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制宪危机的“溢出效应”
12月22日,埃及如期举行新宪法草案第二阶段公投。由于公投主要在内陆农村和贫困省份等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享有广泛民意基础的地区举行,预期公投将获得较高的支持率。在12月15日的第一阶段公投中,支持宪法草案的比例为56.5%。
然而,即使宪法草案获得通过,也并不意味着埃及政治危机的终结。
11月22日,埃及总统穆尔西发布宪法声明,宣布在新宪法获得通过、新议会选出之前,他的决定是最终决定,任何个人和机构均不得挑战;司法部门不得解散制宪委员会和议会上院。以世俗力量为代表的埃及反对派指责穆尔西企图成为埃“新法老”,并组成“全国救国阵线”发动抗议活动,要求组建更具代表性的制宪会议。虽然穆尔西在内外压力下宣布撤销其宪法声明的大部分内容,但坚决要求对在11月30日匆匆推出的新宪法草案进行公投。
其实,自去年2月前总统穆巴拉克下台以来,世俗主义和伊斯兰主义两派之间的争斗已经使“政治危机”“抗议”“冲突”“动荡”等成为媒体形容埃及局势的热门词汇。今年6月穆尔西赢得总统选举以后,两大势力之间又围绕新宪法制订、总统权力、解散议会等诸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较量。表面上看,本次围绕制宪问题的政治危机爆发原因在于新宪法的话语权争夺,但背后原因则是两大派别之间的激烈权力争夺,而更深层的背景,则是两派在事关“后穆巴拉克时代”埃及国家未来大方向和新埃及特性上的意识形态尖锐对立,即世俗主义还是伊斯兰主义这两条道路之争。
客观地说,在经历长时间的动荡后,大多数民众希望尽快恢复稳定,加快过渡期进程。在这个意义上,新宪法的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然而,由于宪法草案未经充分讨论,即使获得通过,也并不意味着两大派别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会就此停息。相反,这可能成为未来双方争斗的新矛盾点,成为埃及新一轮动荡的开始。一旦两派之间的政治斗争进入螺旋式上升的恶性循环,并进一步走向暴力化,埃及社会将由此撕裂,走向高度的两极化。果真如此,埃及就有陷入长期动荡的危险。
事实上,制宪危机的走向不仅关系埃及国内稳定,对地区形势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阿拉伯世界的“领头羊”和中东稳定的“压舱石”,埃及是维护中东地区稳定的中枢,也是确保中东和平进程得以推进的战略支柱之一,其能否成功实现体制转型,对其他阿拉伯国家以及地区和平稳定都有重大影响。
当前,以穆斯林兄弟会为代表的伊斯兰政治势力崛起已成为当前中东剧变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特征。世俗主义和伊斯兰主义两大派别的斗争同样在考验着突尼斯等其他阿拉伯国家,并将成为长期影响阿拉伯国家平稳政治过渡和国家发展大方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埃及如果能够破解世俗主义与伊斯兰主义传统对立的魔咒,闯出一条新路,创出一种新模式,不仅对埃及社会是一个福音,也可为整个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提供一个借鉴的样本。而一旦转型失败,陷入长期动荡混乱的埃及将释放出巨大的破坏性能量,可能使整个地区陷入混乱,对中东和平进程以及埃以关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埃及的走向才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