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首页 > 咨询公司 > 学院知识 > 正文 返回 打印

如何给管理下定义

2007-11-09 09:03:33   报告业务: 010-65667912

“管理是什么?”是每个初学管理的人首先需要理解和明白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管理的定义。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定义是对概念的内涵或语词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管理的定义是组成管理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明晰管理的定义也是理解管理问题和研究管理学最起码的要求。

    从词义上,管理通常被解释为主持或负责某项工作。人们在日常生活上对管理的理解是这样,平常人们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去应用管理这个词的。但自从管理进入人类的观念形态以来,几乎每一个从人类的共同劳动中思考管理问题的人,都会对管理现象做出一番描述和概括,并且顽固地维护这种描述和概括的正确性甚至唯一性,人类从来就不曾取得对于管理定义的一致理解。

    由于管理概念本身具有多义性,它不仅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而且还因时代、社会制度和专业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解释和理解。随着生产方式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人类认识领域的拓展,人们对管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别还会更为明显。

    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然而,不同学者在研究管理时出发点不同,因此,他们对管理一词所下的定义也就不同。直到目前为止,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各种不同的管理学派,由于理论观点的不同,对管理概念的解释更是众说纷纭。管理学者是这样定义“管理”的,如:

    泰罗:“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法约尔: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小詹姆斯?H?唐纳利: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彼得?F?德鲁克: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对于管理定义的种种不同认识,我们还可以列举很多,以上几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分析下述各种不同观点,总的来说,它们各有真知灼见,也各有不足之处,但这些定义都着重从管理的现象来描述管理本身,而未揭示出管理的本质。那么,如何对管理这一复杂的概念进行比较全面和一般地概括呢?

    让我们对管理活动的―般情况先做―下剖析。我们知道管理是一种行为,作为行为,首先应当有行为的发出者和承受者,即谁对谁做,其次,还应有行为的目的,为什么做。因此,形成一种管理活动,首先要有管理主体,即说明由谁来进行管理的问题;其次要有管理客体,即说明管理的对象或管理什么的问题;再次要有管理目的,即说明为何而进行管理的问题。

    有了以上三个要素,就具备了形成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我们还应想到,任何管理活动都不是孤立的活动,它必须要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

    以上分析说明,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必须由以下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即:

    管理主体,回答由谁管的问题;

    管理客体,回答管什么的问题;

    组织目的,回答为何而管的问题;

    组织环境或条件,回答在什么情况下管的问题。

    既然管理行为本身就是由上述这四个管理要素决定的,构成管理行为的这四个管理要素当然应在管理的定义中首先得到体现。其次,由于要真正进行管理活动,还必须要运用为达到管理目的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即解决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这一点也应该在管理的定义中能够得到体现。但是,法约尔在管理的定义中直接指出了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但是如果简单地把管理理解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些活动的总称的话,那么管理就成了一项项具体的活动而失去了它统一的实质。管理的定义应该反映客观管理活动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或者说,管理的定义中一定要反映管理的本质,即追求效率。

    根据上述管理要素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我们就可从一般意义上来概括管理,即一般地说,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达到组织的目的,组织内的成员从事提高组织资源效率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管理同领导等同起来,把管理和经营混为一谈,其实,经营、管理、领导这些概念是和不同范畴相联系的,彼此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在概念上有相互交叉处,更有显著的不同之处,下面一节中,我们将对经营和管理、领导和管理这两对概念进行分析,以便对管理这一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1、经营和管理

    经营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是商品生产者的职能。企业经营是指在企业活动过程中,为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系列筹划营谋活动。如企业既要从事直接生产过程的活动,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把商品生产出来,又要从事流通过程的活动,以最有利的条件把商品销售出去,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增加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为了取得商品销售的最有利条件。企业在事前就要了解市场行情,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消费者的构成,什么样的价格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而且还要了解有哪些竞争者向市场提供同类商品,他们的竞争能力如何。在销售过程中,还要作广告宣传,实行良好的销售服务,以便赢得顾客。为了最经济有效的把商品生产出来,企业又要根据市场条件、销售对象、价格等因素,选择材料、设备、工具和生产方法等等。所有这些对市场的选择,对产品的选择,对材料和设备的选择,以及对消费者、市场行情的研究,对竞争者的研究等,都属于经营活动。

    要把一个企业办好,除了做好管理工作外,还要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以及采取的办法进行研究,把研究结果变成科学的决策和实际行动,尽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些就是企业的经营。

    就一般意义讲,经营与管理既有一致性,又有所区别。从它们的产生过程来看,管理是劳动社会化的产物,而经营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从它们的应用范围来看,管理适用于一切组织,而经营则只适用于企业;从它们要达到的目的来看,管理旨在提高组织效率,而经营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从两者的内容构成看,法约尔认为,企业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2)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3)财务活动(筹集和最适当地利用资本);(4)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5)会计活动(财产清点、资产负债表、成本、统计等等);(6)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企业经营的职能就是努力保证以上六种职能顺利运转,以便使企业的资源转换成最大的经营成果。

    从这里不难看出经营是企业为实现这一基本目的的全部经济活动。从企业的角度看,管理不包括经营,而经营包括管理。企业经营比企业管理范围更广、内容更复杂,层次也更高。

    2、管理和领导

    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这一现象随处可见:每个国家都离不开执政党和政府机构的领导,企业离不开董事长、总裁、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等各级领导者的领导,军队离不开各级军官的领导,即使是在非正式组织中,也存在一个相对权威的人领导着组织内的成员。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认为管理与领导是同一个概念,他们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似乎领导过程就是管理过程,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实际上,管理和领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管理学界对领导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以下是近年来一些颇有代表性的观点:

    法约尔:“领导”,就是寻求从企业拥有的所有资源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引导企业达到它的目标,就是保证六项基本职能的顺利完成。

    “管理”,只是这六项职能中的一项,由领导保证其进行。但是,它在上层领导人的作用中占有那么重要的位置,以至有的好象这作用就纯粹只是管理了。

    孔茨:对不同的作者来说,领导的含意是不同的。我们把领导解释为影响力,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或过程,从而使人们情愿地、热心地为实现群体的目标而努力。

    科特:指主要通过―些不易察觉的方法,鼓动一个群体的人们或多个群体的人们朝着某个方向、目标努力的过程。

    管理学家对领导的定义虽有所不同,但实质内容是相同的,都认为领导是率领下属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与领导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的,但二者的区别却是显著的:

    一、领导和管理并不完全属于同一范畴

    领导是管理的一个职能,一般称为领导职能,但管理的其他职能,则不属于领导。比如组织中的参谋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管理工作,但不是领导工作。管理是指管理行为,而领导工作既包括管理行为,也包括业务行为。比如,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会见重要人物,参与谈判,出席一些公共活动。

    领导与管理的范畴既有包含的部分,又有互相区别的部分,但一般而言领导主要是对人的领导,主要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上下级关系,这是管理活动中的核心问题;除对人的管理之外,而管理的对象还包括财、物,管理不仅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财与物、物与人、人与财的关系。管理涉及的范围比领导所要广泛得多。

    二、领导和管理相互区别,但密切相关

    领导和管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为层次,但是它们密切相关、难以分离。领导活动的重点在于做出决策,确立奋斗目标、规划,以及制订相应的政策、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指引前进的方向等等,领导从整体发展的目标出发,着重于争取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而管理是为了保证领导确定的目标,着重于维护和加强组织的正常秩序。



/zixungongsi/xueyuanzhishi/2007-11-09/138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 中国智囊风云榜版权所有 京ICP证 06054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