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囊风云榜 首页 > 咨询公司 > 咨询业态 > 正文 返回 打印

本土咨询业“以变求存”

2007-11-08 09:42:27   报告业务: 010-65667912

  根据推算,2001年上海的咨询业规模应在148-198亿元之间,这还不包括一些特别部门、领域的咨询收入。面对这一巨大的市场,各大国际咨询巨头无不垂涎三尺,但上海本土的咨询企业也决非俎上鱼肉。

  ■文/李小钢

  在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后,上海的本土咨询业今天已处于变革的前夜。

  一方面,咨询市场已逐渐培育成熟。据上海市咨询协会的统计资料,至2001年底,上海市拥有各类专业咨询机构1600家(不包括外资咨询机构),从业人员3万人,营业收入也以两位数增长,去年的咨询收入达到65.8亿元,占当年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左右。咨询业在上海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现代咨询产业群,涵盖战略、经济、管理、市调、工程、技术、信息、投资、证券、会计、法律、人才等数十个专业服务领域。完成的重大咨询项目不仅有苏州河治理、黄浦江大桥、隧道和地铁、轻轨等市政设施项目,还包括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第一八佰伴在内的外商投资项目,这些项目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开放服务市场,国际咨询业巨头对中国市场的渗透步伐大大加快。他们携资金、人才、技术、经验和信息优势,大举进入,与本土咨询机构争夺日益长大的咨询市场。市外资委的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一动向,据统计,入世之前的20多年里,上海共批准外资咨询机构900多家,而入世之后仅三个月内,就新批准了各类外资咨询机构1000多家。

  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上海咨询业的前景,是否如某些机构所作的悲观预测那样,将被各大境外咨询机构分食殆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巨大的市场潜力

  经过近20年市场竞争的洗礼,上海也已具备发展本土咨询业(机构)的各种优势条件,包括地域优势(上海品牌)、人才优势、经济优势、信息优势以及成本优势。

  根据国际专业信息研究机构KIG多年的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咨询业市场机会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推算:一是按GDP的比例,某个国家或地区咨询业的理论规模应为当年GDP的3%左右。据此推算,2001年上海的咨询业规模应有148亿元;二是按投资规模比例,其理论市场规模大约可按总投资额的10%计算。据此推算,2001年上海的咨询业规模应为198亿元,涉及的咨询服务包括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可行性研究、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等。

  因此,2001年上海的咨询业理论规模应在148-198亿元,这还不包括一些特别部门、领域的咨询收入。这与上海咨询协会统计的2001年专业咨询收入65.8亿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未来上海咨询市场的潜力巨大,并且这一市场规模还将随着上海经济总量的增加、为服务全国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目前的进、出比为100:1)发展而进一步扩大。

  变革是惟一出路

  要将巨大的市场潜力变为现实,要在外资咨询机构的挤压下求得生存、发展空间,咨询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海咨询业目前还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人才结构不佳,市场发育不良,行业监管虚弱等顽疾。

  制定长期的规划是策略:咨询业属于无法以大量的资本累计,在短期内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因此,要形成强大的本土咨询产业,就必须制定咨询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国际经验表明,现存的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都有着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历史,并已形成各自的强项,如英国的国际组织咨询、德国的工程技术咨询、美国的企业战略咨询和日本的产业情报咨询。综合国力越强,咨询业也越发达,而强大的咨询业,又是保证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当今世界,美国的综合国力最强大,与其拥有最强大的咨询业是分不开的。据统计,按专家人数排名的全球前40家咨询机构几乎都是美国公司。

  加快行业的整合:入世后,中国各个行业的重组、整合势在必行。重组、整合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扩大规模、提升综合竞争力。但是谁来主导整合?处于“小、散、弱”地位的上海咨询业不可能承担如此重任。业内专家认为,与其在不久的将来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还不如抓紧利用“入世”初期不长的过渡时间,由政府出面、由行业协会负责,对现有的咨询机构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实施重组、整合,并分别按专业领域,各组建1-2家规模较大、独立经营、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机制较完善的骨干咨询机构。新组建的咨询机构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并通过咨询案例的实践进行磨合,使机构的运行迅速走上正轨,逐步提升知名度。



/zixungongsi/zixunyetai/2007-11-08/117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 中国智囊风云榜版权所有 京ICP证 060547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