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发新话题
打印

基穆冲突一角:埃及宗教冲突

基穆冲突一角:埃及宗教冲突

来源:中国民族报

曹兴 桑艳平
  埃及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由于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之地,因此受到基督教的深远影响,目前在埃及有约10 % 的基督教徒。穆斯林称这些基督徒为科普特人,埃及教会因此也被称做科普特教会。

  2011年2月,在埃及发生动乱18天后,总统穆巴拉克宣布辞职。穆巴拉克政权一惯保护埃及的基督教群体,但随着政权被推翻,科普特基督教徒也失去了埃及的政治庇护,“基督教徒们要求国家的保护,但是国家几乎不存在了……军队没有办法,基督教徒们再也没有耐心了。”在这种情况下,科普特基督教徒成为了“失控的人群”。

  2011年5月初,埃及开罗发生一起穆斯林与基督徒的流血冲突。这场冲突导致12人丧生,一所基督教教堂被焚毁。其冲突的开端是,一群穆斯林要求进入这座教堂,理由是他们怀疑一名皈依伊斯兰教的妇女被强行囚禁在里面。冲突发生后,埃及政府呼吁各派保持冷静,尽快恢复社会稳定。总理谢拉夫当晚说,这是一起社会治安事件,无关宗派冲突或宗教冲突,但更多人认为,“这类事件唯一受益人是1月革命的敌人和埃及人民的敌人。”所谓“1月革命”,是指推翻前总统穆巴拉克的政治运动。

  10月,埃及的基穆冲突继续升级。埃及南部阿斯旺省的一座科普特教堂遭到冲击。此后,基督徒游行示威,要求改变宪法中“伊斯兰教为国教”的规定,反对宪法中禁止基督徒和女性代表参加选举的规定。游行过程中,大批穆斯林聚集四周,加入与科普特基督教徒的战斗。

  这说明,埃及的基穆关系已经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俄罗斯《消息报》2011年10月11日“埃及宗教战争拉开序幕”一文说,穆斯林和科普特基督教徒已不是冲突,而是可能拉开大规模宗教战争序幕的巷战。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资深教授谢尔盖?谢尔盖伊切夫认为,掀起宗教冲突可能对觊觎埃及权力的激进伊斯兰分子和可以借骚乱把持政权的现任临时军政府有利。

  在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日益深化的今天,既有不同的族群信仰同一个宗教,在同一国家内部也可以有多个族群、多个宗教,不同的国家之间也可能有同一个族群或同一个宗教。这些复杂的多重认同不仅正常,也是文化交流与文明演进的需要。穆斯林和科普特人在历史上也曾有和平相处的时候,为什么在和平呼声高涨的当下,基穆关系如此紧张呢?埃及在纳赛尔时期(1952-1970年),坚持政教分离,奉行世俗主义,关闭了科普特人和穆斯林的宗教法庭,穆斯林和科普特人在就业、教育和参军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此情况下,穆斯林和科普特人之间很少产生宗教纠纷。然而,这一历史经验,是否有助于解决近期扑朔迷离的基穆关系,还有待观察。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