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以关系恶化成美外交“苦果”
来源:文汇报
埃及民众冲击以色列使馆之后,当事国都表示将尊重双方签订的和平条约,维护两国正常关系,而与埃以双方都关系密切的美国更是希望事态能够平息。就目前而言,局势似乎仍在可控之中,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从埃及方面来看,这次冲击使馆事件发生的时机耐人寻味。一方面,穆巴拉克的审判正在进行,然而对其定罪却显得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埃及公众一再要求军方放权改革,但军方迟迟未能采取实质性步骤。随着“革命”初期的热情逐渐被空虚和失望销蚀,开罗解放广场已经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抗议现政权的大规模民众示威。这次冲击使馆事件,似乎是对埃及士兵被以军炸死的直接反应。但这至多只是导火索。埃及民众对以色列的愤懑、对现行埃以关系的反感早在“倒穆”示威期间已经显露。示威初期,组织者为了集中火力,不让示威群众提巴勒斯坦,也不准打出反美反以的口号,这一度让美以感到欣慰,但随着示威规模扩大,公众毫不忌讳地提及巴勒斯坦问题,指责穆巴拉克在巴以问题上是美以的走卒,还有人认为埃以和平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由此可见,冲击使馆事件首先是埃及公众对现政权失望之余的积怨爆发,但同时更是一个让以色列不安的信号,即:由于缺乏埃及民众基础,现行的埃以关系可能由此改写。
以色列的不安早在埃及动荡初期就已产生。当时,以色列外交部指示驻西方外交官展开一系列紧张的外交活动,试图说服美欧等西方国家不要支持倒穆:因为亲西方的穆巴拉克是中东和平一个保障,而取代穆巴拉克的很可能是伊斯兰极端政权。尽管西方盟友愿意帮忙,但埃及局势发展让他们不愿意冒得罪埃及民众的风险。穆巴拉克倒台,以色列的不安开始坐实。首先,埃及军方一改穆巴拉克时期的政策,首次让伊朗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驶往叙利亚。理论上说,此举可能使以色列领土进入伊朗军舰的射程范围。而在穆巴拉克时期,以色列潜艇倒是经常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而抵近伊朗。其次,埃及军方改变了先前的封锁政策,宣布开放与加沙接壤的拉法口岸,这就使武器走私进入加沙成为可能。这两项改变虽不足以对以色列造成实质性损害,但在以色列看来,却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埃及“革命”不是走向民主,而是走向伊斯兰极端主义。因此,以色列人把这次冲击使馆事件与1979年以色列从德黑兰撤出使馆相提并论。这次冲击使馆发生之后,以色列《国土报》总编阿鲁夫?班恩认为,两国之间不大可能很快恢复关系。
埃以关系如何演变,同样为之担心的是美国。冲击使馆事件发生后,以总理内塔尼亚胡感谢美国在以色列撤馆行动时给予帮助,并说,“这是一个决定性时刻,甚至是生命攸关的时刻。”这可以被理解为内塔尼亚胡感激之情的真心流露。但由于此前以色列曾向美国游说“保穆”而未被接受,这一表态似乎也可以同样被理解为婉转批评美国。“生命攸关”这一夸张表述,让人怀疑内塔尼亚胡有弦外之音。众所周知,以色列情报工作世界一流,而此次冲馆事件并非突如其来,8月31日就已经有大批埃及民众聚集在使馆门外,高呼“废除埃以戴维营协议”口号。随着事态演变,对保护其外交人员一向措施极严的以色列不可能不备预案。事实上,使馆人员撤离时个个毫发无损。因此,对美国而言,冲馆行动可能使以色列找到借口,今后会动辄以“生存受到威胁”来拒绝美国的调停。
至于埃及,虽然迄今仍在掌权的军方有赖于美国军援,但大选后穆斯林兄弟会是否会取而代之?还有,和平协议虽不至于被推翻,但届时新政权是否会提出修改协议呢?即便现在,迫于民众压力,军方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对美国言听计从了。曾几何时,戴维营协议被视为美国的一大外交成就。物换星移,保住该协议成了美国当今的一道外交课题。而对于正努力想从伊拉克、阿富汗两大战场抽身的奥巴马来说,这不能算一道简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