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02年,中国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422元,到2006年达到2100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递增12%,比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2%高2.8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工实际工资收入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中国新闻网消息7月2日)
政府在民生问题上的开发商等既得利益集团鼓吹房价上涨的声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此前地产大鳄任志强先生抛出了“历史证明所有的房价永远都是上涨的”名言,最近一段时间鼓吹房价要持续大涨10年、甚至20年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眼下房价的走强给了这些鼓吹者更多的底气和信心。对于这些预言的正确性姑且不提,如果房价再持续大涨10年乃至20年会发生什么呢?
今年4月份,深圳、北京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超过了10%。到了5月份,深圳市商品房成交均价达每平方米14223元,比4月份上升22.86%,该市5月份商品房成交均价比2006年全年平均房价(9384元/平方米)上涨了51.57%。
这种涨幅是惊人的。莫说一个月涨幅超过22%,就是把一年的涨幅固定在22%的水平,倘若持续10年,以深圳市商品房每平方米1.4万元的均价为基数来计算,2008年房价将达到1.7万元/平方米,2009年2.1万元/平方米……10年后房价每平方米将达到8.38万元,买一套120平方米的商品房需要1005.6万元―――满大街都是“汤臣一品”了。世界银行专家认为,合理的房价收入比为是4-6,即使以最高值6年来算,一个三口之家每个月收入达到13.97万,并且不吃不喝才能在合理年限内买得起这样一套商品房。
当然,每年22%的涨幅是不能让那些鼓吹房价大涨10年、20年者满意的。倘若把深圳市2007年商品房成交均价与2006年的全年平均房价相比,涨幅估计会超过50%,因为截至5月份涨幅与2006年相比就已经达到了51.57%,何况还有7个月的表现机会?假如房价按照每年50%的速度持续上涨10年,那么,2008年深圳房价将达到2.1万元/平方米,2009年达到3.2万元/平方米……10年后深圳市的房价平均每平方米将达到53.82万元,买一套120平方米的商品房需要6458.4万元,一个三口之家平均月收入达到89.7万元,且不吃不喝才能在合理年限内买得起这样一套商品房,而现在贵得令人咂舌的“汤臣一品”比10年后的经济适用房还要便宜得多。
如果房价按照上述速度持续上涨十年,那么,能买得起住房的只能是少数亿万富翁和一些年薪上千万的高管,现在的白领阶层也将面临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窘境。当绝大多数人都因买不起房而被排挤出市场之外的时候,市场将失去效率和公平,社会将失去最起码的温情。这只会导致两种结局:一是房市崩盘,房价在泡沫的破灭声中现出本来的价值。二是社会动荡。甚至可能两种情形一起出现。
假如收入也保持与房价同等的速度上涨,一个家庭的月收入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那么,我国的通货膨胀会达到什么地步呢?这不难想象。房价的上涨并不是孤立进行。经济学中有一个比价复归因素,即具有比价关系的不同商品的价格先后发生同方向、同幅度的变化,使比价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如果房价连续上涨将带动其他商品一起快速上涨,通货膨胀将变得狰狞可怖,经济危机将难以避免。实际上,今年CPI的快速上涨就与房价涨幅过快密切相关,虽然房价涨而租金并未保持同步上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房价上涨很大程度上乃投机所致,但比价复归因素在无形中对食品价格的上涨起了推动作用。换句话说,食品涨价只是表象,真正拉动CPI上涨的幕后“黑手”是快速上涨的房价。
如果房价上涨持续10年,在收益预期相对确定的情况下,热钱将通过各种途径涌入,房市将成为投机者的天堂。同时,官商勾结可能愈演愈烈,腐败将对房价上涨推波助澜。住房这一民生问题将给民众带来更刻骨铭心的痛。人们为了买房将把绝大部分收入存入银行,这种预防性储蓄将达到空前严重的地步,人们的消费欲望将被压抑,拉动内需将变成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房价上涨持续10年,独生子女一代不仅面临着巨大的购房压力,还将面临着同时赡养两个家庭老人的重担,这无疑将成为这一代人的不可承受之重。同时,住房将从工具变成目的,成为人们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年轻一代的创造力将被牢牢绑架在住房的车轮上。人们的生活将不再轻松,笑容将被忧愁驱赶殆尽,沉重和无奈将主宰人们的精神家园,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即使勉强能够买得起房,我们除了住房还能有什么?
姿态和努力这些年是有目共睹的,对农民工工资的关注、对涨利润不涨工资困境的破解,的确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这个“平均工资涨幅”如同“人均住房拥有量”一样,似乎并不能说服大多数真实地拿着普通薪资的劳动大众。逻辑数据和民众感受之间的隔膜,隐含着一个最值得质疑的问题:究竟是哪部分人的工资领涨“大盘”?如果是普通劳动者,则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水平主要指标的数值具有普适性;反之,若是部分垄断集团职工、既得利益者支撑起了这个利好数据,反而容易遮蔽当下中国职工工资问题的真相。
今年3月,全球最大的工资信息调查研究机构HayGroup发表研究报告称:2007年,中国工资上涨幅度将位列全球第一,实际工资增长幅度将超过美国(2007年美国人工资收入预测为1.4%,而中国的涨幅将超过8%)。这则消息并没有让我们盲目乐观:起码,拿绝对工资额相当低的中国工资与美国工资比“涨幅”,多少有点掩耳盗铃的意思,我们还不至于被外国人的这个数据忽悠得失去理性。
我深信眼下这个“年均递增12%”的数据是真实和审慎的,但不能规避这样几个事实语境:一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全面工资改革后,大部分职工的工资有所增加,但仍然有“一部分职工”的工资增长缓慢,或者相对停留在当时的水平。二是中国社科院研究收入分配的专家顾严指出,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形势严峻。三是仅今年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3.4%,CPI增幅由此连续3个月触及或突破3%的加息“警戒线”。四是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王小广给出了这样的判断:房价涨幅被严重低估了一到两倍。由此可以判断,工资的上涨,并不完全代表生活水平的提升。
社会财富如同一个面包,如果一个人吃了大半个、一群人分得小半个,然后来谈“人均”,就没多大意义了。北京市统计局在解读2006年全市人均工资的时候,便佐证了这一点:证券业、银行业、法律服务、水上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职工年平均工资超过10万元。
除了一些行业的平均工资远高于其他行业之外,同一行业内的工资差异也是十分巨大的。比如,同是银行业,行长和高管的工资,高过普通职工数十倍。行长的百万年薪与基层支行员工的几万年薪,如何比?再比如,国企老总的薪金,要远远高于普通员工,“平均工资”却将两者的差距大大缩小。
要让“平均工资涨幅”真正兑现为落地的民生福祉,起码需要加上这样几个前提:根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中、提低、限高”的要求,大力提高低收入职工的工资水平、提高普通职工的工资水平;加大劳动执法力度,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普通职工在工资博弈上的相关权益;对敏感高薪要“祛魅祛黑”,加大对垄断工资的规范力度,清理基于机会不均等下的潜规则收入;有效控制物价涨幅,对严重影响工资涨幅利好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做好基础的保障工作。
前世界银行行长刘易斯?普雷斯顿认为:“单就发展理论本身而言,其实并无多大价值,除非将它们应用于实际,除非它收到了成果,除非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有人说,很多事情,在中国就怕“平均”二字,一平均,有问题和没问题瞬间就可能华丽转身了。这话固然未必可信,但我们在欣慰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时,也该对所有民生数据保持一种善意的、建设性的警醒。
稿源: 中国青年报 编辑: 张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