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发新话题
打印

志愿军最惊险一战:拼光63军也要守住铁原

志愿军最惊险一战:拼光63军也要守住铁原

转自铁血社区

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大溃败,一直退到铁原附近,当时全军弥漫着恐慌、沮丧和互相埋怨的气氛。谁也不知道美军的攻势到哪里为止。但彭德怀觉得不能再退了,便命令六十三军坚守十五到二十天――哪怕把六十三军打光。当时的该军军长是傅崇碧(后来当过北京军区司令员)。这一仗打得很惨,部队一上去就光了,很多阵地失守时,不断有战士跳崖(当地山势很险峻),彭德怀时常在半夜望着漆黑的前方潸然泪下,战斗结束后十九兵团政委李志民也流下了眼泪,但这一仗使美军的攻势减缓了,最后直至停顿,把战线控制在了三八线一带,开创了朝鲜战争阵地战的先河。

这是一场我军伤亡巨大,异常惨烈的战斗,战后彭德怀对傅崇碧说,你要什么,傅回答,要兵!彭说,我给你两万。

铁原阻击战的结束,标志着第五次战役结束!


五十三年前发生在朝鲜中北部铁原的这场战斗,硝烟早已散尽,但官方对于它讳莫如深的态度以及各种难以解释的迷团,对于沉迷在战史里的发烧友们来说,情不自禁想做的就是:试图透过历史时空去还原那场残酷的战斗,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感受浓烈的血腥。

想说清铁原阻击战,还是从头一步步地、慢慢地来吧。

先说说铁原的地理位置,铁原位于朝鲜的中北部,与金化、平康构成"铁三角",是汉城至平壤铁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几条重要公路的交汇地,这里山峰耸立,山岭连绵。是战争中屯集、转运物资的重要战略交通枢钮,也是攻击敌人遏制对手进攻态势的战略要地,任何军事家对它在战争中的作用不会视而不见。


李奇微无疑是朝鲜战争中扬名立腕的美国杰出的陆军战将,他洞察局势的独到眼光和扬长避短不拘一格的指挥艺术,使其在名将如林的世界军事将帅名册中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闲话休讲,还是让我们跟随李奇微的思想一起回到五十三年前的朝鲜铁原,看看这位将军当时在想些什么吧。在《朝鲜战争》的一书中他是这样说的:

"由于轻而易举地抵达了临津江,我起先甚至想进而推进至临津江与礼成江(礼成江从临津江西面、开城的附近注入黄海)之间的广阔沿海平原。.....所以,我通知联合国军总司令,我打算改变原计划准备以第1军以及第9军的左翼部队朝铁原方向运动。(铁原是位于“铁三角”西南角的一座城镇。“铁三角”是敌军兵力集结的中心,它的北部以“三角形”的顶点平康为界,东南以金化为界,西南则以铁原为界。)这意味着在“堪萨斯线”的北面要划定一条新的目标线即“犹他线”。其实,“犹他线”不过是“堪萨斯线”向北延伸出来的一个突出部,它可以使我们处于进攻“铁三角”的有利地位。


从上述话中不难看出,攻击铁原是美军有预谋的战术行动。

"下一步,我们要夺取瞰制铁原的高地。但是,还没有来得及采取这一行动,敌人便苏醒过来,阻止了我军的快速推进。"这是李奇微的另一段叙述,从这段话也不难看出,他对铁原的重视。

志愿军当时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志愿军在全线北撤,五次战役基本已宣告失败。部队经过月余的作战,缺粮少弹,极度疲劳。在此状况下,志愿军极需休整,这也是志愿军的特点,没有持续的大规模的进攻作战能力。而这时美军兵锋正盛,冲过铁原便是宽阔的平原,如果让美军轻而易举地通过铁原,其装甲部队在平原上发挥出的巨大优势将使疲惫的志愿军主力不但无法休整,而且将面临更大的危险和牺牲。

这时,有网友会说美军无意再向前推进,其实不然。战争中没有死抱原定作战计划不放的统帅和将军,起码李奇微不是教条主义式的将军。在这种意义上说,彭德怀即使把63军全打光了,也是值得的。因为此时他已清楚地知道志愿军和美军的长短优劣,至少通过五次战役,让他有了这样的清醒认识。

朝鲜狭长的地形、我军可怜的补给能力以及两军巨大的火力差距和美军绝对的空中优势,都注定志愿军在朝鲜不能够再一味地使用穿插和迂回,这种对于国民党部队屡试屡爽的战术。


另外,从政治意义上、从志愿军战士的心理和士气上讲,也不能存在着一味撤退的情形。基于以上的因素,在铁原志愿军注定要阻挡美军前进的势头。

我无意否认美国陆军公布的伤亡档案,但这种敌我之间如此差异悬殊的伤亡比例很难在一场攻守之战中作出合理的解释。63军的防线是25公里宽,20公里的纵深。当63军的兵力不足三分之一的时候,仍不能给敌人以有效杀伤,这种动态上的比例将会十分突出,从而使他们无法有效地坚守阵地,这个不是人定胜天的事情,更不是有了死命令就能完成的事情。剩下的2500人恐怕已经没有一线的战斗部队了,军指、师指的机关人员、后勤人员将占绝大部分。志愿军到底死了多少?180师是五次战役损失最惨的,也只是7千余人。

我没有有关西方对这场战斗的具体描述,有的只是大陆的部分内容。但在此就不列出了,应该可以肯定,战斗是空前惨烈和残酷的。

但是有网友说到美军在铁原的战术打法时,在下还是想质疑一、二。可以说不只是美军,而是所有的军队在攻击之前,都要进行炮火准备。如果战术目的是明确的,就不会有所谓炮火之后仅派小部队上来试探的说法,这样无疑是送死。打人出一个指头是没有意思的,人跑的也不会比子弹更快。且炮火攻击后,通常大炮要变换阵地,否则有可能被对手探明方位,而使已方炮兵极易遭受对手的报复性还击。所以即便美军炮火猛烈、炮弹充足,也不会采取这么无效的攻击方法。他会在炮火猛烈地压制性攻击后,派出他的钢铁长龙--坦克掩护步兵向前冲锋。而对于守方不想丢失阵地,只能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还击,包括反冲锋和夜袭。12天足以想见战斗的激烈和残酷。

如果美军伤亡如档案公布真实可信的话,美军中在编韩军的死亡人数就成为能够合理解释问题的关键。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我觉着仅凭一份档案是很难再现当时的场景的。


六十三军为原华北野战军部队,为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隶属19兵团入朝前部队在丹东集结,全市齐装满员,共52000人入朝后历经五次战役,间中几番休整,一直在一线作战。至第五次战役前全军尚有兵力47000余人, 1951年5月28日至6月12日,是志愿军第63军在朝鲜战场上与敌血战的最残酷的13个日日夜夜。


  第五次第二阶段,以范弗里特美军第一军为首的4个师5万余敌军以强大攻势重点突袭直逼铁原、涟川,志愿军后方基地受至严重威胁,并有主力被合围的迹象,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立即电令我军并指挥第64军第194师死守铁原,“不惜代价,坚守阵地,阻止敌人进攻,无上级命令不准撤退。”

5月30日久战已减员很大的部队冒雨进入阵地。

铁原山地东侧是一道平川,我军在平川不分日夜地构筑起了纵横防坦克战壕。战斗开始后,战士们躲在战壕里,待敌坦克冲过战壕后,用苏制反坦克手雷从后面向坦克投掷,击毁敌坦克。敌人每天白天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攻占我阵地,我们在夜间组织力量又夺回来。


美军为突破铁原每天集结大量航空兵,坦克装甲兵,炮兵攻击志愿军阵地,铁原南面茂盛的森林全部被烧成光头,地面被凝固汽油弹烧焦。日夜听不到枪声,只听到炮弹和飞机投下的炸弹声。从数里以外看去,铁原以南的半面天空都变成了红色。战士们的脸被硝烟烤成了黑色,爬在工事里就睡着了,敌人冲到跟前醒过来又打。

许多阵地打到最后一两个人时与敌同归于尽,一线部队全都拼了刺刀。全军的口号就是“人在阵地在,坚决守住阵地!”


收音机里每天都能听到△△社的广播:“在‘铁原三角地带’,遭到志愿军猛烈狙击。”

历经12天艰苦鏖战,6月12日63军完成狙击任务撤出战斗。

涟川、铁原地区防御作战,是63军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场战斗,有的连队打得只剩下一两个人,但最终完成了任务。

另外一个背景角度

可以从双方统帅部的战略企图来看了,美军地面部队虽然有攻下整个铁三角地区的企图,但是李奇微坚决贯彻统帅部意图,在怀俄明一线寻求与中朝军停战,禁止大举北进。因此其目的本身不过是占领铁三角的底边。并没有强硬攻击大举突破的决心和准备。而在中朝方面,原先彭德怀要求63军进行的阻滞战,以利志愿军后方机关的转移。同时本人飞北京与***商量,拟大进大出,最低限度可退到平壤-元山一线。


这在***5月27日致斯大林电报里讲得很清楚:“我军入朝以来五次战役,已完成这种小歼灭战的一段路程,但是还不够,还须经过几次战役,才能完成小歼灭战的阶段,进到大歼灭战的阶段。至于打的地点,只要敌人肯进,越在北面一些越好,只要不超过平壤-元山线就行了。”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斯大林5月29日回电指责:“该电报中所述计划,我觉得是冒险的。”要求建立坚决的防御工事,“还应注意到,如果平壤再次落入敌人手里,这一方面会降低朝鲜人民和朝鲜军队的士气,另一方面将提高英美军队的士气。”?

于是彭德怀于6月1日致***转电斯大林,宣布决心“文登里、金化、铁原地区的地形很好,野战工事也不错。在现时,当敌使用大量炮兵、坦克和航空兵时,这一地区虽无坚固的防御阵地,但如利用积极的机动防御,则可以在规定地段扼守一定时间,并歼灭敌有生力量。在上述一线以南地区,估计可扼守到6月10日。在高城、下县里、昌道里、平康、玉洞里、安峡、金川一线以南,设有第二道防御阵地,可借此扼守到6月底或7月初。在通川、淮阳、洗浦里、伊川、南川店、青石头里、海州一线以南,设有第三道防御阵地,可借此扼守到7月底。……同时还要考虑到积极开展游击战。如果敌不会大幅度地增加其部队数量,如果我方不犯意外的错误,那么,我们就可保证扼守住元山、平壤一线以南的有利地区”。?

因此这时防御战已转化为战略性质的了。

同时在6月4日彭德怀发出防御作战的指令。得到斯大林的赞许。

6月5日斯大林的回电:“我同您一样认为,不应加快朝鲜战争的进程,因为持久的战争,第一,能够使中国军队在战场学习现代战争;第二,将动摇美国杜鲁门政府和降低英美军队的军事威信。我在自己的电报中主要谈的是,如果在接近前沿的后方没有强大的防御工事,匆忙地进行机动作战是危险的,要能够迅速地把主力调到那里去。彭德怀同志写道,他在后方建立了三条防线。如果这样做,防线就将是真正巩固的,事情就会进行得更好,军队就不会陷入包围。”

斯大林又顺便敲打一下***和彭德怀:“彭德怀同志谈到英美军队有较高的士气,而中国军队中则出现了‘严重的右倾情绪’。我认为,这是由于你们采取的先是稍稍向前推进,然后又数次重复后撤的局部性机动作战,给你们的部队造成中国人和朝鲜人力量弱小的印象,而给英美军队造成他们强大的印象。我担心,这种情况可能破坏中朝军队的士气。”


不过这时金日成赶到北京,表示要结束战争,这或许是因为金日成已经有了美军愿意在三八线一带停战的情报。6月5日***致电斯大林,说金日成和高岗要见斯大林谈“财政问题,在前线直接采取军事行动的问题,敌人有在我后方沿海一带登陆危险的问题”。6月7日又建议在苏的林彪也参加会谈。

6月13日斯大林同意停战。

于是这个阻击战实际上就成了整个战争的转折点。


铁原防御战――志愿军63军血战美军骑兵第1师


1951年5月30日至6月12日,志愿军63军187师在铁原地区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防御战,战场对手仍是美军骑兵第1师。

  抗美援朝经过4次战役后,“联合国军”虽损失惨重,但志愿军后勤保障落后,特别是第三次战役后,志愿军越过“三八线”,运输线延长,补给更加困难的弱点明显暴露出来。


  尽管这样,志愿军在连续取得四次战役的胜利后,有些掉以轻心。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歼敌23000多人后,向北转移,计划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但当时志愿军对敌情估计不足,担任掩护的部队未能很好地控制要点迟滞敌人。取代麦克阿瑟的新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有预谋地集中4个军共13师的兵力组成的“特遣队”,以摩托化步兵、炮兵、装甲兵在航空兵掩护下,迅速反扑,1951年5月27日攻占了汶山、永平、华川、富平里一线。

  28日,美军第1军率骑1师、美3师、美25师、加拿大旅、韩军第9师、韩军陆战第1团突然冒进,占领了金谷里、汉南川一线,直逼铁原、涟川,铁原以北的志愿军后方基地危在旦夕。

  28日17时,彭德怀电令,志愿军63军迅速在铁原、涟川地区组织防御,坚决阻止敌人进攻,掩护兵团主力和伤员转移。命令指出:“敌人追击性进攻的很快,……无志司、兵团命令不得放弃”。


  63军面临的局势相当严峻。“联合国军”在63军准备防御的正面集中了4个师共47000人,备有1300门火炮,400辆坦克,又有空军的支援。而63军仅有包括六零炮在内的240门火炮,部队已连续作战一个月未得到补充,粮弹供应严重不足。长期高强度连续行军作战,睡眠不足,体力消耗很大,尽管上面有敌机轰炸,后面有敌追兵,但部队稍一停止活动,立即响起一片鼾声。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装备精良又多于志愿军2倍的敌人阻击在阵地前面,阻击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十至十五天,任务的艰巨程度可想而知。

  但63军面对生死的考验,毫不退缩,向兵团和志司保证,坚决完成任务。


  6月1日,美军骑1师在坦克的先导下,分多路发起攻击,志愿军阵地一片火海。战斗第一天,彭德怀司令员3次电话询问战况,令63军不惜一切代价顶住敌人的进攻势头。敌人进攻一次比一次猛烈,63军抵抗一次比一次顽强,最惨烈的战争场面一幕幕呈现出来。

  在涟川地带63军187师不足3公里的防御面,美军骑1师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逐次增加兵力,以整连、整营、整团的兵力轮番冲击,有的阵地被敌人攻占后又被志愿军收复,敌人再占志愿军再夺回,形成了拉锯战。

  战斗最激烈的是561团3营守卫的涟川山口,这是通往志愿军纵深阵地的必经之地。骑1师5个步兵营,4个炮兵营,11辆坦克、5辆装甲车,发起了凶猛的进攻。


  3营官兵顽强抗击,第一天毙敌300余名,俘敌1名,守住了阵地。次日晨,敌两个营在8辆坦克支援下,发起8次冲击,集中攻击3营7连阵地,经激烈战斗后,7连伤亡惨重,敌乘虚而入。


  6月3日拂晓,骑1师一个团的兵力在炮火掩护下从左翼突进,切断了3营与友军的联系。尔后,又直插3营背后,将3营包围,情况万分危急,为保存有生力量,傅崇碧军长命令3营转移。但营长罗金友表示与阵地共存亡。

  激战中,罗营长发现骑1师一个连向9连、7连之间突入,企图割断两个山头的联系,立即将全营仅有的7名能机动的战士集中起来反击。就在美军从侧后将要冲上9连2排的山顶时,战士赵长主、王维章及时赶到,连扔30多枚手榴弹,将敌打了下去。此时,美军发现阵地上只有两个名战士,便大摇大摆往上冲,两名战士将手榴弹打光后壮烈牺牲。敌人占领2排阵地,从7连、9连之间突入,两个连孤军奋战情况越来越危机。3营部与团指联络中断,与各连联络中断,营部和各连都在各自为战。

  骑1师从两侧包围了7连,指导员赵满增带伤指挥战斗。并用机枪猛扫敌群,20多名美军一命呜呼。赵满增三处负重伤,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此时与上下失去联系的3营部,由罗营长、温教导员组织仅有的18人,用石头、铁锹、刺刀与敌拼命。7连、8连弹药殆尽,全部与敌展开了肉搏战。3营已面临全营覆灭,官兵们誓死如归,战死为止。关键时刻,增援部队赶到,击退突入之敌,接替了营防御。幸存的3营勇士撤出战斗。

  此战,3营抗击了数倍于已的骑1师十余次进攻,坚守阵地4天3夜,毙伤敌1300余人,为稳定志愿军一线防御,立下了惊天之功。战后,军领导含泪将一面“守如泰山”的锦旗授予该营。


  在骑1师重点进攻方向上,563团损失最重的4连打得只剩下4个人,危急时刻志愿军炸毁了铁原东北方向的一座水库,大水汹涌,浪涛滚滚,骑1师进攻出发阵地,瞬间一片汪洋,阻挡住了美军坦克的进攻。但是两天后大水退去,骑1师又卷土重来。军部炮兵配属给187师,由徐信师长组织部队向敌人发起反冲击。


  入夜,骑1师官兵在几百辆坦克围成的城墙堡垒里,搭帐休息。

  夜半,187师炮火齐发,暴风骤雨般席卷敌人营地。被打着火的汽车和帐篷升起十几丈高的烟雾,突击部队乘势袭击敌人营地,打得敌人乱成一团!直到第二天,熊熊大火还在敌人的营地燃烧,硝烟遮蔽了半边天空。

  63军靠顽强的意志、靠血肉之躯、拼死抗击着,3天、5天、8天、10天……,63军整整抗击了12天,7232名壮士倒下了,但“联合国军”15100多具尸体倒在了他们面前,终于胜利完成了防御任务,使我军后方基地物资和伤员全部安全转移,主力在纵深形成了坚强防御。骑1师黔驴技穷,停止了进攻,双方形成了对峙态势。第5次战役以志愿军的胜利而结束。
  

在这次阻击战中,63军187师消灭骑1师4000余人。
-------------------------------

刘光子――抓获63名英军的志愿军小战士

刘光子,中国第六十三军一八七师五六一团一营二连的战士,内蒙方杭锦后旗尖子地乡六小村人。他出身于贫苦的逃荒农民家庭,1948年加入解放军。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从入朝作战的时候起,他就有立战功的想法。


随部队向北追击的时候,他发现了几个逃跑的英军士兵。他决心抓活的。

在接近之后,他站起来开枪,呐喊一声,结果把他吓了一跳,石头后面一下子站起来一群英军士兵! 几十张凶狠的面孔和几十个黑洞洞的枪口向他逼过来。 他鼓励自己:沉住气,沉住气!英国人的枪口顶住了刘光子的胸膛。一个军官的手枪对准了他的额头。


刘光子不动声色的拉开了手榴弹的保险。 就在手榴弹即将炸响的一瞬间,刘光子往后一缩,把手榴弹一扔,然后滚下山坡。

爆炸声引来了部队,中国士兵开始对英军士兵进行围剿。


苏醒过来的刘光子在黑暗的夜色中想四处逃跑的英军士兵开始狂追。他一心要追上去,抓几个活的立大功。

刘光子再次截住了一大群英军士兵。他站在英国人前大喊:“谁再跑就打死谁!”为首的一个个子很高手提机枪的英军士兵首先放下了枪,举起了手。其他的英军士兵也把枪扔在了地上。不远的地方还有一群英军士兵在跑,刘光子端着机枪扫了一梭子,又喊,那群英军士兵也不跑了。


刘光子把四周一大群英军士兵集中在一起,掏出怀里的英文传单让他们看,俘虏们安静了下来。

连里长时间不见刘光子的影子有点紧张,以为他负伤了或者牺牲了。正焦急,突然看见远处来了一队英军士兵,刚要射击的时候,才见这些英军士兵都是举着手的,浑身是血的刘光子端着一挺机枪跟在后面。中国士兵们立即为刘光子抓到的俘虏点数,点了两遍才点清楚:63名。

刘光子被记一等功。

刘光子抓的英国人是英军二十九旅格罗斯特营的,因为他们的帽子上都缀有两颗帽徽。 格罗斯特营是英军中唯一帽子上有两颗帽徽的部队,这是这支部队在150年前远征埃及被包围时转败为胜所获得的殊荣。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