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木留克骑兵究竟是怎么失败的?
转自铁血论坛
拿破仑曾在一则日记中描述过马木留克骑兵与法国骑兵之间的战斗情形:“两个马木留克骑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通常认为,马木留克骑兵人数虽多但纪律松散,因此最终反倒败于人数较少但却注重发挥集体威力的法国骑兵手下。那么,马木留克骑兵真的是因为军纪问题导致最终失败的吗?或者,他们真的是败于法国骑兵之手吗?
关于这两个问题,小兵一直觉得多年来似乎有以讹传讹之嫌。马木留克军队的来源,大都是自小就被阿拉伯人贩子从中亚和高加索拐卖来的儿童,他们被各地苏丹购买后就成为其御用的奴隶军。一开始这些孩子被灌输以***教义和培养对主人的忠诚,在十四岁后则被送入专门的马木留克军事院校进行严酷的训练。他们必须熟练的掌握各种武器――弯刀、长矛尤其是骑射术。在更高级的骑术训练中(即骑兵战术协同演练),每一名马木留克士兵都需要注意锻炼自己如何与整体战术单位间的协调一致。马木留克军队的作战方式较之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骑兵也有很大差别,最显著一点就在于“他们更注重以严密整齐的队形发起冲击”(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败在拿破仑手下),而这也亦可作为马木留克骑兵绝非一盘散沙的佐证。说他们纪律散漫,小兵以为,这既有可能源于欧洲人对“忽聚忽合、来往不定”的东方式骑兵战术的不理解,也有可能纯粹是拿破仑本人的种族优越感在作怪(毕竟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
纵观古今战史,一支军队即便纪律再严明,也改变不了因战术失当、指挥失误以及装备太差所导致的失败后果。其实,马木留克骑兵的失败,跟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在八里桥的惨败情形差不多,都主要是个战术问题。由于二者均在战斗中采取了逐梯次投入兵力的“添油”式战法,即在没有隐蔽物的开阔地分批次向敌军预设火力阵地发起冲锋,结果一个集团接着一个集团的被对方密集火力所覆盖和歼灭。
僧格林沁麾下的数万蒙古子弟兵,素以战力强悍、军纪严苛著称,但面对着装备有当时(19世纪)最先进武器的英法侵略军,中国骑兵却依旧沿用了老祖宗千百年间传下来的古典战术――“集团冲锋”。在己方帅旗的统一调度指挥下,中国骑兵忠实的执行了僧格林沁的每一道命令。结果一批批忠勇的将士永远倒在了距离敌阵地仅数百码的地方,再也没能站起来。尽管如此,少数中国骑兵还是突破了敌人的火力封锁线,进入了弓箭的有效射程,这些弓马娴熟的草原雄鹰充分施展了自己的高超骑射术――他们双腿夹紧马肚,口中衔着数支箭,不断以快速的抽射向敌人射出一支支复仇的利矢。待杀入敌阵后,中国骑兵挥舞马刀或长矛左冲右突,拼命砍杀侵略者;有的则在中弹后还用尽最后的力气,将手中的兵器投掷向敌人……就是这一小部分中国骑兵,依然给英法侵略军造成了相当大的杀伤。在西方人撰写的有关这场惨烈战斗的书籍中,他们是这样心怀敬畏的描绘中国军队壮举的――“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他们呼喊前进,反复的勇猛冲杀……(中国军队)一步不退,勇敢坚持,最后全部战死沙场”,“他们中无一人后退,全部以身殉职”!
至于彻底击败马木留克骑兵的,莫非真的是法国远征军那点可怜巴巴的骑兵小队吗?当然不是。法军在埃及境内一直遭到马木留克骑兵的围堵和袭扰,苦不堪言,这种情况迫使拿破仑用计诱使马木留克军队与之决战。战前,法军统帅拿破仑根据战场态势,巧妙布署了己方部队的火力配置:一方面着眼于充分发扬炮兵的强大威力,将几百门大炮埋伏在两翼待机而发;另一方面则命令步兵改变传统的线式战术,即不再采取狭长但纵深较浅的队列,而改为可以四面御敌的方阵。战斗打响后,面对铺天盖地蜂涌而来马木留克骑兵,拿破仑迅即命令炮兵开火,在较远的距离上给予了对手以沉重打击;但当时的火炮覆盖密度与杀伤威力并不能完全压制行动迅速的骑兵。很快,马木留克兵还是冲到了离法军阵地不远的地方,这时拿破仑命令法军的步兵方阵:后排士兵将填满子弹和火药的步枪迅速向前传递!就这样,本来火力持续性较差的步兵方阵,突然间变成了连绵不绝喷吐火舌的恶龙,马木留克骑兵即便再骁勇善战,也难以抵挡这致命的火力奇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中弹落马,而少数侥幸生还的人则掉头便跑,只想着快一些逃离这可怕的杀戮地带。
从单纯军事角度看,如果当时埃及和中国骑兵能够多路同时向敌发起突击,或是在某个方向以小股部队诱敌,在将敌注意力吸引开后突然从敌侧后发起迂回进攻的话,那么尽管他们装备相对落后(埃及军队也有不少火器),但中国和埃及军队依然会有很大的胜算。这两种战法总的意图都是为了“快速接敌以便发挥冷兵器的威力,令对手防不胜防,用速度和贴身肉搏抵消敌军的火力优势”。实际上,单纯从体力和骑术上比较马木留克骑兵和法国骑兵并不科学。作为游牧民族,马木留克兵的骑术确实了得,这一点,西方刻板教条的军事训练下培养出来的正规骑兵还真是比不了;但若说他们的体力胜过欧洲人(而且还是精挑细选的大块头,法国骑兵对入选者的身高体重要求都远高于其他军兵种),则无论如何也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总之,纪律固然重要,但它并非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恩格斯提及这一战例(马木留克骑兵与法军交战),是为了说明质与量的辩证关系,但如果我们借此为夸大纪律的作用而轻率的看待历史问题,就会因为仅仅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以至于令自己陷入主观臆断和片面分析的死胡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兵觉得,有关马木留克骑兵的典故还是不要继续人云亦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