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激烈交火?? 争夺巴德梅
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上还会像二战期间一样爆发几十万人参与的大会战吗?对许多人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然而,这样的大规模会战却真的在东非高原上发生过。1999年至2000年,位于“东非之角”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为了争夺巴德梅地区爆发激战,双方参战军队达20余万人,动用了飞机、坦克、大炮等现代化兵器,造成惨烈伤亡。
“兄弟国家”反目
上世纪80年代,以推翻亲苏的门格斯图政权为目标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埃革阵)与争取埃属厄立特里亚独立为目标的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厄人阵)达成一致,双方南北夹击当时的埃塞俄比亚中央政府。1991年,“埃革阵”成功推翻政府执掌大权。“埃革阵”主席兼政府总理梅莱斯兑现诺言,以全民公决的方式确认厄立特里亚独立。1993年5月,“厄人阵”总书记伊萨亚斯当选厄立特里亚总统。
此后,埃厄的两国关系一度亲如“兄弟”。但好景不长,1997年11月28日,厄立特里亚发行新货币纳克法,埃方因此对厄立特里亚实施经济抵制,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1998年5月12日,埃方发现厄军突然占领水草丰美的巴德梅地区,便要求厄军撤出,但厄方坚称巴德梅在历史上就属于自己。双方互不相让的结果是,从5月31日起,埃厄两国的军队在边境上发生激烈交火,冲突逐渐上升到营级规模。
初战陷入僵持
由于非统和欧盟介入调停,特别是埃厄两国都没有做好开战准备,所以边境冲突在1998年冬季来临时戛然而止。然而,这只是更大冲突的前奏,埃厄双方都利用休战的时机扩军备战。1999年2月,埃厄边界谈判陷入僵局,军事上占优的埃方出动空军对厄方目标展开狂轰滥炸,埃厄战争全面爆发。
到1999年底,埃军在前线累计集结了10个步兵师,约12万人,外加860门火炮、310辆坦克,还得到驻边城默克雷的苏-27歼击机、米格-21-2000歼击机和苏-25强击机的支援。厄军虽然只有不到9万人,但由于其大本营距离前线更近,加之控制着巴德梅周边的制高点,能有效缩短战线,因此厄军一线部队组成了较有韧性的防线,与埃军形成僵持局面。由于埃厄两国都是不发达国家,难以持久交战,所以双方都希望通过一场决战来定输赢。
以谈判备决战
1999年6月,埃方决定用3个步兵师向巴德梅要塞发起正面强攻,结果在厄军的坚固防线面前损兵折将。厄方发表公告称,“厄军共毙伤1.8万名埃军官兵,击落4架米格-23和1架直升机,击毁5辆坦克”。之后,埃军又出动轰炸机对厄境内的马萨瓦港进行高强度轰炸,炸毁大批刚卸下船的乌克兰军火。也许由于这次空袭让许多人意识到埃方实力相对更强,和他们做生意“更有赚头”,许多军火商逐渐放弃与厄方交往。更糟糕的是,埃方空军还对位于厄西部的瑟卜德拉特城进行轰炸,那里的大型新兵训练营是厄军补充后备力量的源头,它的瘫痪对厄军来说可谓灭顶之灾。
1999年下半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的斡旋下,埃厄两国再次坐到谈判桌前。2000年春天到来前,双方就停火协定的大部分条款达成共识,但在4月29日至5月4日的谈判中,厄方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提出新条件。埃方很快明白新的决战已迫在眉睫。
“左勾拳”突击
2000年5月12日,战争再次打响,经过全面整顿的埃军再次向以巴德梅为中心的厄军防线发起突击。这一回他们按照俄罗斯顾问的建议,采用了绰号“左勾拳”的迂回打法。在进攻的前夜,一支埃军部队悄悄渗透到厄军阵地深处。为便于行军,他们只携带了轻便的无后坐力炮、迫击炮和骡马驮运的23毫米高射炮。13日晨,埃军从正面、侧翼、敌后同时发起进攻,迅速将厄军第一梯队包围,并切断其与第二梯队的联络通道。在随后的两昼夜里,埃军全歼了被围厄军。
据埃方公布的战报,此战中,埃军坦克向厄立特里亚境内推进了24千米,开进了伊迪凯厄姆、瑟纳费和扎拉姆别兹等战略要地,集结在巴德梅的厄军主力大规模溃败。败退的厄军后撤至巴伦图至阿列萨一线构建防线,并不断实施反突击,希望与孤立的巴德梅要塞恢复联系,但在埃军坦克和飞机的打击下,在野外机动的厄军损失惨重。
埃军没有就此停下进攻的脚步,当穿插部队得手后,在佐伦-扎拉姆贝萨走廊正面的埃军地面部队迅速展开追击。5月17日,驻守巴德梅的厄军投降,埃军趁势进军厄西部最大政治中心巴伦图。这时,厄军的作战变得更加顽强。当天,厄军击落1架埃军的苏-25UB强击机,击伤埃军1架米-35直升机。
其实,厄军同样装备许多从乌克兰买来的苏-25,由乌克兰飞行教官驾驶。这些飞机的强大火力在5月中旬的防御作战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不过,要想彻底扭转战局,却不是这些苏-25能办到的。“左勾拳”战役一直持续到5月17日,埃军击溃了约8个师的厄军,并重创其余的7个师,消灭了一半的厄军兵力和装备。
围歼厄军重兵
经过“左勾拳”战役后,埃军主力大致集结在巴伦图-阿列萨-门德菲拉公路一线,他们的下一个攻击目标是位于厄立特里亚中部的重镇门德菲拉。如果埃军得手,就能切断厄军前线中部重兵集团间的联系,厄立特里亚人就算满盘皆输了。
埃军决定在5月24日发起进攻。在进攻前夜,3个埃军山地步兵营翻越多座山脊(平均海拔2500-3000米),切断了部署在扎拉姆贝萨防区的厄军补给线。之后,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埃军从乌姆-哈杰尔方向的胡梅拉地区发起进攻。战斗开始后,厄军突然发现自己已无路可逃,防区内的厄军被全歼。
有意思的是,埃军在进攻期间还玩了一手战术欺骗??出动数架安-12运输机在厄军预备队阵地上空,空投了一批“空降兵”。当厄军赶到“空降兵”降落地点后,只发现了数百个装满沙土的布袋。随后,这批厄军就遭到埃军强击机和远程重炮的蹂躏,战力全失。
战争惨烈结局
战局每况愈下,国内怨声载道,厄政府终于提出谈判,地点选在阿尔及尔,时间是5月29日。为了给谈判对手施加压力,埃军并未停止行动。就在29日早晨,埃军出动战机对厄立特里亚的多座重要城市进行了狂轰滥炸。厄空军虽然也发起代号“埃德尔”的空袭行动,试图轰炸位于埃塞俄比亚默克雷的苏-27歼击机驻地,但冒险出击的厄军机群却误炸了默克雷城郊的民居,徒然激发了埃国民众的仇恨情绪。6月18日,在西方国家、联合国和非统组织的斡旋下,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签署停火协议。
这场战争中有12万名军人丧生,150万人沦为难民,埃厄两国的经济损失高达10亿美元。一些外交官和记者将这场战争归纳为“二次大战的装备,一次大战的战术,拿破仑时代的战地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