敖德萨是个难得的“特区”,虽然这里仍有诸多限制和歧视,但没有隔离区,可以择地而居;这里也没有沙俄其他地区严厉的社会等级,富豪可以和贵族平起平坐。至19世纪中叶以后,敖德萨己出现了犹太银行家、工厂主和金融家。至20世纪初,犹太人控制了90%的谷物贸易,敖德萨70%的律师都是犹太人。也正是在敖德萨诞生出最早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

末代沙皇时期的革命温床

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如同腐朽到极点的建筑,繁华的敖德萨成为被压榨的重点。敖德萨的工人每天要劳动14个小时,并被老板强迫加班两小时。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敖德萨变成了黑海沿岸的革命温床。当时在偏僻的犹太人聚居区有个很大的地下室,革命报纸《火星报》的版样就是从欧洲经罗马尼亚秘密运到这里印刷,然后发往俄罗斯各地。敖德萨遍及全乌克兰乃至全沙俄帝国的销售网给宣传品秘密传播提供了完善的渠道。敖德萨也成为布尔什维克领袖的训练基地,其中包括后来的苏维埃主席米哈伊尔•加里宁和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

面对动荡的时局,尼古拉二世想通过军事冒险来转移国内矛盾。但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反而促进革命的到来。在敖德萨,数十万工人罢工令整座城市陷入瘫痪,就连俄黑海舰队主力舰“波将金”号也在工人运动影响下举行起义。1925年,苏联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以此拍摄了著名电影《战舰“波将金”》。害怕革命的尼古拉二世为转嫁罪名,在俄罗斯展开大规模屠犹活动,敖德萨受创最重,仅一周就有3500名犹太人死于非命,大批犹太人逃离,该地的出口贸易和航运业也一度中断,敖德萨的黄金岁月荡然无存。

苏联努力打造的对外窗口

1917年,倒行逆施的尼古拉二世宣告退位,庞大的沙俄帝国寿终正寝。但随后一连串剧烈的动荡与战乱把敖德萨推进灾难的深渊。内战期间,敖德萨先后九易其手,相继被乌克兰中央拉达,法国干涉军,白卫军和红军占领过,它甚至单独成立过“敖德萨苏维埃共和国”,直到1920年才变成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之后加入苏联版图。

为恢复敖德萨的对外窗口功能,苏联政府付出巨大努力,先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使敖德萨的经济率先活起来。接着在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敖德萨成为苏联进出口贸易的中心。在访问过的西方记者看来,20世纪30年代的敖德萨“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一跃成为可与欧洲名城媲美的美丽城市”,“城里有了清水和喷泉,还用上电灯照明,街道也铺上少见的沥青”。

纳粹德国的人侵打断了敖德萨的发展。苏军在该城为抵御纳粹仆从国罗马尼亚的军队进行殊死抵抗。1942年12月,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敖德萨“英雄城市”的称号。二战后,为建设新敖德萨,苏联在此安排许多大型项目,迁来众多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并用一系列优惠政策加速当地发展。20世纪60-70年代,敖德萨成为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内部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一名苏联民族学者说,尽管从行政区划上说,敖德萨只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但其城市灵魂却基本由俄罗斯、乌克兰和犹太文化共同组成。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经济状况迅速滑落。敖德萨出现极富传奇色彩的“七公里市场”。它原系城郊一片荒地,因为距离市中心七公里得名。在乌克兰商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有人从敖德萨港口弄来货物,在这里支起摊位售卖,没想到该市场越做越大,最终成为影响独联体和东欧许多国家、具有超级规模的“七公里市场”。但“七公里市场”对提升乌克兰整体经济帮助不大,多民族聚居的敖德萨变得动荡不安。许多说俄语的乌克兰人开始怀念苏联时期,但这种主张遭到反俄的乌克兰人士的坚决反对,成为近期敖德萨冲突的内因。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