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不仅跳梁,而且跳得很高,性格温吞的万历皇帝己经不能忍受,他任命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军队,筹措兵饷,准备进军赫图阿拉,消灭努尔哈赤。
经过九个多月的准备,到了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赴辽明军都先后到达,再加上一万三千名朝鲜兵,总共有十万余人,号称四十七万大军。
杨镐与诸将议定,分四路进攻后金:
刘?率军东出宽甸;
马林率军北出三岔口;
杜松率军西出抚顺;
李如柏率军南出清河。
四路都直指赫图阿拉,其中以西路杜松为主力。
努尔哈赤获得了准确情报,掌握了明军的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清楚了解各路明军的将领、人数、行军路线、目的地和到达日期。
基于这些情报,努尔哈赤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决策,就是所谓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并决定先攻击明军主力杜松部。
三月一日,杜松率领三万明军到达萨尔浒,得知后金正构筑界凡城,阻挡明军东进。于是杜松留下两万人驻守萨尔浒,自领一万人攻打界凡城。
此时,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主力悄悄潜至,他迅速地抓住了各个击破的战机,派代善、皇太极带领两旗截击杜松,自己亲率六旗猛打萨尔浒的明军。萨尔浒明军寡不敌众,全部被歼。而攻打界凡城的杜松在吉林崖下,陷入重围,杜松力战而死,全军覆没。
杜松屡经战阵,勇不可言,打仗从来不穿盔甲,混身上下都是伤疤,堪称当时第一猛将。他经常主动出击蒙古,在草原上把敌人赶得狼奔豕突,敌人闻之色变。他的死,对明朝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当晚,明军北路在开进途中,闻西路败讯,部众哗然。马林匆忙扎营于尚间崖(在今抚顺县境),派潘宗颜领一军驻守斐芬山,又遣龚念遂率一军守卫斡辉鄂模,部队成品字形,互为犄角,彼此声援。
努尔哈赤在西线消灭明兵主力杜松部以后,乘胜挥戈北上,向马林部发起攻击,明兵大败,马林仅以身免,逃往开原。同来的叶赫兵未与后金交锋即受惊逃遁。
十六日,刘?部进抵阿布达里冈,姜弘立率领的朝鲜兵到达富察,距离赫图阿拉还有五六十里。努尔哈赤已在西北两路获胜,立即派扈尔汉、阿敏、代善、皇太极先后出发,日夜兼程赶赴东线。
后金军设好埋伏以后,拿着杜松部的令旗,命令刘?进军,刘?不为所动,后金又用邀获杜松部的大炮假传信号,刘?信以为真,命令部队全速前进,一猛子扎进了后金设好的包围圈。
刘?于当时诸将中最为骁勇,他力大无比,所用镔铁大刀重一百二十斤,马上抡转如飞,人送绰号“刘大刀”。在抗倭援朝战争中,杀得倭寇鬼哭狼嚎,魂飞魄散。在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的战役中,他的部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刘?率部火速前进之时,看到后金兵四面合围,立刻意识到中计,然而他并没有放下武器投降,也没有选择逃跑,和以往一样,他从不选择敌人,也不介意敌人有多少,来的都是敌,他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把他们杀光。
他挥舞大刀向敌人冲去,手刃数十人,战斗中,他身中数箭,脸被敌人砍去一半,尤酣斗不己,战至最后一刻,终因体力不支,壮烈牺牲。姜弘立所率朝鲜兵见大势己去,只好投降。
李如柏的部队距离赫图阿拉最近却进展最慢,磨蹭不前。后又不战而溃,称以杨镐之令撤兵,明朝的四路大军只有这一路逃脱了败亡的厄运。
明军在萨尔浒战役中损失惨重,尤其是杜松、刘?等身经百战,威震四方的名将战死,明军从此对“辫子兵”患上了恐惧症,再也没有发起过进攻,甚至没有胆量和后金军野战,而后金开始由战略防御转为进攻。
正确认识萨尔浒之战
关于萨尔浒之战的评价,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对此千古一役,历史爱好者多关注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人们对于杨镐在萨尔浒之战中的战略部署口诛笔伐,对于各将领在战役中的表现也多有微词。我个人认为这种看法有成王败寇的嫌疑。
杨镐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统帅,绝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庸碌不堪,他的战略部署自有他的道理。几百年来,人们总是在批评他,可是我想就人们抨击他的几个主要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替杨镐等人讲几句话。
关于分进合击的战略问题,我想提请大家注意以下四点:
一、分进合击并不等于分散兵力。明军从四个不同的军区出发,当然要“分进”,“分进”其实是一个兵力集结的过程。而“合击”则是“分进”的部队到达指定地点后集中兵力打击敌人,这是战役的关键部分。杨镐并非不注意集中兵力。
二、分进可以使敌人不敢倾巢出动。进攻一方从四面八方过来,防守一方无法判断哪支部队是主力,顾头不顾腚,一旦出击,容易被敌人调虎离山,把老窝给端掉。而努尔哈赤之所以敢不按常理出牌,倾巢出动进行迎击,是因为他掌握了明军的详细的行动计划,这只能归咎于保密工作出了问题,他其实也是冒了一定的风险。
三、四路明军都距离赫图阿拉很近,可以很快开到指定位置,因此“分进”的风险相对较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四、如果按照人们所说的那样,集中兵力以一路人马开进。则努尔哈赤可以放弃后方,倾巢而出,对明军进行伏击和迎击,明军在林海雪原中与占据地利的敌人展开野战,取胜没有把握。
关于杨镐出兵前下战书的问题。
许多人认为杨镐出兵之前通知对方是一招臭棋。其实恰恰相反,这是杨镐对对方实施的一种高明的心理战。
杨镐自知部队数量不足,没有绝对优势,因此以四十七万大兵吓唬对方,目的就是为了让努尔哈赤畏惧,不敢出击,而是坚守赫图阿拉。这样就配合了分进合击的战略部署,消除了分进过程中被努尔哈赤迎击的风险,顺利形成合围赫图阿拉的局面。
关于出兵的时间问题。
许多人认为杨镐选择的出兵时间是天寒地冻的冬天,不利于以南方人为主的明军,不合于天时。其实杨镐出兵时间是在阴历三月初,阳历四月,属于早春。经过一个冬天的坐吃山空,这个季节是游牧民族最衰弱的时节,一旦发生战争,后金的后勤很成问题。
也有人认为出兵之前下了一场雪,不适合出兵,杨镐以“师老靡饷”为借口强令将士们出发,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雪可以阻止骑兵前进的速度,不利于后金。此外雪天也可以麻痹对方,使敌人疏于防守,正是发兵偷袭的好机会。
历史上著名的《李朔雪夜入蔡州》的故事,就发生在雪天,在这场唐代的经典战例中,李逆正是利用雪天敌人疏于防守,发兵长途奔袭蔡州,一举破城,活捉叛将吴元济。这个故事曾经编入中学语文课本,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详。
杨镐选择在雪天发兵,不但没有问题,而且是很英明的。
关于将领的指挥问题。
西路军杜松遇到努尔哈赤倾巢而出的绝对优势兵力突袭,出乎意料,失败再所难免,杜松力战而亡,没有责任。
马林的北路军在得知西路军失利后,没有逃跑,而是挖沟筑壕,排炮列阵,与敌人打起阵地战,非常英明。因为后金倾巢而出,老窝赫图阿拉必定空虚,而我军其他两方面的部队正好可以乘机抄底,因此敌欲速战速决,而我则尽可能拖延,为友军争取时间。然而马林毕竟力量太小,无法与敌周旋,拖住敌人的目的没有达到,但其战术安排是正确的。
马林的问题在于缺乏必死的决心,在最后关头没有和敌人决一死战,而是选择了不光彩的“仅以身免”。但是在杜松的主力部队都全军覆灭的情况下,马林不跑也难逃同样的命运,因此,看待马林的问题,应该留有余地。
东路军的刘?中了敌人的诡计。后金在设好埋伏以后,派投降的汉人装扮成杜松的兵丁,手持从杜松处缴获的令箭,引诱刘?,刘?并没有轻信,后金又以刚刚缴获的杜松的大炮进行“传报”。刘?听到炮声后,必须火速前进,这正是刘?的勇敢之处,也是军法的要求。所谓“轻进”、“急于立功”之说,纯属污蔑。
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当事后诸葛亮,而是要争取全面的了解当时的人。
综观萨尔浒之战,主要问题还是准备不充分,力量不够,原本就是一锅夹生饭。无论是四路进军还是出兵一路,都各有其利弊。若从攻城来讲,以四路合围为宜,这可以使明军的火炮发挥优势。若以野战来讲,当然兵发一路为宜,但是这并不是明军所擅长的。
战略本身各有长短,成败关键在于执行过程,而明军在执行前就己经泄密,努尔哈赤对于明军情况了如指掌,因此才敢于放弃后方,倾巢而出,在短短的五天内,千里大跃进,来回奔波,速战速决,使得杨镐的所有打算都落了空。
因为泄密一事,无论四路、一路,围城、野战,都难逃败亡的命运,因此泄密者才是萨尔浒之战真正的罪魁祸首,然而是谁泄了密呢?
有一个人疑点重重。
他与努尔哈赤是世交,他的家族扶持了努尔哈赤的崛起。
他的小妾是努尔哈赤的侄女,并生有一子。
他率领的南路军离赫图阿拉最近可是进展最慢。
别的部队都全军覆灭只有他的部队全身而退。
他在战后遭到弹劾畏罪自杀。
他就是??李如柏!
一个人能同时拥有这么多疑点可真不容易,然而李如柏做到了。
虽然我们仍无法指认他(《明史》不可能记载李如柏的污点,因为《明史》是清朝人写的),但是他永远也躲避不了人们怀疑的目光,他将作为嫌疑犯永载史册。
萨尔浒战役中,明军将士的表现可圈可点,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他们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宁死不屈,奋勇杀敌,血染?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了一段气壮山河的历史。节选自:从万历到永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