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首页 > 免费数据 > 宏观数据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扭转负利率仍应是央行目标

2007-12-18 15:38:35   报告业务: 010-65667912

       在CPI连续两个月创出十年新高、市场加息预期强烈却迟迟没有动静之后,利率政策面临的窘境已不言而喻。
  这种窘境,一方面来自于加息对于抑制通胀的实际效果有限。
  虽然央行年内已经五次加息,却依然没有阻止住CPI上涨的步伐。9月CPI涨幅有所回落,但10月和11月的CPI又迅速走高,市场通胀预期不断提高。此轮价格上涨肇始于猪肉供给端出现问题,进而全面波及食品价格。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从目前新公布的CPI数据来看,依然是食品涨价占绝大部分,针对这种通货膨胀,通过货币供应量调整或者货币价格调整是不是能够特别有效,可能会有一定争议。
  另一方面,利率政策的窘境还来自于迅速消失的中美利差。
  由于受到次债危机拖累,美联储自9月以来连续三次降息达100个基点,中美利差已经从2006年初的3%迅速走向消失。不少机构预测,到明年美联储会降息至3.5%,这无疑会加大美元贬值压力。加上市场普遍调高人民币明年的升值预期,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无风险套利交易空间明显放大,进一步诱发“热钱”涌入。
  正是预见到这点,央行行长助理易纲早在今年10月就曾表示,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是加大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美国有可能进入减息周期。我国目前面临一些通胀的压力,今年央行已经五次提高利率。这样,美国减息,我国加息,就会增加美元贬值的压力,加大我国宏观调控难度。”事实上,自从9月下旬美联储开始减息以来,央行就再也没有加过息。中国的加息空间已被美联储减息所“掣肘”。专家指出,在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无法得到有效缓解、人民币汇率尚未达到均衡水平附近时,加息看似紧缩,但其效果会因外汇流入而大打折扣。
  但是,利率政策缺位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全面通胀压力正在不断积聚。专家指出,一方面,随着资源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货膨胀正在由食品价格领域向非食品价格领域蔓延,PPI有追赶CPI的趋势。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问题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相对过多的货币供给可能带来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此外,国际商品价格居于高位,未来仍有可能再次加速上涨,从而推动国内物价上涨;其他影响通胀的因素也正在发挥作用,包括粮食价格上涨引发价格上行、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服务价格将继续上涨、要素价格面临上涨的压力、资产价格上涨以及通胀预期等。
  在全面通胀压力加大之际,利率作为价格信号,其无为和扭曲可能导致金融资源错配,助推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预期。专家指出,虽然中美利差这一外部因素制约了利率政策的空间,但从紧的货币政策应首先着眼于国内CPI的变化趋势。避免长时期的负利率,仍应是央行坚定不移的方向。
  在此背景下,随着明年上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央行仍应继续上调利率,实施最起码的正利率政策,以控制通胀预期。在具体策略上,可着眼于缩小利差,即存款利率提高幅度大于贷款、中长期利率提高幅度小于短期,以有效抑制商业银行放贷冲动。同时,辅之以足够的数量紧缩政策和严厉的信贷政策,防止经济过热。
  而解决中美利差难题的根本所在仍是加大汇率灵活性。专家呼吁,央行应避免陷入“牺牲利率保汇率”的局面。比较僵化的汇率制度会成为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因为中国的经济周期与美国并不同步。要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应进一步加大汇率灵活性,并加快汇率升值步伐,促使汇率发挥抑制通胀和调整经济结构、减缓国际收支顺差的作用,再辅之以必要的资本流出管理,从而为利率政策腾出空间。(来源:中国证券报 郭凤琳)


/hongguanshuju/hongguanshuju/2007-12-18/124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 中国智囊风云榜版权所有 京ICP证 06054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