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发新话题
打印

崔希逸袭取吐蕃 737年

崔希逸袭取吐蕃 737年

唐与吐蕃在赤岭会盟之后,有过一段短暂的和平时期。
从开元十八年到开元二十五年,唐与吐蕃维持了七年的和平局面。在此段时间里,崔希逸接任河西节度使,而吐蕃的守边大将则是乞力徐。
崔希逸写了一封信给乞力徐道:“现在两国通和,成为一家人了,何必设置重兵在边界之上,妨碍百姓耕作放牧,不如双方共同罢兵。”
乞力徐写了回信给崔希逸,信中写道:“常侍大人乃是忠厚长者(崔希逸曾担任右散骑常侍),所说的话一定不会是欺骗我们,只是朝廷未必将边防大事委托给阁下,万一有奸人从中挑拔离间,乘我不备之时发动突袭,那么到时我等后悔莫及了。”
崔希逸推心置腹,多次向乞力徐请求互相罢兵,最后乞力徐被其诚意所感,于是杀白狗为盟,双方都撤去边防守备。这么一来,西线无战事,双方的百姓安居乐业,一时间边境地区牛羊成群,一派和平的景象。
可是到了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时,唐与吐蕃却因为勃律国的问题而引发冲突。吐蕃与大唐和解后,并不停止在西部的开拓,进攻勃律国。勃律国此前一直归附大唐政权,所以情急之下,勃律国王向唐朝廷求援,唐玄宗下令吐蕃放弃对勃律国的进攻,然后兵临城下的吐蕃军队岂肯放过到嘴的食物,勃律国最终被吐蕃所攻破。
吐蕃居然敢无视皇帝的诏令,唐玄宗真是气上心头。
正巧在这个时候,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部将孙诲前往长安城汇报河西情况,当孙诲听到唐玄宗正因吐蕃攻打勃律国而大发雷霆时,他觉得这是一次立功的机会,便上奏唐玄宗,说现在吐蕃的边境罢兵,防御力量空虚,正好可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唐玄宗遂折毁赤岭界碑,命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吐蕃。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深入吐蕃界内二千余里,于青海西重创吐蕃军,乞力徐逃归本国。第二年(公元738年)三月,吐蕃对大唐发动报复性的袭击,出兵侵扰河西,崔希逸率军还击,再次挫败了吐蕃的进攻。
此时正是大唐帝国的开元全盛时代,强大的国力有力地支撑着前线的战争。
大唐在战略上采取积极的攻势。唐军的战斗力已经从低谷中回升,大唐的军事力量越发强大,开疆拓土的激情被重新点燃。

唐•蕃全面战争 738年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骠姚”。
开元时代,唐帝国的文治武功在这一年代几乎达到了顶峰,而这首诗的主人公――王忠嗣正是这一时期杰出将领的代表。
开元十八年,18岁的王忠嗣离开宫廷,被任命为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参加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次恶战――玉川战役。战前,他侦察到吐蕃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就独自率领三百精锐骑兵,乘着夜色发动突然袭击,斩首上千级,俘虏四千余人,缴获牛羊上万头,吐蕃赞普仓皇逃命。此战堪比霍去病800骑兵夜袭匈奴之战。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一场针对吐蕃的主动性进攻拉开战幕。
以萧炅为河西节度使,会同陇右节度使杜希望、剑南节度使王昱,兵分三路,各率河西部、陇右部、剑南部,分道进击吐蕃,毁掉了以前所立的边境标志赤岭碑,此举表明唐与吐蕃进入全面的战争。
杜希望率陇右部一路长驱直入,谋攻新城。新城距西都300余里,唐军若想攻占新城,必需经过长途跋涉,所以领兵之将一定要善于用兵,这时有人向杜希望推荐了王忠嗣,说只有让他担此任,必能取胜,旁人非败不可。杜希望遂奏请玄宗,将王忠嗣调来。三月,唐军向吐蕃军发起突然攻击,守城的吐蕃军匆忙应战,被唐军打败。唐朝即将此城易名为威戎军,屯兵驻守。
七月,杜希望率所部兵马攻占吐蕃盘踞的黄河大桥,并于黄河左岸修建了盐泉城。
吐蕃马上组织重兵,企图夺回黄河大桥,在黄河西岸地区集结了三万人马,向盐泉城展开反扑。杜希望手上的军队在数量上比起吐蕃军队要少很多,首战唐军失利,全军上下弥漫着一种失败的情绪。
此时,左威卫郎将王忠嗣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杜希望同意王忠嗣作一次冒险的突击,王忠嗣集合自己的队伍,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冒着密集的箭雨,果敢地向吐蕃阵地发起进攻,虽然在人数上远居于劣势,但战场上有时更起作用的是无畏的勇气。王忠嗣冲入敌营,左劈右砍,其部下也个个奋勇向前,竟然使吐蕃的战斗队形大乱,被砍倒了数百人。
一直在观战的陇右节度使杜希望见王忠嗣的敢死队破坏了吐蕃人的防线,马上抓住机会,果断命令全线出击,王忠嗣的悍勇为全军上下作出表率,将士们也化心理劣势为心理优势,终于以寡击众,大败吐蕃。
此战的胜利,使唐军坚守住盐泉城这个前线堡垒,朝廷下令在盐泉城设置镇西军。
战后论功,王忠嗣升为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因为军功日盛,不久便升至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
陇右部的出击大获全胜,而剑南部则吃了个败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