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发新话题
打印

从现实角度看三国:刘备失败的原因

从现实角度看三国:刘备失败的原因

古今中外人们通常喜欢夸大或神化某些人和事,其实帝王将相、领袖、教主和我们普通人没什麽区别,我不相信亚特兰蒂斯有那麽夸张,否则它就不会只局限在一个小岛上了,我也不相信未卜先知的超人或宣称能开天眼的教主,因为他们首先都是一个普通人。

1、我觉得刘备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重用诸葛亮,三国里的诸葛亮就是一个接近被神化的人,其实他和普通文人没有什麽区别,谁能保证一个没有一点实践经验的人,一定就能成为一个治国治军的良相呢?

2、三顾茅庐反映出来的问题:

a、首先表明诸葛亮并不愿意辅佐刘备,因为谁都知道三次前来拜访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且已经通知过其亲友,三次拜访时间跨度也很长,第三次即便诸葛亮在家,也不主动去拜会,还要再等刘备亲自来请。这点就与徐庶不同。

b、其实刘备的做法也很恶心,他肯定能猜出诸葛亮不愿辅佐自己,但还是连续三次亲自拜访,这样如果诸葛亮还不来的话,名声也臭了,因为古代人很讲究礼、义的。

c、三分天下的谋略并不算锦囊妙计,因为它是显而易见的,曹操手下十几个谋士,随便拿出一个都能想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稳重有余,闯劲不足,就像司马懿和魏延评价的那样,诸葛亮不爱冒险,他的计谋里缺乏出奇制胜这方面的计策,其实历史和战争并不是如此按部就班的,它存在很多偶然性,如果诸葛亮辅佐曹操,他决不会同意曹操的官渡之战,因为其胜率很小。后来魏延献上直捣黄龙的计策,诸葛亮也没采用。

3、徐庶与团队精神:

徐庶辅佐刘备时,与刘、关、张的关系很融洽,而诸葛亮与刘、关、张的关系始终都不是很融洽,原因很多:

首先三顾茅庐使得关、张,及其它刘备手下,对诸葛亮产生不满,觉得其太过傲慢。

其次诸葛亮年级较轻,又是半路加入的,很难使那些年级比他大十几岁的关羽、张飞,心甘情愿的听命于他。即便在今天,让年纪大的员工,在年轻小伙手下尽心尽力的工作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团队和谐有利于相互协商,相互补充,如果团队不融洽,则相互间会固执己见,很难听进对方的意见,这在后来的益州之战(庞统死亡)、襄樊之战(关羽大意失荆州)、吴蜀彝陵之战(刘备死亡)的关键战役中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因此说如果由徐庶辅佐刘备,成功的概率要比诸葛亮大。

4、诸葛亮缺乏伯乐的眼光和胸怀:

一般聪明的人往往很自信,而过于自信就容不下别人的意见,他往往看到的是别人的缺点,这个特点在诸葛亮身上有很多体现,尤其是刘备死后,他对其他文武官员的压制就充分体现着一特点。他唯一看中的两个人马谡和姜维,实际上并不出色。

徐庶离开刘备时曾推荐并称赞过诸葛亮,实际诸葛亮并不比他强多少(这点从曹操对二人的态度就能看出,如果徐庶不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的话,曹操也不会专门设计引诱徐庶,古代中国对孝很看重,徐庶无法不来),但诸葛亮就没有这样的胸怀,他很少称赞别人比他强,这就不可避免的使他大权独揽,对任何人都不放心,不满意,找不到满意的人来分担他的工作,这也导致后来在北伐中两头不能兼顾,屡屡失败的原因。

5、刘备的用人方式也存在问题:

不论是曹操还是孙权,打仗和治国从不仰仗一两个人,而刘备则太仰仗诸葛亮了,这使其他人很难出头,也间接压抑了其他人出谋划策的积极性,因此刘备死后很少有人才来投奔蜀国,因为外来人才投奔的是刘姓江山,而蜀国的任用大权却被诸葛亮独揽,这就使外来人才产生困惑,投奔的是刘姓江山还是诸葛亮呢?即便诸葛亮有贤名,但他毕竟不是皇帝,而直接投奔皇帝,又跳不过诸葛亮这一关,因此一些真正的人才是不可能过来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