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度风靡亚洲地区的“韩流”确实降温了!上海电视节被韩国视为最重要的亚洲电视节目市场,在今年6月的上海电视节上,韩国电视节目出口额为650万美元,比去年977万美元出口额减少了近1/3。而这种变化只是一个开始,记者近日赴韩采访时从多渠道了解到,“韩流”降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影视、音像、游戏为代表的韩流文化产品颓势日益明显。与“韩流”降温不同,一股中国风正在亚洲地区风生水起,大有逐步成为潮流的趋势。
影视作品
从“韩流”到“寒流”
影视可谓“韩流”的先锋,不管是韩国饮食热还是韩国服饰热,几乎都是从影视掀起的。不过,记者从韩国主要的影视机构获悉,韩国电视剧、电视节目和电影,在今年普遍遭遇“寒流”的袭击,出口的降幅非常大。除了上海电视节上遭遇滑铁卢外,韩国影视无论是出口还是国内市场,都全线飘绿。据韩国方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韩国电影出口规模为748.5万美元,仅为去年同期的43%。韩国电影海外市场主要在亚洲(近几年往往占70%-80%),而日本又占其中的80%。可是,今年上半年,日本进口的韩国电影下降了74%。在韩国国内电影市场上,国产电影的观众占有率跌至41.7%,是近6年来的最低纪录。从2003年至2006年,韩国产电影的观众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这说明,外国电影重新主导了韩国电影市场。
继2004年的《冬季恋歌》、2005年的《大长今》在亚洲火爆以后,韩国电视剧开始走下坡路。日本有韩国电视节目播放的频道,2005年64个,2006年36个,今年则减少到30个。中国电视台播出的韩剧数量也大幅度减少。2005年,韩国电视剧出口总额达1.016亿美元,2006年降至8589万美元。在韩国国内,电视剧的观众也在流失。2004年和2005年,收视率超过20%的电视剧有11部,而2006年只有六七部。
韩国演艺圈
掀起学中文热潮
韩国影视的降温,无疑让本已竞争十分激烈的韩国演艺圈“雪上加霜”,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便是韩国的明星们,他们纷纷自动降低片酬,以求渡过难关。记者了解到,最近韩国电视剧制作公司协会为“韩剧危机”召开会议,大家商讨后作出一致决定,至后年底为止,所有韩剧演员的酬劳每集不得超过13万元人民币。而以前裴勇俊在《太王四神记》每集的片酬高达88万元人民币。
记者从韩国三大电视公司的电视剧制作部门获悉,目前三大电视公司都在对韩剧的制作进行“计划生育”,以往制作一部电视剧从立项到制作,再到后期播出基本上制作人就可以决定,但现在要开拍一部新剧,必须要经过多道研讨和电视公司高层方可进行。此外,还有一大明显的变化是,韩剧以往都是韩国本土原创,演员和主创班底全部为韩国人,剧情也主要以照顾韩国本土观众的需求为主。但眼下,韩国演艺圈正悄然掀起了一股学习中文的热潮,不光明星们纷纷主动学习中文,三大电视公司还派出影视制作人员到中国接受中文的短训。“会说中文很有优势!”韩国首尔广播公司中国部有关负责人如此对记者表示,之所以会掀起中文热,很大程度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影视制作公司涉足和韩国方面的合作,能到中国“淘金”,是现在韩国明星们认为值得骄傲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剧登陆韩国荧屏,在首尔、釜山等城市,甚至还有专门播放中国电视剧的频道。
业内人士建议
本地化战略突围
自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韩国影视、音乐、广播和游戏等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3%,数倍于韩国同期GDP的增长率,是韩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然而眼下却遭遇明显的降温,究竟原因何在?记者在韩国采访了多位专业人士。一位资深媒体同行告诉记者,韩国文化产业由风靡一时的“韩流”遭遇“寒流”有诸多原因。
其中,过度看重明星效应,过分商业化运作,批量生产内容雷同、表现手法简单的搞笑喜剧片言情片倒了观众胃口是十分关键的原因。韩国文化界人士认为,面对出现的“韩流危机”,倘若不进行战略性管理,将会很快面临消失的危机。有关人士建议,韩国方面应该主动加强与亚洲其他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合作,比如韩国国家广播公司和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北京,我的爱》在中韩播出都取得了热烈的反响。其次,为防止进口国家对韩流文化产品输入的限制,犹如制造业在外国投资建厂一样,应该鼓励文化产业部门到韩流文化产品输出地去实行本地化战略,由韩国出钱、出人、出思路,与东道主合作拍影视片,培养影视明星。
如此建议不仅为“韩流”提供了思路,也给正在日益升温的中国风提了醒。在“韩流”降温,中国风渐起的时机里,成都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镇,是否有一些机遇可以抓住和把握?本报明日将继续报道,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