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开始,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心理咨询业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因缺乏国家统一的认证制度和规范的管理,所以心理咨询业始终给人一种散兵游勇的感觉,离社会的广泛认可还有一定距离。
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确定该职业分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师、高级心理咨询师三个等级,规定今后从事心理咨询业的人员将持证上岗。这部职业规范标准的颁布,标志着心理咨询事业正式纳入了政府管理与支持系统,心理咨询工作者从此将走上专业化、正规化和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之后的3年,心理咨询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班办得热火朝天,高额的培训费和报考费也没有挡住大批人的趋之若鹜。然而与社会的热闹非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心理学界内部表现得异常冷淡,甚至有些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职业化的开端是好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些操作的方式和程序值得商榷。经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四点:
速成式的应试培训能否保证质量?
心理咨询体现不出人们常说的“聊胜于无”,而是反映出这种后果:无益的心理咨询,往往是有害的。因此,对心理咨询师的知识结构、专业训练和人格特征等都应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在心理咨询业已相当成熟的美国,对从业者有着明确的资格要求。心理咨询工作者至少要获得心理咨询硕士学位,并在相应的专业领域完成规定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这些领域有:健康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职业心理咨询、婚姻与家庭心理咨询等。实际操作的最少时间为300小时,其中至少200小时的直接服务经验和50小时的有督导的正规实习,实习期必须是一年的全日制工作量或至少1500小时的实习经验。而在欧洲,以荷兰为例,一名咨询工作者或心理治疗工作者必须获得硕士学位,学习年限为5~7年,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训练。
在我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毕业证书,经心理咨询员正规培训达720标准学时,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便可申报心理咨询员(三级)考试。也就是说,即使报考者之前从未接触过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只要经过720学时的培训,就有可能成为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员。720个学时只相当于全日制高校一学期的课时量,有的培训单位集中于考前两三个月内授课,往往还达不到这个量。这样的培养不可谓不速成,但在心理咨询行业中,更为重要的不是资格,而是资历。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经验的积累,在轻松获得资格认证之后,能否应对千变万化的个案要求,不得不令人担忧。
课程安排和考题设置能否有效反映心理咨询员所需素质?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三级心理咨询员)》包含了相当一部分心理学的基础课,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报考者从未接触过心理学,这样,基础知识的“补课”占去了本来已少得可怜的培训时间的几乎一半。而在大学心理系,学生要花本科四年的时间学习基础课,真正进入心理咨询专业则是在硕士期间的事。即使是这样,还有很多学生不能胜任。因此,在短期培训中,真正关乎从业者日后执业质量的关键性知识能够涵盖多少,继而又能被吸收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再说考试。专家面试不谈,单说笔试。笔试分两部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除去最后4道“实例问答题”之外,其余均为选择题,且后者的分值占到总分的90%之多。选择题对于应试者真实能力的考查有限,笔者接触过一些在工作之余上课的报考者,许多人采用的方法都是把书看个脸熟,到时候凭印象选出正确答案。由于应试复习投入低,回报大,因此他们也不太关注教材之外的东西,只想把考试通过就行。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在去年8月和12月的两份考卷上,笔者竟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选择题从题目到选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无疑又降低了应试的难度。这样的考试能否有效筛选出适合的人才不得不让人怀疑。
多数报考人员不以从业为目的,能否保证行业的繁荣发展?
根据“华夏心理网”对已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的3000余名学员的抽样调查,可以将学员的学习动机分为三大类:参加培训考职业资格证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占10%);参加培训考职业资格证,对现有本职工作有促进、同时为日后转行多一个选择和可能性(占40%);参加培训获得培训合格证,自我成长及提升生命品质,并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基础人群(占50%)。也就是说,参加培训的人员,十个中只有一个想将心理咨询作为自己的职业。
从报考人员来自各行各业的都有,很多人从未系统学习过心理学或从事相关工作,只是本着对于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和朴素热情,想要助人助己。这从客观上造成了心理咨询师考试的门槛过低,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真正心理学科班出身的学生表示不屑于参加这一考试的原因。而多数挂靠在高校以及医院的所谓权威心理咨询人员也恰恰没有这一纸证书,说明它的含金量还十分有限,尤其在行业内部的口碑还有待提高。开设职业资格认证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从业人员,不是对大众有偿开放的讲座。
资格认证之后……
培训和资格认证只是一个开始,在拿到上岗证书之后,他们的发展会如何?如果真的执业,由谁来管理?倘若没有相关的法规来进一步约束和规范这一行业,无法保证更加重要的后续工作质量的话,那么结果只能是使之前的散兵游勇拿到了一个官方的营业执照,可以更加放心大胆地为所欲为。因此,后续法规的出台将是继完善现有标准之后急需要完成的事情。
当然,无论如何,心理咨询职业化终归是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无论有多少不足需要完善,当心理咨询业真正迎来自己成熟而理性的春天时,最值得感谢的,还是这播种的一天。
观察
中国心理咨询业:势在必行 问题颇多
每100个中国人中,至少有3人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与中国心理咨询业面临的问题一样,绝不是危言耸听。
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侃博士呼吁:心理咨询在中国势在必行,但必须及时加以整顿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业标准。
华夏心理网董事长苏晓明介绍,近一年半来,通过华夏网报名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的人数已达2万人,网站日均浏览量超过2000人次。虽然心理咨询业发展迅猛,但其中问题亟待规范。据了解,中国各地的心理咨询培训市场鱼龙混杂,很多以营利为目的。虽然有关部门分别开设了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但缺乏统一和权威认证。
在中国,心理咨询师在官方职业分类中属“技师”类别,类同于按摩师、理发师等。而在发达国家,一个心理分析师必须经历10年以上极为严格的职业培训才能取得从业资格,从业人员中近九成拥有博士学位。
张侃强调,心理治疗和医学治疗不一样。心理治疗如果处理不好,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他介绍说,目前的培训对象主要有医务人员和对心理学有一定兴趣的人。然而前者“爱病不爱人”的思维定式使他们在学习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要经历很长、甚至很痛苦的思想转变;后者则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和经验,不能成为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师。
张侃建议,中国应建立符合科学规范的行业标准;建立规范的回访和监督体制,以保证行业标准的实施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建立对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以监督和促使从业人员提高自己的水平。(郝亚琳 吴晶)
校园广角镜
“绿色通道”与心理扶贫 西南师范大学 黄茜
10月中旬,浓浓的秋意渗透着丝丝初冬寒冷的气息,而胡伟(化名)此时却是暖意阵阵。12日,他接到一个让人意外的电话,是他所在的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以下称中心)的咨询师叶子老师打来的心理跟踪服务电话。
此前,胡伟与所在的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04级的同学们一起,参加了由中心举办的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团体调研活动。他的个人心理情况数据材料随同其他人一起,由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小组”存档备案,并纳入了该小组“个体心理跟踪调查服务”的体系中。
“在高中,我已经习惯了‘捆绑式’的生活,习惯了父母教我怎么做,老师教我怎么做,而现在我要开始自己选择。学习上毫无头绪,生活上一片混乱,同学间也彼此冷漠。”在与笔者的交谈中,胡伟对以前的生活依旧向往。“那天我收到叶子老师的电话,她告诉我除了生活上的困难可以找绿色通道帮助,如果心情不好,也可以找她聊天,她说,她会做我心理上的好朋友。”
“像胡伟这样被纳入心理跟踪服务的还有其他院系的200多人。他们中有大一新生、贫困学生、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以及在调研中显示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的在校大学生。”叶子老师介绍说。
该中心曾经通过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对420名贫困大学生、200名大一新生、100名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贫困大学生感到了生活中的沉重压力,20%左右的大一新生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生活,15%的大四毕业生不能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毕业和就业。大学群体中的几个特殊敏感群体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全国著名心理学专家,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黄希庭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他们成长和成才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其主要是由个体生理、社会和心理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等学校应该首先在思想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正确对待,其次应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大学生心理障碍(疾病)的预防,矫正工作。
去年4月,西南师大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西南师大心理学院团委学生会、心理协会、心理学院社区援助中心联合起来,组成了“抗非典”的心理联盟。一支以黄希庭教授为顾问,心理学众多教授专家,科研能力强、咨询经验丰富的专家、博士、研究生、政工干部以及健康教育专业医师等组成了强大的心理咨询服务阵队。
非典后,“心理联盟”作为该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固定了下来。与此同时,该校刚开学就成立的“绿色心理通道”也将继续发挥其心理咨询服务的特色功能,优先向大一新生敞开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大门,并通过系列活动为大一新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帮助。
笔者针对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采访了另外一位大学生,他是物理学院科技教育专业的杨兵(化名)。杨兵来自重庆长寿的一个贫困乡村,“一年至少要缺半年粮”是他家乡的真实写照。刚从穷山恶水的偏僻乡村来到繁华的都市。他的心理一直承受着巨大的落差。“我发现大学里人际交往十分困难,大家似乎都很自私,而我也不愿意多接触那些有钱人家的子弟,害怕堕落。”
“像杨兵这样家境贫困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心理问题,那就是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偶尔会对社会态度不良,怀有敌意。这样容易导致性格孤僻,面对生活没有信心。”西南师大心理学院张永红博士认为,“像这样心理问题不突出,但有隐患的学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果不愿意主动咨询,除了做调研,建立心理档案,我们还会通过辅导员和助理辅导员‘下寝室’活动来了解每个大学生心理状况,因人制宜地进行心理辅导。”
助理辅导员“下寝室”只是“心理健康教育”进园区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而类似于此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进行心理行为训练和团体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测量,建立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职业心理测试;创办《心理健康报》,开设心理咨询网;支持、参与各院系、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这些活动旨在“服务学生,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困扰,提高大学生心理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来自一线的调查
学习和择业压力易致心理问题 中南林学院 徐国 祯廖健
刚刚过去不到一年的马加爵事件,与其当时所产生的轰动效应相比,现在它似乎已淡出人们的记忆。但是,作为培养学生的教育机构,相信没有谁能忘了那惨烈的一幕和其背后所折射出的问题。马加爵事件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它的发生却并非孤立和偶然。它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情感发育、学习困惑、价值取向和自我探索的需要;也反映出在今天这样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青年人遇到的种种心理挫折与冲突;事件更暴露出现行教育制度在心理教育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马加爵事件发生后,中南林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门在学校内组织了一次调查。调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访谈、座谈、讨论及问卷等多种形式,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存在着压抑、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的占被调查人数的前三位,分别为37%、36%和42%。就原因而言,这些心理问题来自学习的占45%,来自择业的占41.3%,来自经济状况的占28%,来自人际关系的占26%。为克服上述心理问题,学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体育运动40%,睡觉35%,上网32%,参加社团活动仅占16%。另外,上网中寻找资料的占39%,而聊天消遣的占到58%。
由学习而引发心理问题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年级太松,一二年级的课程要到三、四年级才知道为什么学、怎么用。
课堂效果不好 调查中,58.4%的学生对现行教学方式不满,甚至觉得听不听无所谓。政治课尤其枯燥,有逃课现象。
实践性环节太少,学习方式单调 有占调查人数75.6%的学生要求参加社会实践。
总的来说,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是件“苦事”,经常为听不懂、学不好、怕学不到东西而担心,又因怕找不到工作而出现心理烦躁、郁闷,带来压抑感和疲惫感。有的学生总结4年的学习生活是:“一年级新鲜,二年级拼搏,三年级疲惫,四年级困惑。”
心理问题来源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就业。
市场经济下人才面临竞争,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他们入学后就一直为就业而担心和困惑,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有一种迫切需要为未来职业规划学习生涯的要求。
调查中,认为马加爵存在心理负担的学生占46%,认为内因是主要原因的占65.5%,外因是主要原因的占34.5%;对“事件”表示震惊的占39.5%,而对马加爵表示同情的占39.7%。
在座谈会上,不少学生认为马加爵的性格有问题,甚至举出了弗洛伊德的“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也有人谈到马加爵人格不健全,但是人格与性格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说不清楚;学生们也说不清为什么马加爵中学时成绩好、得奖,发展到今天却杀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转变过程;有的学生指出,现在大学生对人生的价值、生命的价值看得很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关于生命价值的名言“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很多学生既不知道也不以为然。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马加爵犯罪心理报告》中所建议的,“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真实案例,在大中小学开展一次人生观的大讨论。”
马加爵事件引发的调查虽然过去了,然而这次调查座谈对教育工作者很有启示,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解惑
心理咨询能帮你什么 厦门大学 钱兰英 罗静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都有误解:有些人认为,只有心里有“病”的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而他们所谓的心里有“病”指的就是精神病。所以,心理咨询室在这些人眼里就成了类似于精神病院的地方。
还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根本起不了作用,只是一个骗钱的地方,谁都知道大道理,还要花钱去听别人讲道理吗?甚至有些人因为曾经遭受过一些假冒的“心理医生”的欺骗,而对心理咨询嗤之以鼻、耿耿于怀。
虽然我们对心理咨询有些自己的想法,但不妨来看看规范的心理咨询到底是什么?
关于心理咨询的定义,迄今尚无统一的看法。《心理学大辞典》的定义是:“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我们倾向于把心理咨询定义为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方是咨询者,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担任,另一方是来访者。他是有心理上的困扰而寻求帮助的人。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使之成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人。
那么心理咨询能帮你什么呢?第一,教你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香港“突破”机构的副总干事李兆康把情绪比作“发电机”,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能量,用以推动人的各种活动,使我们过一个积极进取和有贡献的人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令人不快的情绪,这些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耗我们的能量,并影响我们的健康。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你把耗损性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让你的心里充满阳光。
第二,帮助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归因倾向以及认知特点各不相同,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行为也大相径庭。有些人容易钻牛角尖,有些人遇到挫折后容易气馁……心理咨询能引领你跨过人生的低谷,迈向更有生命力、充满乐趣的世界。
第三,帮助你恢复爱的能力。爱是可以习得的,经过心理咨询师与你心灵深处的沟通,你会感受到被爱、被关注、被肯定的积极情感,重新体验到爱的力量。
第四,使你拥有健全的人格。人格的形成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在儿童早期人格就基本形成,因此一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就像影子一样会一直跟随着你,在不知不觉中发挥着巨大的破坏作用。心理咨询虽然不可能彻底重塑你的人格,但却可以帮助你瓦解自卑、自恋、自闭等不良心态带来的巨大的破坏作用,使你的人生更顺利。
第五,帮助你度过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种种危机。人的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各自的发展任务,如果没有完成好,就会影响到下一个年龄段的正常发展。心理咨询师会帮助你认识你的任务是什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有怎样的情绪,如何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反应,怎样顺利地完成这些任务等等。
我的咨询故事
释放心灵 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赵静
面对这纷乱又充满诱惑的世界,我们有时难以面对许多无形的压力。我们常常会感觉很累。当我们无奈、失望有时甚至是绝望时,我们却又总是伪装自己的痛苦。
起初,我也像许多朋友那样,遇到挫折和不开心的事情时,我就会伪装,强做笑脸。面对自己无法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时,我就会躲在角落里哭泣,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暂时的“避难所”。哭后呢?也许会觉得自己好了许多,可是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心灵上的“灰尘”却越积越厚。
无意中听说学校有心理咨询室,我冒冒失失地想去试一下。当我忐忑不安地坐在老师面前时,心理的紧张无法言表。面对亲切友善的老师,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我开始像讲故事一样把自己的烦恼和伤心说了出来。啊!那种感觉真的好舒服,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心里的一块石头也放了下来。当我从咨询室走出来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知道,我的心终于找到了另外一个“家”,一个可以让我轻松、快乐、信任的家。
以后的生活我很开心,我就像找到了信仰一样,我告诉自己要快乐地活着。快乐不快乐,往往只在你的一念之间。当我们迷茫和无助时,我们总在努力地找寻出口。可是,我们同样需要一个领着我们冲出黑暗、找寻光明的“拐杖”。
现在,每当我想不开时,耳边就会响起咨询老师的那句话:挫折是上天给你的考验,只要越过它,你前面就是一条宽阔的路。
一次,我的一个朋友遇到了点挫折,心里想不开。我劝他去心理咨询室看看,和那里的老师谈谈。可是,他却说:去那儿干嘛?那儿都是心里有病的人才去的地方!我清楚地告诉他,那里不仅是心里有病的人去的地方,还是我们心里遇到挫折和不快乐的人该去的地方。比如,当你遇到挫折和想不开的事情时,是不是也会想过自杀呢?当你心里憋闷,甚至准备放弃美好的生活而选择去自杀时,为何不去咨询室倾诉一下烦恼呢?
我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认为去作心理咨询是件丢人的事情。我们是去解决自己的事,又不是去解决别人的事。何况,我们咨询室的老师郑重承诺:不取笑,不外传,不泄露。给我们的心灵真正的上了“保险”。去说一说,去谈一谈,你心灵的天空会更明朗,会更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