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智囊风云榜www.topo100.com 一、“煤电之争” 2008年12月29日,为期一周的2009年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合同汇总会在福州闭幕,由于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等五大电企均未签订合同,合同量不足50%。目前除了五大电企,其他地方电力企业基本都签了合同,但是由于五大电企占了50%多的煤炭供应量,所以包括化工煤在内,现在签订的合同量不足一半。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文件,此次订货会预计电煤合同汇总总量6亿余吨,五大电力集团订货为3亿余吨,占50%以上。五大电力集团亮出的谈判底牌是,2009年的合同电煤价格要比2008年下降50元/吨。而神华、中煤等煤炭企业提出了涨价10%以上的要求。不过,在此次全国煤炭订货会上,煤企与外围中小电力企业合同大多签完。但是,大部分合同仍是签量不签价,少量写有价格的合同也未将价格定死,最终仍要看五大电力集团的合同价格执行。 二、计划经济的后遗症 煤电之争的重要原因在于煤炭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中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思维仍有惯性,不少电企、煤企还寄希望于国家制定价格、干预衔接。当“计划思维”与市场经济无法对接,煤企与电企僵持不下时,可能的结果就是五大电企选择购买煤矿自己产煤,煤企购买小型发电厂自行发电或者煤电企业相互参股的局面。这种情况孤立来看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不能完全解决煤电之争。不可能所有企业互相参股,否则就没有了行业之分,我们还是需要专业化、高效率。 对于煤、电企业关于新一轮电煤价格的“顶牛”事件已经司空见惯,目前国内煤炭价格已经实现市场化,而电力价格还受到政府管制。当煤炭价格上涨时电价不能随之调整,电力企业便会出现严重的亏损,电价市场化改革未解决,国内煤电合同“顶牛”仍会继续发生。 三、煤价和电价的不同定价机制 造成2008年全国性“电荒”的表象是煤价上涨和运力不足,但根源在于电力体制改革滞后,国家能源宏观调控乏力,对全国能源发展战略缺乏统一规划,对煤炭行业失控和放任。由于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替代性较差,所以一旦煤炭出现问题会影响深远。当前电力亏损状态并未根本扭转。今年以来,国家上调了2次电价,每度4分钱。目前,煤价已回到年初水平,电厂因电价上涨而获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电厂仍然只是微利状态,难以迅速扭亏为盈。 四、煤电企联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有人提出,在中国的电力结构中,超过70%是靠煤发电的火电;煤炭产量中,超过60%用来发电,两者相互依存度极高,行业间的摩擦势必会伤及两者。于是,相互渗透就成了行业发展的必须。而且,煤、电一体化联营模式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和优势互补性,符合国家的鼓励政策。应该说,在产煤丰富的城市周边区域建设燃煤电厂,既降低了煤炭的运输成本,提高北电南送的潜力,又可以在本地区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截止目前,五大集团均成功的实现不同程度的煤电联营,或直接投资开矿,或参股煤炭企业,从长远角度来看,有利于未来电力企业保证煤炭供应以及控制成本。实现一体化的煤电企业,由于产业链已经打通,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会强于非一体化的企业,在吸纳未来由煤价波动而对业绩产生影响的风险方面将得到有力的提升,对于电力企业的长久发展十分有利。 但是,这种方法也引来很多争议,不少人质疑,如果煤电企业实行完全联合,则行业分工混乱。而且,一旦煤价出现2007年到2008年9月间的疯狂上涨的局面,而电价仍然得不到改革的话,即使煤电联合,也会引起机会成本增大,损失是必然的,也与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本身相背离。 (撰稿人:牛晓娟,本文资料来源于各大主流网站,经过重新编排,属原创稿件,由北京中恒远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专供EC网,载请注明来源。文中观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