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刘禅:被小说曲解的一代帝王
转自铁血论坛
说到刘禅大多会认为其昏头昏脑、只知道吃喝玩乐,与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实,命运多舛的刘禅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和传奇色彩的青年时代,小时候多次与父母失散,后还被人拐卖为奴,展转数千里,历尽坎坷,《魏略》记载“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
当时的混乱年代决定了刘禅的童年将在动荡中渡过。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备十三年败於长阪,弃妻子走”,当曹操引兵杀到之时,刘备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立刻溜之大吉,逃往江陵投奔关羽,当然城府极深的刘备自然明白,在群众的海洋中才是最安全的道理,于是便自编自演了一场“刘玄德携民渡江”的好戏(《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之后,便上演了“赵子龙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著名历史事件。《三国志-赵云传》曰“云身抱弱子以免”,就是对这一事件的写照。
历史常与个人的命运开玩笑,《魏略》记载:长板坡事件不久后,“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刘备依然是走为上计,“遑遽弃家属,后奔荆州。” 刘禅再次与刘备失散。《魏略》中也将他这一段经历记录了下来:“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及建安十六年,关中破乱,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禅,问知其良家子,遂养为子,与娶妇,生一子。”每逢大时代,往往就会出现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在三国时代精彩历史画面背后,刘禅这段不寻常的童年却被遗忘了。 “人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也许也算是历史给刘禅准备一份不寻常的机会吧!
机会终于出现了。大器晚成的刘备取荆州、攻汉中、夺益州成就帝业,便派一个姓简的老部下到汉中做官,刘禅小时候与老简相熟,于是跑去与之相认。《魏略》中是这样记载这一段的:“初禅与备相失时,识其父字玄德。比舍人有姓简者,及备得益州而简为将军,备遣简到汉中,舍都邸。禅乃诣简,简相检讯,事皆符验。”此时,刘备初登大宝,而当时刘备的阵营中川中士人集团与荆州士人集团两股势力争权正酣,为了平衡势力,刘备称帝时封许靖(原为蜀群太守)为司徒、诸葛亮为丞相。但刘备的当时的两个儿子刘永刘理的母亲地位低贱(这一点从《三国志-二主妃子传》中未提及两人的母亲可以推测出),恐难服众,刘备正为立太子之事烦恼,一听到简氏关于刘禅的汇报,高兴万分,《三国志-后主传》上记载“备乃立以为太子”。这多半是与刘禅的母亲甘夫人追随刘备多年,“常摄内事”的特殊地位有关。但好景不长,父子刚刚相识才三年,刘备便后病故,刘禅继位。
可是,刘禅的执政并不是一帆风顺,而他短短几年内由平民成为皇帝的环境变化,和帝位面前的多股势力的斗争更是对他的考验。 刘备永安托孤那句著名的“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于其说是对诸葛亮才能的肯定和刘禅治世之才的否定,或是一代帝王对臣下的权术。还不如说明是刘备对刘禅的能否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不了解,和由于身世等原因产生不信任。也说明了刘备认为刘禅由于在朝中没有自己的势力,很难坐稳帝位,蜀中局势难以把握。
从历史的记载来推测,刘禅继位后采取得是“韬光养晦”的策略,这一点从后来的诸葛亮的位高权重便可看得出来。继位之初,刘禅便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魏略》)。同时,“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三国志-诸葛亮传》)。将权力交与别人,自己却无所事事,刘禅看似不思进取,如果设身处地的话,就明白他其实是不得以而为之。
蜀汉在发动荑陵之战后,蜀汉的精兵良将已损失殆尽,孙刘联盟的政治基础业已不复存在。刘禅即位第一年,外有魏、吴的虎视眈眈,内有豪强叛乱等不合谐因素, “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