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上路
|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0-11 09:59 只看该作者
浅析七九年云南当面越军阵地及工事构筑特点
从一九七八年上旬开始随着越南反华排华的逐步升级,其政府和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部就有组织,有计划地准备同中国打一场有限地边界战争,针对来自越南北方中国的威胁,根据中,越两国自然地缘上的因素,分别在我广西,云南边境一线配置了三线纵深防御的战役体系,仅广西高平一线越军一军区就布设了近两公里的伏击阵地,阻止我攻击部队向南纵深发展,并在二线作战部队中配置了战斗力相对较强,成建制的机动主力师,妄图在运动中捕捉战机同我军死打硬拚,给我攻击部队致命地一击,同时,越军结合其越南北部山区山岳丛林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沟谷溪流较多的地利优势,我边防部队难以实施大规模地合成作战,部队很难机动,加之越北公路交通网络极不发达,除在援越抗美时期,中国为越南援建的几条战略公路外,越北其余的道路基本为牛车小道和仅能供马帮通行的小路。客观上造成对我军的后勤补给困难太多,因此,其一,从战前准备中,越军在边境地区扼守要点和地域上广泛实行主,次方向用兵防御的基本方针,在主要防御方向和越军认为我军必须攻取的点,面上配备了野战部队和布设了大量地雷,竹签和障碍物,越军在其次要防方向上多配置省,市,县地方部队和民兵冲锋队战斗人员,其二,越军充分利用既有火力,将现有分队火力在利用地形地物的前题下布设于阵地前沿,在武器使用上越军强调实行一兵多能,武器装备多摆多屯,从战后资料查明,只要我攻取的每一个越军阵地,无一例外都能缴获大量弹药物资装备。足以说明守备越军的战前准备是十分充分的。其三,在对越作战过程中,从越军的阵地编成及工事构成上看,越军无论从既设永久性工事和野战土木工事都充分利用了山岳丛林地的自然特点,从阵地的选择,工事的配置以及在火力发挥方面都较有诸多的合理性因素。对我军未来山地,山岳丛林地域作战的战术运用上仍具有启发性意义。
七九年对越作战期间,当年在我云南方向越军二军区,其战役思想为“依托防御据点群和坚固的环形阵地” 在中越边境地区,利用阵地和野战工事坚决地阻止我军于前沿阵地,在战前和战中越军十分重视其阵地的选择和工事的配置,战前越军一线部队和征集的民工,在边境一线构筑了大量犬牙交错的防御阵地和土木工事,越军在我云南河囗县当面纵深十公里内,构筑了永备和半永备工事,呈纵深梯次配置,组成多个具有营级抗击能力的阵地防御群,并有军区,师,团炮兵火力提供火力支持。
当年我云南当面越军阵地设置可分为两类:1,交通壕,断续堑壕,并设有少部单人掩体,个别掩蔽部组成的野战防御阵地,其中土木工事为多,战壕内径较窄,当年躲避越军炮火,笔者在战壕中转身都很不方便,这类阵地广泛布设于边境一线和纵深地域,例如,柑糖,郭参,沙巴,封土等地区。2,越军阵地多为连,排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阵地,此类阵地,主要分布和构置于边境一线的要点第一战术区,在干线公路及公路两侧的主要制高点上,山腰,高地突出部和险要位置上,对我攻击分队威胁较大,在纵深二线第二战术区域内有重大军事价值的地段,守备要点上,越军大量设置了连,排支撑点防御阵地,例如:四号桥地区,越军316A师98团所防御的沙巴西北新寨山丫口地域,, 上述地区均有大量的越军连, 排野战工事及战斗小组的防御群构成。
越军营级防御阵地编成, 其总参谋部规定“营级作战单位要具有系统而完整的防御阵地,并便于火力发挥环形阵地群”, 越军营所属连,排支撑点构成营的阵地群,营可根据地形及防御目标,决心和任务及敌情,确定其防御的主要方向,次要方向,关健防御阵地区及前沿集火歼敌区,在实战中越军完整的营防御阵地编成内,有两个以上的主阵地,一般选择在主要防御方向上,能控制道路,山垭口,桥梁,并能支援周边高地的作战,营防御阵地群有五个以上的连,排支撑点,或设立多个班,组防御的阻击点,阵地相互之间提供相应地火力支援,根据地形,任务,越军有的营主阵地周围不与连,排建立支撑点,而以班,组广泛地控制小山头,小山包,形成连棉火力阻击阵地节节阻击我攻击分队,例如:越军316A师98团七营在沙巴新寨丫口一线的阻击阵地,利用丫口道路上的五十余个山包和制高点连成一片,对我149师实施阻击,全部由其战斗小组,每组三至五人占领阵地实施控制。
越军在阵地防御过程中,并伴有炮兵火力支持,越军营防御主阵地有二至四门伴随火炮发射阵地,同时,在主阵地周边构筑若干迫炮,无座力炮和高射机枪阵地,例如:黄连山省 254团一营在小曹东北无名高地阵地,其两侧及后沿布置了有七个无后座力炮和迫炮阵地,营后方纵深五公里地域其后方还设置有野战重炮阵地的火力支持。
越军营级防御阵地群在主阵地前方及侧翼三至四公里处,还构筑警戒阵地,兵力配备一个班至一个排,例如:越军在四号桥西北方向的警戒阵地设置在1662高地,战后从资料上证明,两主阵地之间直线距离三公里之多。越军316A师98团七营在新寨丫口北侧的主阵地距离其警戒阵地格盖苗,两阵地之间直线距离有四公里。
越军在阵地前沿可通行坦克的道路两侧或斜坡上,在战前或战中还紧急构筑了简易的反坦克伏击阵地,此外,守备越军还隐蔽地构筑了预备阵地,在其火力控制的低洼地设置假壕沟,从战后以来和查阅相关资料证明,在七九对越作战中,可以肯定地说,越军营,团指挥所多设置观察所,一般设于主阵地的反斜面位置上。
越军连级支撑点以及防御特点,在过去的贴子中笔者谈过一些,概括起来说,越军连支撑点以隐蔽部为骨干,暗堡,暗火力为重点,一般构筑有二至三道连续和断续环形堑壕,并以交通壕相连,同时,辅以大量的猫耳洞和部份散兵坑,战斗中阵地工事内有粮,弹,副食品储存所,有伤员及战地救护隐蔽部,炊事和水井隐蔽工事。
越军在阵地防御构筑工事中,十分注重打,防,藏,溜等一系列战术功能,由于其战前准备充分,笔者在七九年对越作战中,从攻克的越军阵地前沿清析地看到,越军守备人员在战前有计划地扫清射界,将阵地前沿的植被彻底破坏,清除,留下近十公分长短的竹根,既能造成我攻击分队难以秘密运动接敌,又能便于越军守备部队发挥火力,在阵地上越军“A” 型结构的掩蔽部随处可见,多为直径10至20厘米的圆木覆加固定而成,长约1至4米,高约1,4至1,7米,复土2米左右,可容纳一个战斗班,有的掩蔽部可容一个排,而且对越军而言工事取材方便,具有结构简单,适用性强,受力小等优点,此外,掩蔽部可作为机枪暗火力点使用。
越军在阵地上设置的环形堑壕一般在山脚,山腰和高地顶部附近,多以山腰设立为主,多为螺旋环状为多,在壕内的弯口上建有机枪阵地,越军很注意设计暗火力点,在巨石下,乱石堆里,草丛中,裂缝中或树下设置暗火力点,多用蒿草或树木伪装掩盖,为转移视线和目标,越军在暗火力点附近安置假火力点。
从对越作战中得知,纵观越军在我云南纵深地域所构筑的野战工事,具有坚固,工事位置低下,荫蔽,机动,多用途及射界较为良好的特点,并能打,藏,溜相结合,战斗与生活相结合,防御与伏击相结合,越军的正面工事防守火力较强,布局有一定的合理性,便于机动作战发挥火力,但翼侧的防御工事较差,不仅缺乏重火器前出的前进阵地,而且交通壕断续太多,不便于守军机动,虽然越军在阵地编成和兵力设置中,从七九年对越作战实战分析,在特定地域守备越军能短暂利用阵地既设工事压制我攻击分队,但总体上看没有能形成绵密的阵地防御体系,但仍具有中等程度的抗击能力,其上述特点表明,我军对越军此类阵地的进攻,应当避免以步兵单独发起冲击,如果不能利用夜暗,大雾用步兵实施偷袭,达成战术奇袭的效果,应当组织严密有效的步炮协同作战,在当今可加强空中突击,选择其结合部实行诸兵种合成作战,那么越军营,团的环形防御体系效果就无法形成,我军则攻必克,可达成全歼守军的战术目的。
如今,中越建交六十周年,从历史渊源上分析,确实两国相互之间恩怨难以言表,但越南近些年来在我南海占我岛屿,并对我西沙提出了领土要求,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势必导至我人民解放军在不远的将来,为捍为祖国的领土主权,以正义之师,威武之师再次对越南进行自卫还击作战,国人则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3873885_1.html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