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发新话题
打印

双面埃及

双面埃及

  参观金字塔是一次朝圣,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平原沙漠上的人们习惯性地崇拜高耸的巨大物体,包括西奈山,也包括大金字塔。如今,在开罗市区的一些楼房的阳台上,仍然能看到屹立了几千年的金字塔反射着太阳光的尖顶。然而,通往金字塔的朝圣之路却崎岖不平,遍布垃圾,道路两旁杂草丛生,偶尔还能看到牛车踩过泥泞的地面,这里已经属于开罗的郊区。

  一条城际线分割了开罗城区和金字塔所在的沙漠地区,也分割了世俗的混乱和古代的庄严。站在金字塔周边高地往下看,城区和农田环绕四周,街头的嘈杂声和清真寺的唱经声依稀可闻。这时候再将视线转回到金字塔白色的石头和吉萨高原炽热的阳光,颇有由尘世遁入神圣的感觉。

  在这里,你能清楚地看到,埃及有两副“面孔”:金字塔、木乃伊、神庙,是曾经的伟大,神圣而肃穆;大巴扎、水烟、早餐“法拉菲”,是尘世的气质,平和而自在。

  几千年以来,埃及的伟大挑动着旅行者和冒险者的神经,瑰丽的幻想和故事令人浮想联翩。而它的另一面却隐秘在巨石的阴影中,只有踏上埃及的土地,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1

  把文化和历史刻进石头里

  金字塔真正的用途依然没有定论,但有谁不会被荒漠之上这样一座巨大的建筑所震撼而心生敬畏呢?相比之下,狮身人面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它被风沙掩埋了许多年,被一个牧民发现,后来被人从地里挖了出来。它的鼻子据说被拿破仑用大炮轰掉了,实际上这只是人们喜欢把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古迹联系在一起的惯性思维制造出来的故事而已。还有研究者考证,狮身人面像也并不是以法老胡夫的面容塑造的。撇开这些虚虚实实的传言,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仍然一起构成了埃及最强有力的代表符号,实地游览具有无可比拟的震撼观感。

  同样令人敬畏的还有卡纳克神庙。这座世界最大的神庙坐落于尼罗河东岸,整体上更像是一片恢宏的石头废墟,粗犷、强硬、沉默,透露着肃穆的气息。它的一切都是巨大的:廊柱、雕像、方尖碑,还有散落的巨大石块。它曾经是彩色的,在天顶那些阳光照不到的角落仍然残留着几千年前涂抹的底色。这座神庙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图书馆,在它的墙壁上刻满了描述法老生平事迹的浮雕??各种各样的浮雕是你唯一会在埃及看腻的东西,因为实在是太多了,这是一个把文化和历史雕刻进石头的文明。

  这座神庙曾经是古埃及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站立在神庙的大门处,你甚至无法用视线完整丈量它的庞大,使人怀疑这真是神明的居所:荷鲁斯、奥西里斯、伊西斯……或许还有反叛者阿蒙神,他是法老埃赫那吞野心的创造物。这位雄心勃勃的法老试图以阿蒙神逐步取代其他受崇拜的神灵,而他自己则以神明唯一的儿子自居,不仅统治地下,也统治天上。他为自负付出的代价,是在他死后所有的雕像都被铲毁,不过他美丽的王后奈芙提提的雕像却成为埃及艺术的瑰宝。

  卡纳克神庙是古埃及的宗教中心。在古埃及人看来,尘世和天堂并非不可逾越,他们靠神灵的指引安排生活和劳作,用各种高超的技艺连接两个世界,包括著名的木乃伊,还有按照星座排列方式建造的神庙。

  但是一旦走出神庙,步入开罗城内的大巴扎,那些伟大古迹带来的震撼和眩晕感即刻消散。跻拉着拖鞋、拖着长袍的开罗人大声嚷嚷着阿拉伯语,空气中充满了水烟甜腻的香味,锡盘反射着阳光让你发晕。这里出售各种金字塔小雕像、法老权杖仿制品、狮身人面像形状的首饰盒。不断地有小贩向你推销名为“阿拉伯之夜”的香精,他们一边用阿拉伯味的英语跟你介绍,一边拧开一个个小瓶子给你闻。店铺门口摆放着拉美西斯、荷鲁斯、图坦卡蒙、阿努比斯的雕像,他们沉默地注视着你,这种景象有种说不出来的滑稽感。

  如果你会用Assalamu Alaikum(阿拉伯语人常用的问候语)开始杀价,说不定店主会给你多点折扣,别忘了说Shukran(阿拉伯语“谢谢”)。

  2

  “荒漠中的游牧民”

  “沙漠是没有船的海洋,在这片海洋里,贝都因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攻击哪里就攻击哪里。”《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电影,除了壮丽的沙漠风光和主人公的英勇壮举之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贝都因人了。

  这是一个生活在沙漠里的阿拉伯部族,热爱自由、作风彪悍,从不屈从于任何人。当劳伦斯证明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后,他们大方地尊称他为“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也源于其崇尚强者、心胸开阔的游牧民族作风。

  科幻巨擘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三部曲》,描写了沙漠行星阿拉吉斯以及居住在沙漠深处的弗里曼民族。这个神秘强悍的部族,据说创作灵感也来自于贝都因人。

  贝都因意为“荒漠中的游牧民”,沙漠民族如今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驱车来到一个贝都因人的营地,这座营地距离红海岸边几十公里,坐落在沙漠深处一个山谷。严格意义上讲,这里其实已经算是一个定居点,有低矮的固定房屋和简陋的骆驼棚。而历史上的贝都因人宁肯选择游牧的生活方式而不愿意定居于一地。

  毛毡搭建的帐篷、骆驼群、水井,还保留着贝都因人传统的色彩。我们在艳丽的编织毛毯上享用了一种类似咖啡的饮料,尝了几口水烟。对于贝都因人来说,经过一天的劳累过后,再也没有比抽一口水烟更能解乏的方式了。营地人给我们准备的午餐很简单,大部分是冷食,羊肉制成的香肠、新鲜的黄瓜片和番茄,以及混杂了香料的米饭。衣衫破旧的游牧民鱼贯而入送上一盘盘菜肴,或许这是他们所能给予客人最好的食物。

  在其中一座阴暗的毛毡帐篷里,一个全身黑衣、看不清面容的贝都因妇女正在简陋的土炉上烤大饼,向导替我们要了一块。饼烤得松软焦脆,入口有面粉的香味。黄昏时,赶骆驼的贝都因人带领我们骑上骆驼,绕营地一周,欣赏沙漠日落景致,脑海里情不自禁地响起《阿拉伯的劳伦斯》里的音乐。我模仿着电影中劳伦斯的样子,盘起一只脚,嘴里喊着“哈塔塔”。但是赶驼人明显担心我们这些对沙漠和动物一无所知的城里人会做出什么愚蠢的举动,整个过程他一直紧紧拽着骆驼缰绳。

  这种双峰驼个头很高,必须由赶驼人呵斥骆驼前脚跪地,我们才能下来。据说,在金字塔下经常有人赶着骆驼招揽游客,口中喊着one dollar(一美元),但是骑上去之后,要下来必须给他20或者30美元才行。有段时间,这一招大行其道,严重败坏了埃及旅游的名声。于是,大多数游客也学精了,连找赶驼人合影都会小心地问收不收费。

  贝都因人营地这位赶驼人倒是很老实,下骆驼之后,他伸出粗糙的手掌要one dollar,大多数人马上去摸钱包。从他黝黑的面容和憔悴的神情上,你很难想象这是历史上挥舞马刀,卷起漫天烟尘的沙漠部族。

  3

  “法拉菲”和“面包”

  没有什么能比早餐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大众饮食文化了。午餐和晚餐都可以精心选材,细心烹制,做成饕餮盛宴。这就像跟一个盛装打扮的人聊天,即使聊上一个小时,你也很难了解他的真实性格。而在早上睡眼惺忪的时候,选择用什么填饱肚肠,更能体现不同族群的气质和生活态度。

  埃及最常见的早餐叫“法拉菲”,其实就是炸豆子包裹在两片面饼中。这种食物之所以是埃及底层民众的早餐首选,因为它够便宜,只要一埃镑。此外,喷香的炸丸子和松软的面饼也足以满足上午的能量需求。

  卖早餐的是一个努比亚人,虽然他们是黑人,但是其实跟埃及人同属一宗,几千年以来一直生活在尼罗河上游,是法老军队重要的组成部分。努比亚人告诉我说这种面饼也叫bread(面包)。埃及的“面包”定义很广泛,似乎一切以小麦面粉制成的主食都可以叫“面包”。餐厅里常见的面包其实是一种大饼,表面有些烤焦的部分,用手撕着吃,但是街头很少见,我们也没有看到大饼卷大葱这种吃法。开罗街头更常见的是烤成馒头状的面包,一堆堆地放在桌子上,看起来个头大,里面却是空心的,方便让人放上炸豆子、蔬菜或者烤肉包着吃。

  埃及人从法老时代起就以谷物制成的“面包”为主食。埃及出产的小麦一度对罗马帝国至关重要。没有尼罗河两岸出产的小麦,罗马城的面包坊就没法开工,甚至带来一场骚乱。这也是奥古斯都大帝不惜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与盘踞亚历山大的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对决的原因。

  其实埃及食物中也有米饭,在由开罗开往卢克索的火车上,就能吃到炸鱼蔬菜和加了香料的米饭,比较可口。但在灰尘飞舞的开罗街头,还是“面包”来得方便实在,何况埃及地处沙漠,“面包”明显比米饭更适宜长期携带和存储。我在一家专门卖莎草纸画的小店里跟老板攀谈时,他还向我介绍了另外一种跟米饭有关的埃及美食??烤鸽子。在鸽子的肚子里填入混合香料的米饭,烤制几个小时而成。我问他在哪里可以吃到,他神秘地摆摆手,笑着说这个是专门给婚礼上的新郎官吃的,说完我们都笑起来。埃及人天性乐观开朗,由此可见一斑。

  这些兜售商品的小贩、和蔼可亲的画店老板、穿着拖地长袍卖水果的商人、背着水壶卖茶水的伙计,都是我在埃及接触到的本地人。他们有的面孔黝黑,属于努比亚黑人,有的头发卷曲,眼窝深邃,与阿拉伯人无异。他们是画着眼影、赤裸着上身的古埃及人的后代吗?他们的先辈曾经为法老而战,或者服侍过艳后克里奥佩特拉吗?他们的祖先参与过金字塔和卡纳克神庙的修建吗?在阳光炙烤下,思考这些问题会让你头昏脑涨,损失更多的水分。

  4

  辉煌的历史与今日的埃及

  在埃及旅行,你的头脑时时刻刻都被处于两极的景象所牵扯。前一秒你还被历史的大气和厚重所震撼,生发出无数的想象,后一秒你就要睁大眼睛应付脚下的水洼和垃圾,注意闪躲破旧的公交车??它们大都没有车门,也没有明显的标示。

  在开罗这座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城市里,既有清真寺也有基督教堂;有黑纱裹身的妇女,也有袒露肚脐的辣妹;有十字军东征时的城堡,也有散落着传单和标语的广场。这种复杂性体现得最集中的地方便是开罗博物馆。它坐落于开罗市中心,收藏了几万件古埃及的文物,包括图坦卡蒙的陪葬品、拉美西斯的木乃伊、法老的黄金战车等等,随便一件都足以让人为古埃及辉煌的文明所惊叹。

  然而这座博物馆却是英国人设计建造的,他们在历史上是继亚历山大、拿破仑之后埃及事实上的统治者。博物馆的展品大多也是由欧洲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包括震惊世界的图坦卡蒙墓。假如法老真的像电影《阿黛尔的奇妙冒险》以及《木乃伊》中那样复活,也不会把如今这些身穿长袍的埃及人当做他的子民。今天的埃及人已有好几个世纪自称为阿拉伯人,那些建造金字塔和神庙的古埃及人仿佛只存在于浮雕中。与开罗博物馆比邻的是一幢烧得焦黑的大楼,那里曾是穆巴拉克办公的地方。

  埃及人笃信神灵的传统倒是延续了下来。摩西在红海分开海水,淹没追赶的法老军队的故事,埃及人仍旧对之深信不疑,但是他们很好地协调了神圣的信仰和世俗生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毕竟,即使自诩为神灵儿子的法老,也经常以自己金库里的财富向人夸口。如今,旅游业的收入占到了埃及整个国民收入的一半以上。红海边上,一座座形状各异的酒店正在兴建当中,准备接纳世界各地的游客。这些游客全部是奔着金字塔、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等伟大的古迹而来的,他们甚至不用忍受在开罗街头躲避垃圾和尘土,只需要在红海酒店里享受阳光,由装着空调的大巴车载着他们去一个个景点观光游览。

  对我来说,在埃及的街头巷尾游历过之后,埃及的两副“面孔”在阳光炙烤下逐渐融合成一体。那些古迹属于已经逝去的伟大民族的创造物,虽然它们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和历史的考验,你却不必像游览凡尔赛宫、卢浮宫那样战战兢兢,担心违反管理规定,或者一不小心碰到什么贵重物品,也没有保安冰冷的目光跟随着你。实际上,你大可自在地在金字塔四周闲晃、发呆,在卡纳克神庙的巨大廊柱上翻看你的旅行日记,或者在开罗街头咬一大口“法拉菲”。说不定正在这么做的你,就会成为别人镜头里的埃及风景。

  ◎风物辞典

  贝都因人

  贝都因人(Bedouins,或Beduin),主要指生活在西亚和北非沙漠、荒原地带的阿拉伯人。他们以氏族部落为单位,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大都靠饲养骆驼、牛羊为生,以乳酪等奶制品、椰枣及粮食为主食。每年炎热、干旱的夏季来临,贝都因人通常在农区边缘地带的集市上买卖牲口、香料,等到冬季雨季到来时,则重新回到沙漠过着放牧生活。贝都因人以彪悍豪放、崇尚自由的个性著称。

  特约撰稿/摄影 祝高
来源: 南方日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