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北非局势将走向何方
来源: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总第339期) 作者:赵可金
自去年底以来,源自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产生了连锁效应,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约旦、巴林、沙特,甚至于整个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都笼罩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抗议情绪下,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也都在忧虑会不会成为多米诺骨牌的可怕前景。同时,面对中东剧变,国际社会也反应不一,有的国家比如法国就急于作出了承认利比亚反对派的决定,更多的国家立场摇摆,犹豫不决,就连相关大国国内各方甚至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态度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结构,众说纷纭,难有定论。阿拉伯世界将走向何方,整个世界都在忧虑。
他们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在迅速地破坏一个旧世界,但在建设一个新世界方面显得十分乏力
面对中东波谲云诡的复杂局势,阿拉伯世界显得有些精神错乱。以利比亚事件为例,在整个事件中,阿拉伯国家先是极力鼓动欧美国家对利比亚进行干涉,试图以祸水外引的方式,让卡扎菲充当此次中东剧变的牺牲品,转移各自政府面临的社会反抗压力。阿盟和少数阿拉伯国家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阿拉伯国家的进一步分裂。
首先,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冲击下,阿拉伯世界在客观上会出现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分化。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描述了全球化将把世界碾平的惊人趋势,任何国家和社会在选择加入全球化浪潮后,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社会衰败和政治分化。一些“超级个人”和“超级国家”、“超级企业”会在全球舞台上脱颖而出,成为声名远播的时代骄子。相反,那些不能及时追赶时代步伐的“竞争失败者”,必然会在全球化涡轮机的转动下被甩出中心地带,成为落伍的边缘群体。他们没有工作,衣食无着,居无定所,除了发动一波又一波的抗议浪潮将全部的罪过归咎于无能的政府和贪腐的领导人,诉诸街头暴力事件,再也没有别的生活出路。
其次,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越是落后的政治结构越无法阻挡历史列车的滚滚车轮,政治转型不可避免。如果说当年美国政治思想家萨缪尔?亨廷顿在《第三波》中将20世纪70年代世界民主化浪潮称之为“第三波”,今天在中东北非的阿拉伯世界所发生的即使难以称之为“第四波”,但也是一股强大的政治转型力量。不过,主导此次转型的不是来自上层的政治精英,也不是怀揣着自由民主梦想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在金融危机中生活陷入窘迫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看上去除了诉诸大规模的抗议甚至内战以发泄胸中的愤怒之外,好像对于政治未来没有什么理想和激情,他们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在迅速地破坏一个旧世界,但在建设一个新世界方面显得十分乏力。谁来重整阿拉伯世界破碎的山河,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此外,阿拉伯世界本身复杂的政治矛盾,令其在政治理想上陷入了混乱。中东剧变表明,面对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政治结构落后的阿拉伯世界将会持续动荡。受金融危机打击,来自外部力量的维稳不利,使得传统被国际结构高压制约下的复杂社会矛盾泛滥起来,语系矛盾、部族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经济矛盾、政治矛盾、社会矛盾以及国际矛盾交织在一起,中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火药桶。如此的火药桶,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国际领导结构的制约。美国已迅速撤出伊拉克和阿富汗,在北非问题上踌躇不前,欧洲和北约更是在历经四个月之后,依然对战争的前景难以释怀,阿拉伯世界的前景模糊不清。
中东阿拉伯国家将会按照自己的节奏缓慢发生政治转型
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将可能是中东北非局势的一个潜在影响。北非阿拉伯国家的非洲混乱化、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土耳其化以及世俗国家的欧美化将把阿拉伯世界一分为三,阿拉伯国家在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将进一步下降。
北非阿拉伯国家将会陷入持续的混乱。虽然利比亚反对派武装已经于8月21日占领了利比亚首都,卡扎菲大势已去,但利比亚社会基础没有发生改变。利比亚陷入部落冲突的泥潭,卡扎菲打开武器库造成的武器泛滥使得该地区更加不稳定,甚至会波及其他国家,造成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诸多国家的不稳定。
中东阿拉伯国家将会按照自己的节奏缓慢发生政治转型。在这场剧变之中,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穆斯林兄弟会等极端力量没有登台表演,而是静静地观察局势的变化。在埃及等国家,随着政治重建和选举的展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开始降温,摇身一变成为体制内的政治竞争力量,“政治伊斯兰”成为这些国家极端力量的战略。这些国家正在效仿土耳其,把宗教力量世俗化,通过世俗政治的游戏规则改造宗教力量,如果这一改造成功,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土耳其化将更加明朗,中东政治的草根化和地区化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此外,一些世俗化程度高的阿拉伯国家比如阿联酋和卡塔尔等国家,将会继续受到西方国家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影响,在政治制度上更加向欧美靠拢。特别是随着西方经济的缓慢复苏,这些国家将进一步密切同欧美国家的战略关系,成为鼓动其他阿拉伯国家走向西方的“模范”。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
延伸阅读
阿拉伯世界的分与合
所谓的阿拉伯世界,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公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其中非洲部分占 72%,亚洲部分占 28%,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在广袤的土地上,阿拉伯世界有超过3.4亿人口,其中青少年所占比重最大,不到一半的人口为低于15岁的青少年。他们逐水草而居住,大多数聚居在海岸地带和河谷周围,最突出的例子是埃及,那里有90%的居民生活在面积只有5%的土地上。
在历史上,阿拉伯人曾经充当了东西方文明的使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著名的阿拉伯数字就出自阿拉伯人之手。世界上三大天启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最初产生于阿拉伯人居住的世界,而后才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如今的阿拉伯世界泛指阿拉伯民族居住的地区,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西亚12国和北非10国。21世纪的阿拉伯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社会,居住着若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和不同习俗的群体,但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两个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现象。阿拉伯人生活在一片宽广的土地上,统一的历史和传统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尽管他们是22个国家成员,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同一个民族的一部分。
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 (League of Arab States -- LAS),是阿拉伯世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组织,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地区性组织之一。阿拉伯人的统一由于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成立而得到加强与发展。阿拉伯国家联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域组织之一,建于1945年3月22日联合总部正式建立之前。 其宗旨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服务诸领域,在教育、通讯乃至发展、技术、工业等方面,组织、协调阿拉伯各国的活动,使它们结合为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