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咨询”缘何难出头
推荐指数:
关注度:
报告业务: 010-65667912

经过10余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国管理咨询市场不断扩大.而近几年来管理咨询业更经历了高速成长和扩张的黄金时期2002―2003年.管理咨询公司新增客户数量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至2003年已有49.9%的上市公司接受过管理咨询服务。随着市场的扩大.我国管理咨询公司的数量也呈急剧增长之势.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的数量规模目前我国管理咨询行业发展的现状是:市场需求全面启动.从业公司数量剧增,人才需求缺口趋大,服务产品日趋多样.服务价格迅速上升出现这种强劲增长的原因是和我国经济和产业的结构演变分不开的首先,作为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的政府要求各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其次,我国不断加快的对外开放步伐.让众多在市场经济无规则竞争中长大的民营企业感到了国际化竞争的压力.
为了自己的企业不致于在新一轮竞争中倒下,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管理咨询(借智)和二板市场(借资)。之前有些聘请管理咨询公司提供专业服务的企业已经尝到了咨询的甜头.它们以“口碑”的方式带动了其他客户的咨询需求。最后.是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进程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新一轮“换班”.越来越多的中低级中国籍或中国原籍管理人员被提拔到亚太区或中华区的高级管理职务层上.他们在继续使用全球性咨询公司的同时。不断尝试使用各种本土咨询公司
资料显示.美国有1300家公司直接从事咨询业务,年营业额达到70亿美元:英国有各种咨询公司300400家,在海外的咨询专家有1000多人.分布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有600多家企业咨询公司和8万多名“诊断师”队伍,每年为成千上万家工商企业服务。这一切都显示出咨询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
未来几年我国管理咨询市场同样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从全球市场看.世界500强企业都接受过多次管理咨询服务。其中一半左右的公司拥有长期合作的管理咨询公司。相比之下,截至2003年国内管理咨询市场的渗透率只有49.9%,我国上市公司2003年的平均净利润超过l亿元,有足够能力采购管理咨询服务.均属于管理咨询的目标客户。在未来的l0年中,我国管理咨询行业需求将以每年l0倍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有效需求总额将达到100亿美元。
虽然我国的管理咨询业近年来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然而综观国内市场格局.咨询业依然延续着“三个梯队”的局面.“中国咨询”仍然处于幼稚期。
第一梯队:以麦肯锡为首和典型代表的跨国公司.以其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人才等优势占领了市场的主体。麦肯锡、安达信、罗兰贝格、波士顿咨询(BCG)等国际咨询公司占市场份额的50%以上。
第二梯队:国内有5年以上从业历史的较稳定的咨询公司.构成了目前我国咨询公司的主力.如新华信、中信咨询、派力营销等咨询公司第二梯队的公司分化.有些公司由于战略明确而发展迅速,有些公司则由于各种原因而进入缓慢发展期。这部分公司的市场份额估计占全部市场的10%20%
第三梯队:国内众多新兴的成立
不到3年的公司,数量众多,细分相对明确。这些公司分为: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相关咨询的:专门从事1T计算机相关技术的;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的;专门从事营销策划的:专门从事培训的,总数约占市场份额的35%。
第一梯队的咨询公司不仅实力雄厚,占据整个市场份额的半壁河山,而且被清一色的欧美公司所垄断.不但瓜分了整个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更已成为众多优质客户进行咨询的首选而国内咨询公司也只能望“洋”兴叹.为争夺剩下的市场空间拼个你死我活。三个梯队层次分明,反映出国内咨询行业发展的幼稚性。我国咨询公司缺乏西方成熟企业的三大优势:人才、经验、品牌。咨询业的“火爆”并不能掩盖其中的问题.同国外咨询公司相比,我国咨询企业的“软肋”依然存在。首先,大多数管理咨询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竞争要素。决定咨询行业竞争能力的要素很多.但价值观和市场定位至关重要。价值观是咨询公司的核心.比如麦肯锡公司的“客户利益高于一切”的职业道德观念。市场定位也非常重要,它代表了咨询企业提供的产品定位.如麦肯锡就是把客户群定位在CEO等领导决策层。我国的管理咨询业在这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
其次,我国咨询公司缺少高素质的专职咨询团队以及对咨询师的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许多公司还采用通过包装“个人”品牌获取项目,有项目后,再包给兼职人员完成。给人的感觉好像这些管理咨询公司即使不是“皮包公司”.至少也是“包”公司。加之没有成型的咨询体系以及服务零散,给需求企业的印象是产品的成熟度不够。
再次,在作为成熟管理咨询公司重要标志的产品方面.本土公司还在起步阶段。虽然第二梯队的一些咨询公司正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但是与麦肯锡模型、波士顿矩阵等早已在MBA课堂上耳熟能详的咨询工具相比,我国管理咨询公司还是显得“囊中羞涩”。
最后.信息缺乏和收集困难是国内咨询公司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对于咨询公司而言.如何更贴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比自身的发展更为迫切。事实上,企业对咨询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落在纸面上的方案.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方案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投资回报率?然而许多咨询公司却缺乏进行决策的关键信息.甚至不知如何搜集这些信息。我国建立的数据库不少,其中自然科学居多,而经济、商业的数据率与国外相比无论规模还是数量都远远不足。此外,信息资源70%左右集中在政府各部门及其所属实体.真正能流通起来被利用的不足10%。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闲置,信息资源共享尚属起步,咨询投入信息获取成本高,不能被咨询公司充分利用.咨询所需专业信息来源渠道也不畅通。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必须有全面而长远的竞争能力.而仅靠一个点子或一次策划已经不可能支持企业的长远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咨询行业就进入了发展的第三阶段,即职业化、规范化。因此,我国咨询公司要创牌子、树立形象,首先必须走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注重自身的合理定位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其次,在提供咨询服务方面,应当突出特点。努力创造自己的特色产品和品牌:再次,还必须有一支专业的咨询队伍。通过职业培训和严格的资格认定,不断提升团队的咨询服务水平和质量;最后.咨询行业协会的“缺位”也是影响咨询业发展的“瓶颈”。在目前咨询行业蓬勃兴起之际适时建立咨询企业行业协会,加强交流、合作,形成行业自律与执行行业规范,并建立行业监管部门,健全法规.确立认证制度,包括咨询企业和咨询人资格与资质认证标准、咨询企业业绩评估标准和方法、咨询企业发展计划、咨询企业职业道德守则等,无疑会为我国的管理咨询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了自己的企业不致于在新一轮竞争中倒下,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管理咨询(借智)和二板市场(借资)。之前有些聘请管理咨询公司提供专业服务的企业已经尝到了咨询的甜头.它们以“口碑”的方式带动了其他客户的咨询需求。最后.是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进程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新一轮“换班”.越来越多的中低级中国籍或中国原籍管理人员被提拔到亚太区或中华区的高级管理职务层上.他们在继续使用全球性咨询公司的同时。不断尝试使用各种本土咨询公司
资料显示.美国有1300家公司直接从事咨询业务,年营业额达到70亿美元:英国有各种咨询公司300400家,在海外的咨询专家有1000多人.分布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有600多家企业咨询公司和8万多名“诊断师”队伍,每年为成千上万家工商企业服务。这一切都显示出咨询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
未来几年我国管理咨询市场同样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从全球市场看.世界500强企业都接受过多次管理咨询服务。其中一半左右的公司拥有长期合作的管理咨询公司。相比之下,截至2003年国内管理咨询市场的渗透率只有49.9%,我国上市公司2003年的平均净利润超过l亿元,有足够能力采购管理咨询服务.均属于管理咨询的目标客户。在未来的l0年中,我国管理咨询行业需求将以每年l0倍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有效需求总额将达到100亿美元。
虽然我国的管理咨询业近年来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然而综观国内市场格局.咨询业依然延续着“三个梯队”的局面.“中国咨询”仍然处于幼稚期。
第一梯队:以麦肯锡为首和典型代表的跨国公司.以其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人才等优势占领了市场的主体。麦肯锡、安达信、罗兰贝格、波士顿咨询(BCG)等国际咨询公司占市场份额的50%以上。
第二梯队:国内有5年以上从业历史的较稳定的咨询公司.构成了目前我国咨询公司的主力.如新华信、中信咨询、派力营销等咨询公司第二梯队的公司分化.有些公司由于战略明确而发展迅速,有些公司则由于各种原因而进入缓慢发展期。这部分公司的市场份额估计占全部市场的10%20%
第三梯队:国内众多新兴的成立
不到3年的公司,数量众多,细分相对明确。这些公司分为: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相关咨询的:专门从事1T计算机相关技术的;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的;专门从事营销策划的:专门从事培训的,总数约占市场份额的35%。
第一梯队的咨询公司不仅实力雄厚,占据整个市场份额的半壁河山,而且被清一色的欧美公司所垄断.不但瓜分了整个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更已成为众多优质客户进行咨询的首选而国内咨询公司也只能望“洋”兴叹.为争夺剩下的市场空间拼个你死我活。三个梯队层次分明,反映出国内咨询行业发展的幼稚性。我国咨询公司缺乏西方成熟企业的三大优势:人才、经验、品牌。咨询业的“火爆”并不能掩盖其中的问题.同国外咨询公司相比,我国咨询企业的“软肋”依然存在。首先,大多数管理咨询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竞争要素。决定咨询行业竞争能力的要素很多.但价值观和市场定位至关重要。价值观是咨询公司的核心.比如麦肯锡公司的“客户利益高于一切”的职业道德观念。市场定位也非常重要,它代表了咨询企业提供的产品定位.如麦肯锡就是把客户群定位在CEO等领导决策层。我国的管理咨询业在这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
其次,我国咨询公司缺少高素质的专职咨询团队以及对咨询师的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许多公司还采用通过包装“个人”品牌获取项目,有项目后,再包给兼职人员完成。给人的感觉好像这些管理咨询公司即使不是“皮包公司”.至少也是“包”公司。加之没有成型的咨询体系以及服务零散,给需求企业的印象是产品的成熟度不够。
再次,在作为成熟管理咨询公司重要标志的产品方面.本土公司还在起步阶段。虽然第二梯队的一些咨询公司正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但是与麦肯锡模型、波士顿矩阵等早已在MBA课堂上耳熟能详的咨询工具相比,我国管理咨询公司还是显得“囊中羞涩”。
最后.信息缺乏和收集困难是国内咨询公司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对于咨询公司而言.如何更贴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比自身的发展更为迫切。事实上,企业对咨询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落在纸面上的方案.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方案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投资回报率?然而许多咨询公司却缺乏进行决策的关键信息.甚至不知如何搜集这些信息。我国建立的数据库不少,其中自然科学居多,而经济、商业的数据率与国外相比无论规模还是数量都远远不足。此外,信息资源70%左右集中在政府各部门及其所属实体.真正能流通起来被利用的不足10%。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闲置,信息资源共享尚属起步,咨询投入信息获取成本高,不能被咨询公司充分利用.咨询所需专业信息来源渠道也不畅通。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必须有全面而长远的竞争能力.而仅靠一个点子或一次策划已经不可能支持企业的长远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咨询行业就进入了发展的第三阶段,即职业化、规范化。因此,我国咨询公司要创牌子、树立形象,首先必须走专业化、规范化的道路,注重自身的合理定位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其次,在提供咨询服务方面,应当突出特点。努力创造自己的特色产品和品牌:再次,还必须有一支专业的咨询队伍。通过职业培训和严格的资格认定,不断提升团队的咨询服务水平和质量;最后.咨询行业协会的“缺位”也是影响咨询业发展的“瓶颈”。在目前咨询行业蓬勃兴起之际适时建立咨询企业行业协会,加强交流、合作,形成行业自律与执行行业规范,并建立行业监管部门,健全法规.确立认证制度,包括咨询企业和咨询人资格与资质认证标准、咨询企业业绩评估标准和方法、咨询企业发展计划、咨询企业职业道德守则等,无疑会为我国的管理咨询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
※ 评论注意事项:
您的评论将在管理员审核后才会显示。
不是智囊风云榜会员或未登陆发表评论,评论人名字显示为匿名。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