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老板5年500万 就靠小小汤包!
2000年至2003年,经过三年的经营和积累,他拥有了一个50万元注册资金的三人行学生创业公司,不仅替父母偿还了家里所有的债务,还摘去了贫困生的帽子,圆了求学梦,也成就了自主创业的理想。
他就是钱俊冬,他的创业故事与众不同。
在困境中挺住
1981年,钱俊冬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因为自小家里贫困,三个姐姐也都先后放弃了学业,全家人省吃俭用专供钱俊冬上学,所以钱俊冬学习很刻苦,成绩一直不错。
1999年4月,一场家庭变故影响到了他的学习,考分并不理想,他跟着父母来到天津,打算自学一年重新参加高考。靠着父亲做卤味的手艺,全家人在天津大港区上古林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巷子租住下来,省吃俭用,筹还借款。
在这一年里,每天早上6点父母第一锅烤鸭出炉的时候,钱俊冬已捧起书开始温习功课了;晚上12时父母的推车铃声响起来时,他合上课本,又马上跑出去接下车上的东西。
延伸阅读:创业夫妻档甜蜜赚钱术两年创业小女子小钱理小财2000年9月,钱俊冬终于如愿地考取了(西安)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时,全家人既欣喜又发愁,生意的失败使他们债务缠身,已经没有能力凑够儿子开学所需的费用。短短几天时间,父亲头上的银丝便盖住了黑发,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几岁,姐姐则一连多少天不休息争着抢着挣加班费,每天眼里都布满血丝……即使这样到最后全家人也只凑了2000多元,这里面还要留出一部分做他的路费和生活费……开学的日子到了,钱俊冬只身来到他梦想的西安求学。在报到处,他紧紧攥着信封里的2000元现金,在报名的长队里他一次一次退到最后面。终于,他鼓起勇气去找学院的辅导员,在学校对贫困学生的照顾政策支持之下,他争取到了缓交学费的机会。心绪安定下来的同时,他的心中也有了一个异常坚定的信念:越是日子困窘磨难重重,越要咬紧牙关,明天一定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一桶金收获信心
开学第三天的下午,刚从自修室回来的钱俊冬正独自在寝室里翻阅飘着墨香的新教材,一位师哥推门进来,向他推销随身听。见钱俊冬没有购买的意思,便打开话匣子说:我手里的随身听最便宜了,还有调频功能,可以接收学校的语音广播……尽管师兄说了与之相关的很多新鲜的事情,但对钱俊冬来说它还是不可奢望的。正在这时,几位室友不约而同的回到寝室。结果,这位师兄没费多少口舌,他书包里的4部随身听被以每部80元的价钱留在了他们宿舍。
这件事情触动了钱俊冬。他隐约觉得自己身旁有一种机遇,有一个比较大的消费群。他瞅准了这个市常当天晚上,钱俊冬一直在谋划着这件事,直到自己在梦里成为一名倒爷。
通过向本地学生和大三的老乡们打听,他很快知道了在西安东郊有康复路和轻工两处小商品批发城。第一个周末,他便徒步走遍了两个市场,仔细对比了很多随身听的性能、质量和价格,摸到一些门道后,他几乎可以用15元的批发价拿到那位师兄推销的随身听。钱俊冬动用了当时最大的那笔存款,批发了6部随身听,拿到学生宿舍做了第一笔生意,结果6部随身听一倒手净赚了300元。这是他的第一桶金,他尝到了这其中的快乐。
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在课余时间,总把两只眼睛紧紧地盯住同学们的消费品,大家刚习惯用卡式电话时,他四处打听找到了IC卡经销商,把更低廉的话卡介绍给同学,在自己小赚一点辛苦费的同时,让很多同学也得了一些实惠,并和他交上了朋友。后来,游泳课的游泳衣、考研的资料、英语磁带,他都有低于校外价格的物品。大一的一年他成了校园里有些名气的生意精。熟悉他的很多同学,都不再叫他钱俊,而是钱倒,叫着叫着,他倒有了一个别样的称呼:钱导。
小倒爷开拓校园经济大市场
做了一年的倒爷,钱俊冬看到了校园市场的广大,他的经济观念迅速得到了提升。
2002年,钱俊冬受同学的邀约去了重庆大学,在他们吃饭的夜市摊位上,经营米线生意的竟然是几位重庆大学在读的研究生。出于好奇,钱俊冬问这些学长为什么会出来卖米线,几位研究生坦然地告诉钱俊冬:以后的社会竞争将非常激烈,我们都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适应一切变化。听了这些,钱俊冬的心里燃起了一股冲动,他酝酿很久的想法开始在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回到西安,钱俊冬找来同学崔蕾和马光伟一起讨论,当谈到对校园市场的开发设想时,三个人一拍即合,决定成立一个利用创业协会人力资源做校园市场的校园信息服务中心,中心定名三人行,以校园和学生需求为市场开展介绍家教、校园活动策划、产品展示、市场调查以及小网站建设等业务。
很快,机会就来了。2002年9月,在迎接2002级新生的时候,钱俊冬敏锐地发现新生宿舍里的电话接线上都没有配电话机,很多新生打电话都涌到电话亭和IC电话处。他立即召集三人行的成员商量给学生宿舍里装电话机,大家协商一致后,由钱俊冬和学校相关部门联系,取得学校的允许和支持。崔蕾和马光伟负责购买电话机,他们还划分了个人责任区,既分工又协作,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大一所有宿舍都装上了电话机,并小赚了一笔。
他们没有被胜利冲晕头脑,接下来的几天,他们把业务扩展到了周围的几所大学,他们每人分一两所大学,找老乡,找同学,把进购的电话机销往周围的校园。结果,没几天的功夫,周围十几所大学的新生宿舍全部装上了电话,最多的一天达2000门,最多的时候一天收入竟有5万元左右。这样他们三人行里的倒爷们就成了同学们羡慕的小富翁。他们的业务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钱俊冬开始不满足于校园里的小打小闹,他坚信,到社会里去闯一闯也一定能赚到钱。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电视新闻里上海APEC峰会上各国元首都穿着唐装,西安是盛唐故都,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今后这里毫无疑问会首先流行起唐装。钱俊冬马上召集了大家一起商议:做唐装。但讨论的开始,大家都有一点担心:和社会上的人做生意,会不会受骗?但钱俊冬不这样想,他认为只要眼力准,考虑周到,就一定能赚到钱。最后,大家被说服了。
说干就干,钱俊冬马上开始带着大家走访西安大大小小的服装厂和服装批发点,以便得到更准确的市场信息。但是,经过调研后他们发现,唐装制作需要的成本和工序太过复杂,而相对来说,丝绸是唐装的惟一材料,它的来源一定会因为唐装的流行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考虑成熟后,钱俊冬用手里的存款到无锡、常州进购了一批丝绸,没想到货还在路上时,订单就已经被抢完了,这一笔他们又稳赚了近十万元。这次生意的合作者发现钱俊冬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生意人,就把他介绍给几个企业老总,为钱俊冬提供了很多机会。
2003年钱俊冬的三人行相继代理了移动校园卡、诺基亚手机等推广业务。学生消费的日益扩大化和时尚化的发展趋势,加上移动和诺基亚等大型企业运营商的投资,为钱俊冬三人行创业团队的迅速壮大注入了活力。2003年钱俊冬在学校推广大户卡,开展手机展销活动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光2003年上半年,共计办理大户卡、校园卡等业务达13万张,直接收益接近30万元。
2003年8月的时候,钱俊冬等三人已经拥有了50余万元,在很多社会力量的帮助下,他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大学生公司,这也成为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注册成立的第一家在校本科生全资创业公司。截止目前,三人行旗下已有正式员工12人,兼职员工38人,拥有四家全资店面(主营通讯电子产品),销售网络遍布西安22所高校,同26所高校社团、协会负责人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
没有鸟飞的天空我飞过
2004年春节,钱俊冬揣着2003年的年终奖,回到父母身边和全家人共同渡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钱俊冬的父母看到西装革履、神采奕奕的儿子,心里乐滋滋的,钱俊冬把孝敬父母的礼物呈到他们眼前时,父母热泪盈眶。
到了临近开学的时候,他挽着父母的手,一同坐飞机来到西安,把父母安顿在一套提前租好的舒适的单元房后,钱俊冬兴奋地打开2003年定下的目标书,在还清家里的债务、接父母来西安居注坐一次飞机三处打上对号,这也是他定在这一年里要实现的三个基本目标。
在钱俊冬的每一本日记的扉页上都有显赫的几个大字:没有鸟飞的天空我飞过。用钱俊冬的话说:那些当初看来是困境的日子,只是一些小坎,没有迈过去时它很大很可怕,但一经迈过去,它便是一生历久弥新的永恒财富。在家庭遭遇困境的时候,我和父母一起挺了过来,我难忘那些艰难的日子,我感谢因为我做了一个烤鸭小贩的儿子,让我接触了做买卖,感激困苦的生活塑造了我不怕吃苦的坚强和坚韧性格,我吃过苦所以我珍惜今天的拥有。现在,成立了公司,一定要克服游击战的缺陷,把眼光放大放远,把公司的主体化销售模式逐步办成有规模的实体,具备相应的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创出品牌。
占领西安市校园市场,组建中国高校市场开发联盟,今年实现利润40万元,2005年100万……这就是钱俊冬的近期理想,而更远的未来,他相信自己定会打拼出更为广阔的天空。
每天早晨,这些其貌不扬的汤包会让绍兴人抢着购买,这种汤包,绍兴每天至少要消费15万个。陈夏兰:“像我们早上六点开始卖要卖到十二点,下午又开始做,下午两点要忙到六点,天天是这样的,一直忙啊忙的。”
顾客:“我昨天晚上回来的,今天早饭我就想到他的包子。”
像这样的汤包店在绍兴有一百多家,5毛钱一只的汤包带给这些店主的是外行人看不到的丰厚利润。这100多家包子铺都和一个今年只有29岁的小伙子分不开。这个开着轿车,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叫陈庆松,从2002年他初来绍兴开店到现在短短5年时间他就挣了500多万,靠的就是这小小汤包。
陈庆松:“这个汤包是很有特点的,皮薄,有韧劲,汤水很足,我给你们看看,现在我们这个汤水不多不少,这样吃一口,正好把汤水吃完。”
2002年,学了十年手艺的陈庆松从安徽农村老家只身一人来到绍兴,在东街市场边开了第一家汤包店。
陈庆松:“当时第一个店就是在这个位置,当时我记得生意非常非常的火,排队要排到三轮车那个位置,前边那个 转弯再转过去,这样沿人行道转到三轮车,下雨天他们都打着伞,他们说是东街马路口的一道风景线。”
每天从凌晨一点忙到下午六点,那段时间陈庆松一天要用400多斤面粉,做7000多个包子,一天利润少说也是七八百元,当时店里请了两个小工,钱对于他来说是累死也挣不完的。
陈庆松:“头几个月利润都有三万多,那时间做长了,人也做得疲惫了,有时候想想最好顾客你们不要来了吧,少来买一点,做得太累了”。
一年的时间陈庆松就挣了30多万,当时他和两个小工一天只休息五个小时,挣三十万元已经是他的极限了。一个人做的汤包满足不了需求,陈庆松想到了老家的亲戚朋友。
陈庆松:“我当时的意思就是想把家里人带出来,多挣一点钱,因为我给他们搞店的时候,都有一个距离,第一对我自己的生意没有影响,第二对他的生意应该也是一个好的帮助。”
第一批过来的就有陈庆松的妹妹陈庆红。
记者:“记不记得第一年你来绍兴挣了多少钱?”
陈庆红:“第一年什么都除掉了我们存折上有六位数了,我们开心得不得了,我们土话就是说咸鱼大翻身了一样的,突然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
陈庆红靠包子一年挣了10几万,陈庆红的老公陈辉也坐不住了。
陈庆红:“他的三四十们亲戚有做缝纫店的,还有开汽车的,还有他们看我们这边好,全部都过来,等于改行了。”
就这样,像滚雪球一样,从安徽安庆农村来了100多亲友来到绍兴,都跟着陈庆松做包子。
高昌明:“一天能卖2000元钱左右。”
记者:“利润呢?”
高昌明:“利润大概是百分之三十以上吧,什么东西都除去。”
记者:“庆松,他说的有没有点保留。”
陈庆松:“他是有点,这个我知道,因为他的馅料都是从我这里拿的,这个我知道,保留应该有一点吧,他很谦虚的。”
记者:他一天用多少馅?”
陈庆松:“一天大概150斤的肉。”
记者:“150斤的肉能做多少包子?”
陈庆松:“照我这样理论上推算一天最少是5000到6000个包子。”
记者:“五六千个包子能挣多少钱?”
陈庆松:“1000左右吧,纯利润一天要八九百 一千左右。”
记者:“他说得对不对?”
高昌明:“差不多。”
对于每一个从老家来的沾亲带故的人,他都会教给他们自己的汤包技艺, 但徒弟们还是不放心用自己做的馅。
周明誉:“最起码在绍兴来讲吃他送的肉,基本上生意都是好的。”
现在徒弟们仍然要从师父那里买馅料,虽然陈庆松已经把做馅的技艺都传给了徒弟,可徒弟们总是怀疑师父留了两招。
陈庆松:“我不是说硬性规定要配送,我教他们的时候就已经教给他们怎么拌,怎么搞,就已经教给他们了,他们只不过,有时候我感觉那些亲戚,我这样好心对他们,他们感觉好像世上应该没有这么好的人,再一个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心不是很好。”
徒弟无论怎么学,也觉得没有师父做的馅味道香,而且他们算了一笔账,自己做肉馅又要机器,又要多请小工,成本明显提高,100多个徒弟一商量,形成了一个决定:给师父加点钱干脆让师父请人来做。
记者:“慢慢的你这些馅料的手艺也不必传了。”
陈庆松:“哎,到了现在,慢慢的经过这么多年,说难听点,我也就不教给他们了。”
100多家包子铺,每天需要的肉馅不是个小数目,陈庆松直接去肉联厂批发,做成肉馅后送到位于绍兴各个地方的汤包店,现在每天他要做1500多公斤肉馅,靠肉馅陈庆松一年能挣60多万。
陈庆松没有想到,统一了肉馅的汤包口味统一,而且大家都用着自己统一的牌子,时间一久,陈庆松萌生了一个想法,要把自己的汤包做成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统一规范经营。而这时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卫生问题。
张道根:“上午真的没有时间,脏吧就是撒你搞不过来。”
记者:“衣服还是有时间换的嘛。”
张道根:“干活嘛 干过以后再换嘛。”
陈庆松:“你家里要搞干净 你家里真的,大老表 你家里真的是 就怕人家故意找我们麻烦 就真的。”
对于陈庆松的监管,老乡们表面上很客气,但有时也流露出不满。
陈庆松:“他们最经典的可能就是 他说我的店证 卫生执照都有的,卫生局的都不来找我,你怎么就是经常这样,他的意思是我怎么有权利经常找他们呢,叫他们搞干净一点,何况他们说我这生意很好的,一天都不够卖,生意都很好的,每天货都不够。”
有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但时常又碍于面子,陈庆松对老乡的管理常处于这种两难境地。
陈庆松:“他们的衣服都是先买了穿,穿旧了,脏了基本上也不再穿了。”
记者:“也不洗也不再穿?”
陈庆松:“洗可能洗,也就不穿了。”
而对于100多家包子铺来说,这一回陈庆松的手仿佛伸得长了一些。
陈庆松:“他们会算帐,比如说我给他们定做了一套很漂亮的服装,定过来是34元,我给他们也是34元,他们的意思我自己在市场上买也就20元一件,他们的意思好像我在赚他们钱。”
就在人们对于换服装,统一包装袋等意见纷纷之时,陈庆松又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一提出来首先在他妹妹和妹夫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
陈庆红:“吵过 还打过呢,最严重的还打过呢,就是为这种事,打耳光。”
记者:“谁打谁耳光?”
陈庆红:“大概是我言语重了吧,他给我一个耳光,我也不服气嘛,我回了他一下,我们有好几天没说话。”
原来陈庆松想把100多家“中国汤包王”集体更名,这一百多个老乡店老板中有30多个是妹夫的亲戚。
陈庆红:“ 我就说话他让亲戚把牌子换掉嘛,他说不行 这个牌子挂了这么多年了,怎么怎么样,我说你去说服他们好了,加入老台门又不会让他们有什么亏吃的,以后发展很强的了,后来说着说着,说多了他就感觉很烦了。”
让做生意的人换牌子是件大事,更何况现在大家生意又这么火。那么陈庆松为什么这么做?原来,陈庆松和老乡们的汤包在绍兴做出名气后,一下子出现好多相仿的牌子,这让这个品牌开创者陈庆松非常气愤。
陈庆松:“先看到有一家跟我们一模一样的汤包王,我非常气愤,我带了六个家里的老乡,找他的老板,跟他讲道理,我说你这个牌子,是我自己发明,独创的,你最好明天把这个牌子给我拆了,他也讲道理的,他说你这个中国汤包王,你有没有什么证件,有证件拿给我看看,我马上就把他拆了,我说证件只不过是媒体已经报道过我们了,那他说证件,当时可能是自己这方面欠缺吧,不懂吧。”
原来根据商标法他的商标中有“中国”二字,不符合注册规范,根本注册不了。别人用了自己也无法维权,陈庆松这时想到注册一个新商标,本以为徒弟们都会支持他,然而他没有想到,多数都不同意。妹夫陈辉的亲戚对换牌都有意见,陈庆红坚决支持哥哥的决定,两人为此还闹了别扭,这让妹夫陈辉一肚子怨气,记者这次设法也找到了他,而他现在还在闹情绪。
陈辉:“我们上午特意去你东湖那个店找你,其实我早就跟陈庆松说了,打电话给我讲的采访我没有必要,毕竟我不是老台门的一员了。”
虽然陈庆松是师父,但徒弟们也有自己的算盘,自己的想法。
高昌明:“不太情愿吧,好像他有这么个想法,我们这样搞,受你管理,受你约束没有用,我自己想怎么搞就怎么搞。”
高飞:“中国汤包王当初打出来的时候也很响亮的,报纸上都登了出来,一时换掉有的时也没有舍不得。”
不换牌子怕陈庆松把他们赖以生存的馅料停掉。换了牌子又担心陈庆松以后会提出什么附加要求。
陈庆松:“他们说影响生意是次要的,他们就是打心里怕我们收他们什么钱嘛。”
徒弟们其实主要担心的还是陈庆松收他们的加盟费,无奈之下,陈庆松给徒弟们开了个会,并且写下了一份保证书。
陈庆松:“我现在感觉写这个保证给他们,有时候想想很郁闷的,应该不需要写这个保证的,带你们做这个包子我就从来没想到收这个钱那个钱,从来没有的,我感觉应该没有这个必要,你们又不是第一天跟我打交道。”
保证书上,陈庆松承诺换牌后,不收老乡一分加盟费,馅料不涨价。2007年2月,陈庆松自掏腰包把100多家店更换了招牌,这一改变几乎在一夜间完成。
高昌明:“有一个老头到我们汤包王店买东本,哟 ,怎么汤包王店哪去了?”
顾客:“这样看起来就比较整齐了 气派比较大一点。”
顾客:“应该这个气派一点,我个名字要气派一些 ,感觉有一点我们这边老街的味道。”
对于陈庆松而言,把包子做成一个产业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他的财富梦想又迎来了一个新开端。
-
※ 评论注意事项:
您的评论将在管理员审核后才会显示。
不是智囊风云榜会员或未登陆发表评论,评论人名字显示为匿名。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