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资源对民营企业走向海外将起到至少两个方面的支持:信息咨询和商务协调傍晚的雅宝路,摆脱了夏末的暑气,也唤醒了人气。直到深夜,雅宝路都将成为北京最忙碌的一个地区,不是因为娱乐,而是繁重的工作――电话和传真频繁往来,一箱箱服装和百货被打包、装箱,发往车站和机场,最终到达俄罗斯和欧洲的很多国家。
雅宝路是众多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缩影,20年来,从个体户到民营企业家,他们一代代地在海外打拼市场,把中国的各类产品输往国际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然而当他们在海外奋斗时,往往都是单打独斗,很少能得到中国外交资源的帮助,不过一切都在改变。
本刊记者了解到,《关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已经由商务部和发改委上报到国务院,并原则上已获通过即将公布。该文件是为配合去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非公经济36条”)而出台的,文中表示将“在外交、财税、融资、外汇、保险等各项政策方面支持民营企业”,为它们走出去创造便利的环境和适合发展的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外交部也积极参与了文件的制定,并提出了不少具体支持民企海外发展的意见。
曾经做过外交官的冯炜谈道,由于我国的外交资源有限,一般比较少地关注企业本身的商业运作以及经营,当然国有企业是例外。
“但这样做也不一定有利。”广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全朝辉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国企虽可以借助外交资源实现重大战略目标,但却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一些国家甚至担心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可能有政府意图而拒绝他们的要求,甚至以此为由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中国的企业要想在海外有大发展,政府就必须转变服务思路。”
除了外在的压力,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的外交资源能够“一碗水端平”。如今的民营企业,在中国许多省份的GDP贡献中,已占50%以上,而且,民营企业也成为中国新增就业的主力军。在这种形势下,外交资源仍漠视民营企业的需求,向大型国企倾斜,自然让人觉得不公平。
民营企业在海外的一些不公平遭遇也需要中国外交资源的支持。
近年来,几乎每一家走出去的民营企业都有一段艰辛史,前两年的俄罗斯“扣鞋事件”和西班牙“烧鞋风波”就是突出的例子。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贸易摩擦加剧,这样的事件更是有增无减。
一位民营企业家抱怨说:“我很羡慕一些来中国经营的跨国公司,他们都会先到外交部‘报到’,他们的驻华大使也很有意识,善于整合资源,为它们服务,希望我们也能有这样的机会。”
在欧美国家,为企业服务是外交部门的重要工作。如加拿大政府规定,外交部门不得拒绝任何企业提出的帮助请求。在法国,外交部有专门的企业处,专门负责为国内特定的大型企业的海外经营提供服务,并定期为企业提供全球区域市场的投资风险和战略性咨询参考报告。
据记者了解,即将出台的文件即是通过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外交部门在协助民营企业走出去中的作用:信息咨询和商务协调。
如《意见》的第四部分指出,将建立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信息网络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有关国家市场环境和法律法规、资源状况、贸易投资及经济合作项目等信息服务。
全国工商联海外联络委员会主任王玉锁谈道,民营企业在国外发展的最大难题是不能快速、准确地获得当地具有时效性的信息。而目前中国驻外使馆本身就有对当地政治、民情、经济、文化做日常研究和分析的工作,因此它们掌握了很多投资信息和商业机会。如果外交使馆和企业之间有一个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民营企业的境外发展就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而外交部门不仅应该成为走出国门的民营企业的“智囊团”,还应该是他们的“保护神”。
全朝辉谈道,目前不少民营企业在完全陌生的海外市场很容易受到利益侵害,但他们却无法联络到当地的政府高官,很多时候即使是民间商会也是爱莫能助。拥有当地丰富政府资源的外交使馆的早日介入可以很好地维护他们的利益,不至于等到出现各类重大纠纷甚至人身安全问题时,才能去事后救济。
对此问题,文件中提出了一些可行措施,如强调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作用,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外交部门和当地商会的沟通机制。
全朝辉感慨道,“有了外交部门的支持,当地商会将能以更大的声音为民营企业‘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