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首页 > 咨询公司 > 咨询业态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中国咨询业:野马还是黑马

2007-11-08 10:41:40   报告业务: 010-65667912

  耐人寻味的中英对比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第五届中英企业国际研讨会》结束前,英方的与会高级代表大卫•西蒙爵士跟我说,“这次到会的代表和大会演说人,中方都是企业总经理或总裁;英方都是为企业服务机构的代表。”

  果然,中方确实多为工贸企业老总,英方多为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养老基金会等咨询服务机构领导人。这是怎么回事?

  有位与会代表说:“这说明我们国家的咨询业欠发达。”此言有理,又好像不全对。因为跟发达国家比,我们不发达的产业很多,何以咨询业的不发达在本会上如此显眼?

  还有代表说:“现在我国的咨询业还是野马,没人管呢。”

   “井喷”和“淘金”的利与弊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咨询业特别是管理咨询业在21世纪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入世和改革深化,更为它带来了“井喷”式的需求和业界蜂拥而至的“淘金热”。这展现出这一知识型产业势不可挡的发展能量;但也暴露出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井喷”易使人手忙脚乱;“淘金”易出现“打架斗殴”。

  尽管,目前我国咨询业已很少有人再打着“点子”旗号“招摇撞骗”了,但咨询企业的资质和从业人员能力、水平严重良莠不齐,更缺少必要的操作和检验规范。这不能不让许多有咨询需求的企业望“咨”兴叹。

  按道理,咨询从业者起码应具备数年的企业中上层管理阅历和经验,又经过扎实的MBA理论研习。而事实上,不少咨询公司虽可亮出若干MBA的成员名单,但是:其中真有实际管理经验者凤毛麟角;有些MBA是从当前那种过多过滥的“速成班”里混出来的,对中国企业的真实问题似懂非懂;一些人虽然兼备在国际大企业中层的管理经验和国际名牌大学得来的理论,但缺乏“跨文化管理”的能力,更远未能深谙中国的国情。

  如此,人们怎能不关心:在旺盛活力与紊乱秩序并存状态下走上快车道的中国咨询业,究竟靠得住吗?咨询业被较多地比作“保健医”,不能给对方保健,还把其他疾病传染给了求医者,岂非太吓人了?

  其实,咨询业所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决不仅仅存在于他们创造的直接营业额中――――他们有可能从战略、战术、社会和文化等各个层面,激发企业生产力的成倍增长。这种有“乘法效应”的间接效益,比咨询业本身的创收额可观而意义深远得多。可以说,业界优质与及格的企业,往往能成为“生产力放大器”。

 我国并非没有这类成功的实例。

  目前,国际上知名的“500强”,有一半都拥有长期合作的咨询机构。像美国AT&T那样的公司,更是每年投入3亿多美元,请上千家咨询公司常年为本公司提供全方位的多层面咨询。可想而知,那众多的咨询公司,不会从一开始都是非常正规的。

  所以,“野”并不可怕,关键是有无善于使其趋利避害的好驭手。

衡量咨询企业实力的标尺

  令人困惑的是:人们究竟能拿什么做咨询服务企业实力的标尺?

   ――――用“营业额”?不行。

  报载某个在我国落脚较早的“洋咨询”,只用一周到求咨企业进行了解,就给对方一堆表格,收了人家上千万元。既没提供实施方案的“支撑系统”,也没任何“后续服务”。其营业额倒是真高,但求咨方只按其方案执行很短时间就搞不下去了。

   ――――用“效果”?这对。但有些咨询团队即使有了些业绩,也未见得能“搞定”所有类型的对象。而目前较多管理咨询企业都不同程度存在“万金油”现象,其对外宣传给人的印象,似乎“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这可说是种管理的粗放。若不细分市场,培育和强化咨询的核心能力,怕是早晚要“穿帮”。

  目前,咨询的供需双方都盼望早点见到政府拿出权威的衡量咨询服务企业实力的规范化标准,并能得到有效实施,而不仅是停留于纸面上的《指导意见》等。现在,大伙只能靠一种简易可靠的办法――――恰如爱尔睿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和九略管理顾问公司等老总不约而同提到的:“口碑”。它固然可靠,但与信息社会的高效率要求不甚协调。  另外,咨询这个知识经济领域的重要产业在我国还没“正式户口”,不知“归口”在哪个政府部门管理。

  其实,我国咨询业早在2000年就已创造了近100亿元的营业额。这数字虽不算大,但总比一些全面亏损的行业好得多。

  处于“青春期”的管理咨询,是知识产业中的“黑马”,非常需要政府予以进一步的关心、重视、监管和扶持。



/zixungongsi/zixunyetai/2007-11-08/123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 中国智囊风云榜版权所有 京ICP证 06054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