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二年后的南宋统军大将
绍兴十二年,南宋三大将中岳飞已经被害,韩世忠领三镇节钺,担任醴泉观使的闲职。只有张俊附和秦桧和议,仍然担任着枢密使,名义上为南宋军队的最高统帅。朝廷前以三大将各任宣抚,兵民兼管,惟恐尾大不掉,因此想办法削除他们的兵权。现在三人已去其二,张俊也被调离了自己的部队,这个目的也算是达到了。张俊自镇江还朝后,数次上章要求解除自己的枢密使职务,这当然是一种姿态,向朝廷表示自己并没有异心。朝廷不允,到底一下子除去了岳飞和韩世忠,诸统制官们心里多少有些想法,如果现在连张俊都免职了,那么军心如何,就很难说了。再者,高宗和秦桧还需要张俊发挥在军界的影响力,去支持和议。
三宣抚去职,其属下的士卒却不能无人统帅。这一年的正月,朝廷以张俊部将清远军节度使王德为建康府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负责统帅张俊的淮西军。二月,又将韩世忠部将,暂时统帅淮东军的保顺军承宣使解元的官衔,从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升为了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南宋时三衙总兵官的官衔经常拿来作为高级武将的加衔,并不一定表示是统禁军。各大将手下的资深统制官常有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的加衔。此时解元已经是镇江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了,不知是何时除授的,按照情理而论当是在韩世忠掌兵权之后,不过没有看到他在岳飞和张俊按视淮东军时有何反应,姑且存疑。
中游的京西军,也就是岳飞的旧部曲,原来由前岳飞部下的中军统制官武安军承宣使王贵担任权都统制加以节制,此时既然岳飞已经被罪,朝廷对岳飞旧部曲亦是不能放心,于是这一年的三月就由张俊另外一名部将定江军节度使田师中从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升为殿前都虞候,并担任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负责节制京西军。田师中早年在内侍梁方平手下为将,建炎初开始跟随张俊,建炎三年明州之役也在其中,后来随张俊征讨军贼流寇,担任中军统制,成为张俊的嫡系部将。田师中的妻子本来是张俊的儿媳妇,张俊儿子早死,便将她嫁给田师中。由于这层关系,田师中见到张俊就称呼为“阿爹”,委实是把肉麻当有趣。张俊待
田师中自也不薄,之后每战田师中都有战功,官阶上升飞快,而别人都不认为田师中是真的善战。绍兴十一年柘皋之役获胜,论功行赏,田师中与王德都被授节钺,时人都认为王德受赏极为应当,但是田师中则不称。不过此时既已和金人讲和,用庸将统兵也属应有之举。田师中没什么统兵的本事,但是擅长谄媚,和内侍交结,后来竟然能够在鄂州都统位上做了近二十年。
田师中上任后,王贵被任命为添差福建马步军副都总管,实际上等于被调离了现役。京西军其他的一些统制,如傅选,李山,郭青等人都不服田师中,陆续被调走,比如傅选即被调到殿前司任职。过了很久才田师中才渐渐将鄂州军稳定下来。
与此同时,殿前都指挥使杨沂中被御赐改名为杨存中。杨存中此时还兼领侍卫马军,步军司,三衙皆为其节制,自五代以来从来没有禁军三衙为一人统帅的先例,为得是使三衙互相牵制,一旦有所缓急也不致全军悬于一人之手。不过五代北宋的三衙军是全国主要的军事力量,而南宋的三衙军地位已经下降到和各地驻扎的御前诸军地位等同,兵力甚至还有所不如,因此并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后来朝廷先后让成闵主管侍卫马军,赵密主管侍卫步军,恢复了三衙由各将分掌的惯例。南宋此时的侍卫马军和步军兵力都不多,统兵官官资也浅。北宋三衙总兵官位在节度使之上,而成闵本为韩世忠部将,赵密本为张俊部将,两人在淮东与淮西军中亦不算是最为资深的统制官,成闵在绍兴和议时军衔仅为棣州防御使,赵密军衔不详,可能是观察使。两人分别统帅马军和步军时,都还没有升到节度使。
绍兴十二年时,刘?当在知荆南府,湖北安抚使任上。前一年七月和议成之前刘?就被解除了军权,之后直到绍兴三十年方才重新起用。
和议既成,诸大将兵罢,秦桧的两大政治目标双双实现,此时仍然担任枢密使的张俊便成了狡兔死尽后的走狗。秦桧授意御史对张俊进行攻击,认为他有谋反的可能,“俊据清河坊以应谶兆,占承天寺以为宅基,大男杨存中握兵于行在,小男田师中拥兵于上流,他日变生,祸不可测。”高宗倒是了解张俊,知道此人贪财畏事,未必有这个胆量,但是张俊自己不自安,遂求解去,于是解枢密使职,和韩世忠一样去当醴泉观使去了。朝廷为示优容,特进爵为清河郡王。于是南宋的南渡五大将张,韩,岳,刘,吴此时都已经退出政治舞台,之后的南宋军界,就是他们部将辈的将领的天下了。
殿帅杨存中官运亨通,升为了少保,开创了宋朝以保傅的高位担任三衙总兵官的先例。
总结绍兴和议后南宋军制的改变可以发现:南宋中下游的防务由三宣抚司的体制变成屯驻大军制。各地的屯驻大军以XX(地名)驻扎御前诸军为番号。主将为都统制,专为武官。不再象之前的宣抚使那样军民兼管,令朝廷担忧五代藩镇割据之局重现了。
除了建康府,镇江府与鄂州这三支大军外,绍兴十二年南宋还组建了另外一支大军,这就是池州、太平州大军。这支部队主要是李显忠的部曲。绍兴十年金人败盟南下,朝廷打算让刘光世复出掌军,授予了刘光世三京招抚处置使的头衔,命令他出援淮北。刘光世的旧部曲早已星散,大部分随郦琼、靳赛叛降了伪齐,剩下的也大都由张俊接收,此时刘光世重新出山,四处拼凑了一点部队,并且让朝廷将当时担任枢密院都统制的李显忠拨到自己的属下。这支部队并没有发挥什么太大的用处,行到宿州,泗州,部分部队就开始溃散。还没有行到顺昌,刘?便已大捷,于是刘光世遂引军自和州退回池州,太平州驻扎。第二年三宣抚并罢之
后,刘光世也上表请求再度解除兵权,于是朝廷将他任命为万寿观使的虚衔。这支部队就由李显忠节制。到了和议结成之后,朝廷将李显忠军衔升为保信军节度使,调为两浙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南宋兵制,正规军皆由各军统制官节制,总管,都监,矜辖之类的官职,只是管州县的一些散兵而已。因此李显忠此时也等于被调离了现役,要直到近二十年后的金亮南侵之役方能一展身手了。
至此,朝廷便委派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安远军承宣使王进为池州,太平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王进也是张俊的部将,最早是帐下一个提辖,负责在行军时掌管军印,军中都称他为“背印王”。后来从征李成,积功由统领,同统制直升到统制,此时又担任池州、太平州都统制,俨然成为统军一方的大将。不过此人之前战绩乏善可陈,担任了都统制之后又不恤士卒,专心交结内侍以固其权,竟然也得以久任,看来和田师中当是一路人物。
这一年冬天刘光世去世。刘光世于南宋大将中统兵最早,资历最深,也是最不孚人望的一个。遇敌动辄“持重求全”,未曾敢于主动击敌,遇有小胜即夸饰为大功劳,向朝廷所要封赏。幸好手下有王德这么一员骁将,屡立战功,庶几与其他诸将相比还不算过于丢人。不过朝廷每论解除大将兵权,总是第一个提刘光世,可见其不称职。南宋大将中出自刘光世部下有王德,杨存中两人,但是两人都是在张俊手下方才飞黄腾达的。刘光世其他两名部将郦琼和靳赛,后来都叛逃到了伪齐。刘光世才具平庸,朝廷倒也不担心他能做出什么大事来,因此解除兵权后国家对其颇为优厚,死后晋封王爵,也算是南宋军界庸人反得高位的一大例证。
基本同时去世的大将还有就职年许的镇江府都统制解元。他也是没有福命,去世前刚刚被授予节钺,升为保顺军节度使,未及除拜便去世。朝廷便以韩世忠另外一名部将王胜担任镇江府都统制。
王胜就是那个在张俊和岳飞按视淮东军时衷甲参见的那个镇江府中军统制。事后张俊对他暗自怀恨,想找机会除掉他。张俊知道王胜和王德的关系一向不好,便寻细故将王胜贬至建康府军中,想来王德一定会去杀掉王胜。没想到王德见到王胜很高兴的说:我是王夜叉,你是王黑龙(两人的绰号),我们俩不是亲戚,那还有谁是亲戚了?于是就对王胜非常厚待。由此可见张俊容人的气量,连王德都不如。张俊失势后,王胜到临安府找老上司韩世忠代为说项,走了走上层路线,拜托人在高宗面前说了几句好话,这时便得到了镇江府都统制的任命。
南宋在上游,也就是四川诸路的防务体制,在绍兴和议时与中下游略不相同。绍兴九年四川宣抚使吴?去世之后,四川并没有资望深厚可以继任宣抚的大将,于是朝廷派出了文臣胡世将担任四川宣抚使。胡世将知道自己不懂军事,朝廷派遣他担任宣抚只是因为宋朝以文制武的惯例而已,因此对于吴?生前的筹划并不加以变更,诸将因此用命,在金人败盟之后数战都获得胜利。但是胡世将很快也去世,朝廷便又以郑刚中为川陕宣抚副使(绍兴和议后改为四川宣抚副使),同样是以文臣节制四川诸军。削三大将兵权时,可能是因为郑刚中是文官的缘故,四川宣抚司并没有随其他三宣抚司一样废置。
吴?死后,四川的军队大致分为三个系统。吴?弟吴?为右护军都统制,驻兴州。部将杨政为宣抚司都统制,驻兴元府。郭浩为枢密院都统制,驻金州。这三人在绍兴九年的时候军衔都是承宣使,到绍兴十二年各自因功建节。吴?为镇西军节度使,杨政武当军节度使,郭浩奉国军节度使,三将都带管内安抚使的衔头。另外还有统制官王彦,姚仲等人,都是吴?旧时部将,此时也都屯军川口,各自带安抚使,体制混乱不堪。郑刚中奏请朝廷,将川口之地分为利州东西路,由吴?和杨政各自统帅,而川边的金房等处则由郭浩统帅。其他统制官所带的安抚使衔一律废除。杨政本来是吴?的部将,此时虽然独立门户,职位与吴?等筹,但是仍然对吴?执门下礼,大家都认为他不忘本。
四川的这三支部队后来也改成了和下游一样的屯驻大军体制,吴?部成为兴州大军,杨政部成为兴元府大军,郭浩部成为金州大军。其中以兴州大军实力最为强劲。
尽管郑刚中是文官,秦桧对四川诸路军政由一人操控的局面还是觉得难以满意。后来郑刚中因为对四川事权和秦桧有不同的意见,更是招致了秦桧的大忌。绍兴十七年六月,郑刚中终于以“专擅”的罪名被免职。被押至鄂州,宣抚使直属的部队被鄂州都统制田师中拆散。郑刚中本人则被贬窜至死。
前一年的十一月,郭浩去世。郭浩的金州大军,后来为姚仲所掌。姚仲也是吴?的部将,至此,川中的三支大军都为吴?系统的将领所统帅。
在郑刚中被解除兵权差不多同时,王德也丢掉了兵权。原来王德为建康府都统制,统帅张俊旧部。张俊侄子张子盖在王德手下当统制官。张俊失势已久,王德渐渐对张俊也不怎么买帐了,对张子盖,以及其他一些张俊以前亲信的将领态度逐渐轻慢起来,后来甚至将张子盖解职。比起杨政对吴?始终待以门下礼相比,王德似乎颇为凉薄。不过吴?御下严而有恩,能得士卒心,而张俊为人猜忌刻薄,王德可能心底里也颇不以为然。只是此刻论影响力活张俊终非死吴?可比,张俊每每向朝中大臣控诉王德,秦桧正好也觉得王德骁勇善战,论资历又出于当时诸将之右,让他长期统兵,总是令人难以放心的。于是就乘此机会将王德罢为浙东都总管,解除了他的兵权。
前面说过,绍兴和议成之后,张俊得势一时,手下部将分掌建康府,鄂州,池州三大军,殿前,步军两司。按照宋朝传统,一人势力太大,必须要加以挚肘。此时朝廷大概觉得张俊潜在的影响力仍然太大,应当加以抑制。韩世忠虽然因为和议之事不为朝廷所喜,但他解职后终日闲游山水,不和旧部曲来往,朝廷渐渐觉得他已经构成不了威胁了,于是这次建康府都统制一职,就落在了韩世忠旧部王权的身上。之前张俊用部将田师中夺取了岳飞的鄂州大军,想必是得意洋洋,此刻看到自己的建康府大军居然由一个韩世忠的人来统帅,却不知道张大帅心中是何滋味了。
按照绍兴和议后以庸将代名将的传统,这个王权也不例外是大庸将一名,之前在淮东军中似乎并没有值得称道的表现,后来金亮南侵一役中,王权更是以其拙劣的表现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原本南宋诸军中,兵力最强的当是岳飞的京西军。田师中担任鄂州都统制后,对其进行了大肆破坏,岳飞手下部将个个都郁郁不得志。张宪冤死。王贵被解除兵权。牛皋赴田师中宴中毒而死。董先转到步军司后,和主管步军司赵密不和,屡遭打击,后来还是杨存中看不下去了,想让他到殿前司任职,却被朝廷以三衙将领不得有牵连的理由驳回了。董先后来也郁郁而终。梁兴,傅选等人也都先后被调离了现役。岳飞部属后来成为大将的,只有李道和李宝两人而已。兵数也随之锐减。京西军原来当有十万余人,至此兵数可能已经削减近半。倒是原本不算什么主力部队的殿前司,由于杨存中深得高宗信任,部队扩充极快,到绍兴十七年
的时候已经扩充到七万余人,成为诸军之冠。其部队除戍守临安府外,下游其他诸路也有殿前司属下军队驻扎,比如泉州的左翼军,循州的摧锋军,以及明州的水军,皆由殿前司节制。杨存中自己职位也是屡加拔擢,从少保,少傅直做到了少师,封恭国公,父,祖,兄弟都获得追赠。宠遇确实是无人可比的。
绍兴十九年八月,镇江府都统制王胜去世。继任的可能是韩世忠另外一名部将刘宝。但是具体的年月不详。王胜最后的军衔是昭信军承宣使。
绍兴二十一年五月,吴?,杨政,田师中三大将同日被升为太尉。其理由是三人“守边安静”。也就是说,能够收束部下士卒,没有和金人发生冲突。按照南宋朝廷的看法,作为一名大将最重要的并不是能征善战,而是能够维持与金人的和平吧。
张俊和韩世忠分别于绍兴二十四年和二十一年去世。两人都享尽哀荣,韩世忠去世前被擢为太师,而张俊先前已经加太师衔。高宗显然更喜欢附从和议的张俊,在其死后亲身临奠,并且追封其为循王。宋朝一字王自从淳化之后例不封异姓,张俊虽是死后追封,亦是难得的殊典了。后来岳飞被平反后亦得追封鄂王。王德也于绍兴二十四年冬去世。中兴大将至此消折几尽。
绍兴和议之后到金亮败盟南侵之间大约二十年间,宋金两国并无战事。南宋在此期间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乃是绍兴二十二年的平虔州军乱。
南宋以东南数路之力养军数十万与金、齐连年战争,不得不以横征暴敛来维持国家机器运行,可惜多半养的都是骄兵而已。许多时候守土不足,扰民有余。南宋高宗年间,江西南部屡生“盗贼”,其实大多是被南宋朝廷各种苛捐杂税逼得无以聊生的百姓。有一次虔州民乱,甚至惊扰了当时避居江西的隆佑皇太后。高宗对此大为震怒,差点屠尽了虔州全城居民,赖岳飞苦谏才得免。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在江西南部一直屯有相当数量的兵力。
绍兴二十二年的时候,驻扎在虔州的,有殿前司统制官吴进率领其部驻扎,另外虔州尚有一些禁军驻扎。所谓禁军,本是北宋时的正规军,除了驻扎在首都开封外,一部分还分屯诸路。王安石变法时,用将兵法,将各路的禁军分为若干个“将”,每将由将官统帅,改变了北宋以往“将不知兵”的局面。但北宋末期时各地的禁军已经大多腐朽不堪战。北宋灭亡,南宋和金连年战争,所依仗的部队,乃是各大将所统率的部队,番号从御营军到神武军到行营护军,后来发展为各地的屯驻大军,其部以各地盗贼以及北方流民为主,和金齐对战多年,战斗力颇为可观。而北宋原来的禁军至此虽然许多还保留以前的番号,但基本已经沦落为地方上的杂牌部队了。南宋各地的禁军一般归本路安抚司(帅司)或者提点刑狱司(宪司)管辖。虔州的禁军,当时即由江西安抚司统领官马晟统帅。这只禁军因为讨“盗贼”有功,可能也比较趾高气扬一些,而殿前司的部队是正规部队,可能也看不起禁军这种地方部队,两边彼此不平。吴进和马晟大约也不是善于约束士卒的将领,于是可能摩擦渐渐升级。就在这个时候,侍卫步军司派人来虔州挑选禁军精壮士卒补充入步军司属下的部队,而虔州的禁军大约都是本地人,不愿意背井离乡。有一个叫齐述的军士,乘机用贿赂了派来挑选军士的官
员,将禁军选了许多强壮的军士,以捕盗的名义,分别驻扎到州属的各个县里去。有一天晚上,虔州城里的殿前司部队和禁军部队又发生了摩擦,齐述就乘机率领自己的徒党从各县齐集起来,攻进州城,吴进,马晟都为乱军所杀,乱军在城内大肆掳掠,州里的官员和胥吏都被赶走,乱军遂占据了虔州城。
军乱是七月丁巳的时候发生的。由于虔州离朝廷所在的临安府颇有些距离,朝廷的反应并不算特别的迅急。军乱发生后的第二十四天的八月己卯,江西安抚使张澄才将虔州军乱的消息告知朝廷。朝廷立刻下诏给鄂州都统制田师中,命令他出兵平乱。过了两天,朝廷又派出殿前司游奕军统制李耕率领所部一千六百人,由行在出兵征讨。大约又过了半个月,朝廷又命令殿前司左翼军陈敏所部加入讨伐军。
殿前司左翼军是一支独特的部队,它本来是福建地方上土豪所拼凑的一支部队。后来被朝廷收编,加入殿前司的编制,由殿前司和福建安抚司双重领导。总部设在泉州,主要的任务就是保护福建全境,维护治安,讨伐盗贼。虽然左翼军由中央正规部队的番号,但是实际上是一支地方部队,军士大多为福建本路人。在虔州军乱发生后,齐述等人率军突至南康军,俘虏了寓居当地的左朝奉郎田如螯。之后,不知道什么缘故,乱军又回到虔州城,并且将其占据下来。福建安抚司担心乱军进犯福建,便命令左翼军防守江西和福建的边境。此时,李耕的殿前司游奕军部队刚刚到达江南东路,而田师中的鄂州部队由于距离更远,可能到达得会
更迟。朝廷能调动的部队中,距离虔州最接近的就是左翼军了,加上统制陈敏也正好是虔州人,殿帅杨存中便建议朝廷让左翼军就近发动攻击。朝廷采纳了这个建议。
在军事讨伐的同时,朝廷也尝试用政治招降的手段解决这次军乱。朝廷将陷在乱军之中的田如螯任命为权江西提点刑狱公事,由他负责和乱军进行谈判。这段时间内,乱军侵凌临近的州郡,但是没有什么进展。
左翼军的讨伐可能并不顺利。统领官元?战死。到了十月,各地的征讨军齐集虔州城下,记有殿前司游奕军李耕部,泉州左翼军陈敏部,循州摧锋军张宁部,以及鄂州副统制张训通部和池州统领崔定部。循州摧锋军与泉州左翼军情况类似,是广东的地方部队纳入殿前司编制。从整个征讨军的组成的情况来看,朝廷调动了鄂州,池州两支屯驻大军各一部,以及殿前司的精锐部队游奕军,和挂殿前司番号的福建与广东地方部队,也算是南宋主要的军事力量各出代表的一次检验了。征讨军的主将当是李耕。
见到城下大军云集,反贼慌张起来,觉得不太可能获胜。田如螯乘机劝说齐述反正。齐述便杀死了首事的乱军四十余人,向朝廷表示将要投降。但是当李耕等部队要求入城时,齐述又闭门不出。朝廷知道后便降下旨意,要齐述立刻出降,否则便将要用军事手段解决。齐述这个时候被自己的儿子所胁迫,终究没有服从朝廷的命令。田如螯于十月壬戍出城与李耕相见,李耕已经知道这次事件难以和平解决,便将田如螯留在军中,不让他重新入城。城中百姓派出数十名年长者来李耕军中,希望能让田如螯回城,大约也是生怕谈判破裂的意思。李耕对这些代表大声斥责,叫他们回去,这些代表就告诉李耕,贼军打算挖地道偷袭官兵。李耕随即派人将田如螯送往朝廷。
朝廷于十月甲戌任命李耕为虔州知州,命令李耕出兵攻城。李耕领命进攻,但是还是不断招抚乱军,希望他们能够出降。乱军回答道:“一开始我们只是想和吴统制手下的军士争口气而已,不料现在却犯下了如此大的罪过,即使我们接受招安,想来朝廷也不会宽恕我们。”南宋朝廷对于盗贼一向尚算优容,受招安后往往会加官进爵。当时甚至有“要高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说法。南宋初各大将手下的统制官也有不少都来自盗贼。但是朝廷对于敢于犯上作乱的士卒则一般都加以严惩。南宋初杭州兵变,王渊更是在招降了叛兵之后又背弃诺言将他们杀死。更何况国家承平日久,此时仅有虔州一城作乱,朝廷未必再会对乱军加以姑息。因此乱军宁愿誓死反抗图一侥幸。这下苦了城中百姓。叛军将百姓粮食抢走,迫使他们为叛军劳作,大约是荷土挑担一类的工作,才给他们勉强能够果腹的口粮。有试图逃出城外投奔官军的,一律格杀勿论。
十一月丁巳,江西马步军副总管刘纲率领的江西地方部队以及池州的土豪乡兵部队此时也加入了讨伐军。而围城已经达四十天,高宗听说城仍旧没有攻下,城中百姓已经断粮日久,便又让殿帅杨存中派出殿前司前军统制苗定等率军五千人支援。苗定兵未到,城已破。叛卒约四千人全部被处死,战争遂结束。
第二年的二月,朝廷将虔州改名赣州,虔化县改名宁都县。论功行赏,讨伐军的主将李耕,军衔由忠州团练使升为金州观察使。诸将自刘纲以下也皆有升迁。此战战况不详,但是可能李耕措置令朝廷感到满意,以至战后不久,李耕就被提升为池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大将。
绍兴二十四年到二十五年,朝廷将几名方面大将的军衔加以提升。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马军帅)成闵,建康府都统制王权和镇江府都统制刘宝都从承宣使升为节度使。
绍兴二十五年的正月,鄂州前军统制李道,因为平定?人作乱的功绩,获得了落阶官的奖赏。什么叫做“落阶官”呢?这个就要从宋朝武将的军衔说起了。宋朝高级将领的官衔中,除了有表示官阶的XX大夫之外,还要加上X州X使的头衔,位置从高到低,分别是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和刺史,其中承宣使原为节度观察留后。这些官衔的名称都来自唐朝和五代地方上守令的官名。宋朝这些官衔只用来作为武官的加衔。凡是在XX大夫之外加了这些官衔的,就称为“遥郡”,比
“遥郡”之下是“横行”,再往下是大小使臣,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现代军队的校官,尉官以及士官。“遥郡”再往上升迁,可以升为“正任”,这就相当于将官了。“正任”的军衔排列和“遥郡”一致,但是多一个最高的军衔:节度使。
如何区别“遥郡”和“正任”呢?区别就在“正任”的武将,其官衔之中没有阶官,也就是XX大夫这种官衔。因此,如果从“遥郡”升为“正任”,只要把官衔中的阶官去掉就可以了,由于这个原因,“落阶官”就成为从“遥郡”升“正任”的代称。“正任”虽然没有阶官,但是有另外一套加衔,就是检校官等等,另外南宋高级武将还常带禁军官号,如前所言,从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再往上到步军,马军,殿前都虞候,副指挥使等等,都不是真正的统军将领,只是加衔而已。
南宋初将领升迁极快,遥郡升到承宣使,一落阶官就成为正任承宣使了,相当于从上校一下子直接升到上将。后来有惩于此,除非特恩,落阶官后只能从正任刺史开始升迁,这样就杜绝了滥赏侥幸。
因此李道这一年军衔由中侍大夫,保宁军承宣使落阶官,成为正任承宣使,跻身高级将领的行列。岳飞旧部属之中,此刻就以此人境遇最佳。
李耕在池州都统制的位置上并没有坐太久。绍兴二十六年,李耕去世,朝廷以昭庆军承宣使,殿前司右军统制岳超升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继任池州都统制之职。岳超本为韩世忠部将。李耕最后的军衔是武当军承宣使。
同一年,吴?由太尉升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尉是宋朝武官阶最高的一级,升无可升,所以就授予了他文官阶中中最高的一级。宋朝以文制武,文官地位高过武官,故此从武阶换文阶乃是升迁。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北宋元丰改官制之前的使相(节度使或亲王带同平章事)。自从南宋开国以来,从来没有人以使相的高位担任都统制的,因此朝廷下令将吴?的官衔改成领御前诸军都统制职事,同时他兼任的知兴州也改为判兴州。这些名称改变只是宋朝官制的惯例,表示吴?是以较高的本官(开府仪同三司)担任相对较低的差遣职事(都统制和知州)。具体的职事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二十八年,鄂州都统制田师中也升为开府仪同三司。
四川方面,绍兴二十七年兴元府都统制杨政去世,如果他不去世的话,可能将和吴?与田师中一样将升为开府仪同三司。杨政去世后,朝廷以金州节制御前兵马姚仲移为兴元府都统制,而金州节制御前兵马一职,则由吴?前部将,保宁军承宣使王彦担任。姚仲稍后被升为保宁军节度使。
绍兴二十八年到二十九年,金主完颜亮意图南犯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南宋朝廷虽然自高宗到丞相汤思退都不信,但是在军队部署上却还是逐渐进行了一番调整。绍兴二十八年十二月,兴元府都统制姚仲请求朝廷允许其所在的利州东路招纳“义士”,也就是民兵。这些“义士”招自百姓中年轻健壮者,朝廷发给衣甲和武器,平时农闲时训练,免除差役,身丁等义务。其实是古代农兵合一体制的重现。类似唐朝及之前的府兵制。南宋正规军基本上是采用募兵制,相比府兵来说虽然花费巨大,但是不违农时,且兵士训练有素,比府兵要有效得多。不过这种民兵也不失为正规军的一种补充。朝廷同意了姚仲的提议。
绍兴二十九年二月,吴?升为少保。之前吴?已经为开府仪同三司,文官阶亦已到顶,因此再升只能以少保这种三孤或者三公的官衔加以除授了。眼下南宋诸将,论资历除杨存中外,吴?是堪称第一人,自不能和其他诸将比肩。
同年六月到闰六月朝廷陆续提拔了一些将领。李显忠,戚方,吴拱都升为了都统制。以往只有各屯驻大军的统帅方能任为都统制,现在这几员将佐都以大军部将的身份任都统制,应当是朝廷打算重用他们的前兆。李显忠自绍兴九年归国后,命运多骞,绍兴和议后屡遭贬斥,秦桧死后方才得以重新起用,此时他以宁国军承宣使之位担任殿前司选锋军都统制。戚方出身军贼,原本是江南大寇,被岳飞击败后投降张俊,被任为统制官。历经升迁,此刻也升到了宁武军承宣使,步军司前军都统制的高位,可能是南宋军贼出身被擢至都统制的第一人。吴拱乃是吴?长子,吴?死后在吴?手下长期任职,此时被任命为利州西路驻扎御前中军都统制,兼知成州,可见利州西路中军当是驻扎在成州。
绍兴三十年正月,以太尉之官知荆南府的老将刘?,声称招集到了六千人,希望朝廷能给予正规军的番号,于是朝廷便依从他的请求,将他的部队编为荆南府驻扎御前效用中军与左军。中军统领由刘?的儿子刘汜担任。这就是荆南府大军的前身。
三月,池州都统制岳超去世。朝廷便由李显忠继任,原本池州大军就是李显忠的部属。同月,王彦的金州部队被升格为屯驻大军,王彦本人被授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金房开达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一职,这标志着金州大军的成立。
五月,朝廷又增设了两支大军。先前李宗闵上书认为,天下根本在于江南和四川,而荆湖之地居中,为其心腹。此时大军皆屯扎武昌(即鄂州大军),荆州,襄阳历来都是兵家重地,兵力却很不够。刘?此时虽然担任知荆南府,但是手下兵数不多,应当让他统率约二万人的部队以驻守荆南,从而保证上游到下游的交通线不至于被遮断。此时殿帅杨存中也建言,认为四川,武昌,池州,建康以及镇江都已经有重兵驻守,长江一线唯有荆南和江州无大军屯守,应当加以设置才是。于是朝廷便设立了荆南府大军和江州大军。
荆南府大军由刘?原来的荆南府部队,加上李道统率的鄂州大军的一部组成,由刘?担任都统制。江州大军则由三衙军各抽调一部和部分新募部队组成,由戚方担任都统制。
南宋在此战端将开之际,新成立了三支大军,使长江一线防御得到完善,但是当时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对当时的形势做了以下的概括:刘?驻荆南府,均,襄,随,郢,通化,枣阳等地为其防区。田师中驻鄂州,德安,复,信阳,汉阳为其防区。戚方驻九江,蕲,黄为其防区。李显忠驻池阳,龙舒,无为军为其防区。王权驻建康府,滁州,和州为其防区。刘宝驻镇江,和马军帅成闵,真,扬,通,泰为其防区。然而淮上诸郡却距离较远,防御不及,应当再派遣一名将领驻守庐州进行防御。总之,防江不防淮,乃是宋军部署的一大漏洞。
朝廷此时对可能出现的海战也做了考虑。浙西路和淮东的通州聚集了大量的海舟,且有士卒万人。朝廷便以李宝为平江府驻扎兼副提督海船,统帅这支水兵。李宝此人是个传奇人物,原本是山东忠义军士,绍兴九年南下投奔南宋,被分配到韩世忠军中。他却不愿,反去投了岳飞。在岳飞手下没干多久,心思故乡,便约了四十多人一起北返,被岳飞发觉,不但没有怪罪,反而还委以了在敌后组织抗金力量的重任。绍兴十年金人败盟,李宝率领义军,在敌后多次打击金军,后来退至楚州,为韩世忠收留。李宝大哭要求重新加入岳飞军,岳飞写信喻以“同为国家杀敌,何分彼此?”李宝因此留在了韩世忠军中。绍兴和议后,李宝一直在镇江府大军中任职,从绍兴十一年到二十九年,仅从遥郡刺史升到了遥郡团练使,升了一级而已。又和都统制刘宝不合,被刘宝赶出现役,在临安府投置闲散。此时朝廷征求有丰富海战经验的将领,有人就想到了李宝。看来这番李宝终于是苦尽甘来了,一上任就被升为遥郡宣州观察使,跳了两级。李宝遂尽力训练水军,以图为国效力。
朝廷措置长江防线,至是纸面上看,已经是非常完备,各重镇皆有重兵把手。然而各镇将官,才能却良莠不齐。四川三都统制吴?,姚仲,王彦皆是久经沙场的宿将。刘?,李显忠也都是绍兴和议前就已经成名的名将。戚方虽然绍兴和议前只是偏裨,但是当年当军贼时横行江南,残破州郡无数,起码打仗的本事是有的。但是剩下三名都统制田师中,王权,刘宝都是无能之徒,却占据着南宋最强的三支大军,鄂州,建康府,镇江府大军主将之位。这种人事安排,在承平时或许有其道理,但是当面临大战之时,就显得很不妥了。
朝廷对这种情况也有所察觉。绍兴三十年十月,台谏交章弹劾镇江府都统制刘宝,认为他贪财无能,为人暴虐专横,难孚统兵大将之任。于是朝廷便让刘?前往行在奏事。等到刘?到达行在之后,朝廷便发表他为镇江府都统制,并且将他的军衔从武泰军节度使改为威武军节度使。这种改变称为“移镇”。武泰军和威武军都是军额,所谓军额,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用军号代称州名的现象,比如福州在五代时为威武军节度使驻节之处,因此福州的军额就是威武军。宋朝大部分节度州都有军额,即其相应的节度使成为XX军节度使。也有少数节度州没有军额,而是依照节镇旧名,比如扬州是淮南节度使等等。武泰军是黔州的军额。福州是大都督州,而黔州只是一个普通的下州,因此从黔州移镇福州也是升职。
刘?担任镇江府都统制后,便向朝廷提议将自己的儿子刘汜也从荆南府调到镇江府来,担任中军统制一职,朝廷同意了这个调动。荆南府方面,本来驻扎部队的主力就是李道带去的鄂州大军一部,此刻便发表李道为荆南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
绍兴三十一年初,金主完颜亮到达南京开封府,扬言将迁都于此。南宋朝廷颇为疑惧,打算做防边之策。朝臣们也想起被贬到永州的张浚来。张浚在南宋初为主战派领袖,秦桧当权后对其一贬再贬,但是人望却与日俱隆。此时朝廷便议论应当将其招回。
即使大敌当前如此,军界内部还是倾轧不已。殿帅杨存中上十策议论防边之事。步军帅赵密觊觎殿帅之位已久,此时便乘机上言杨存中“喜功生事”。文官们也一直认为杨存中资望太高,担任殿帅也太久,恐怕对国家不利,也交章弹劾。本来,杨存中于诸将中为高宗最为信任,因此才能掌禁卫之军逾二十余载,至此,高宗颇为众言所惑。杨存中当年岳飞冤狱,是担任了岳云和张宪的监斩官,应当是深知此岸内幕的,高宗当初对岳飞如此信任重用,一朝翻脸,手段之无情,令人发指。杨存中此时见到高宗心意改变,知道自己如果不赶快撇清自己,恐怕大祸将至,于是便连忙上章乞求罢免自己。于是杨存中即被解除领殿前都指挥使职
事,升为太傅,担任醴泉观使。醴泉观使这种职位即所谓宫祠官,乃是专门用来安置散官的,当初张俊、韩世忠解除兵权后都曾被授予此职。
杨存中罢兵之后,赵密如其所愿坐上了殿帅之位。步军帅则由李捧接任。李捧也是军贼出身,建炎年间跟随张琪为乱,后来被刘洪道招安。刘洪道很赏识李捧,认为他“状貌伟健,且勇于战斗,虽语言鄙俚,每合兵机,又能不贪,采用众谋以得下情。观捧所长,殆非庸将所及。”后来李捧曾任御前忠锐将,神武副军统制等职。又转至韩世忠部下,曾参与平定范汝为起义。此后的事迹难以查询,可能是循资升迁到此职。从李捧的资历来看,应当也是能战之将。
朝廷知道金人必定会败盟,便让下游诸将做好战争准备,其时南宋的部队配置,按照续资治通鉴记载,是“是时御前诸军都统制吴?戍武兴,姚仲戍兴元,王彦戍汉阴,李道戍荆南,田师中戍鄂渚,戚方戍九江,李显忠戍池阳,王权戍建康,刘?戍镇江,壁垒相望。。。”,这里为了不重复许多X州,好几个地名用得都是别称。武兴是凤州的军额,用来代凤州。汉阴是隋唐时金州的郡名。鄂渚是鄂州的代称。九江,池阳分别是江州和池州的郡名。这类指代在宋朝文献中常有见到,给不熟悉的人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朝廷认为这样的配置,上游和下游的防御算是比较严密了,但是长江中游湖北,京西两路则不太尽人意。中游两军分别驻扎在荆南府和鄂州,距离处在前线的襄阳府有数百里之遥,一旦有所缓急,只怕难以措手。于是朝廷便下令之前升任都统制的吴拱,率领所部三千人戍守襄阳府,并且任命吴拱为知府。以前在绍兴初年的时候,岳飞率京西军独当中游一路,对金,齐的入侵不但能够遏止,还能够主动出击并且战而胜之,甚至还有余力能够支援下游。如今换成田师中领兵,光守御一路都觉得困难,竟到需要由四川出兵支援的地步,可见田师中等人对岳飞旧部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这只部队的战斗力。
绍兴三十一年五月,朝廷集议军事时,高宗传来旨意:“今日更不问和与守,直问战当如何。”说明南宋朝廷已经做好了开战的思想准备。在守御战略上,大臣认为中游防御仍然不够完善,决定再派出成闵率领侍卫马军加以进援。虞允文对此表示异议,认为金人进军路线应是以下游为重,而中游不会派遣主力进攻,因此这个时候不应当分散下游的兵力。虞允文对金军可能的动向的把握是很正确的。虽然自古下江南必先取上游中游,但是金主完颜亮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脑子里只有“立马吴山第一峰”的想法,且手上重兵数十万,觉得江南可以一举而下,自然不会去采用先取上游中游,迁延时日的战略。可惜大臣们谋不及此,还是做出了让成闵援中游的调动,导致了后来下游抗战时兵力不敷的局面。
对于上游的布置方面,朝廷将吴?任命为四川宣抚使,统一指挥上游诸军。自从绍兴和议后,各地宣抚司皆被罢置,诸镇大将彼此不相统率。这在承平时可以起到彼此制衡的作用,但是一旦开战,就容易造成令出多门,无所适从的情况。有鉴于此,朝廷于此时恢复了四川宣抚司。吴?位高望重,而且四川另外两都统制当初皆是吴?兄吴?的部将,用吴?统帅四川诸军,可谓是如臂使指。
相应的,下游方面,朝廷任命刘?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以刘?统一指挥下游的江州,池州,建康府,镇江府四支大军。刘?当年顺昌一战成名,世皆以为名将。据说金亮南侵,报南宋各将之名,每报一人的名字,帐下就有一金将自称可以对付他,待报到刘?时,重复再三,也没有人敢自荐。金人畏惧刘?,由此可见一斑。
中游方面朝廷却暂时没有指派一名这样的统兵大将。中游各将中,本以田师中资历最深,但是人人皆知此人乃无能之辈。这年九月,朝廷派去按视湖北的御史中丞汪澈回朝之后,报告朝廷,说岳飞旧部多不服田师中,而且此人老迈无能,恐怕会误国家大事。于是朝廷干脆将田师中罢免,由吴拱担任鄂州都统制一职。随后便任命马军帅成闵为湖北,京西制置使,节制中游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