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称西方――这是中国加入WTO的功臣龙永图先生发表谈话时的一个显著特点,最近在谈到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应该如何解决养老问题时,他仍然是这样:“根据西方的经验,养老问题不能全指望政府,大包大揽会让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走到国家社会保障濒于破产的地步。”(9月13日《中国青年报》)
龙先生的话没错,“西方的经验”确实证实了这一点。但西方经验还有两个并非不重要的方面,却被龙先生省略了:一是尽管西方的“国家社会保险濒于破产”,但还是没有哪个西方政府敢于拿出“以三铁砸三铁”的气概,取消这些保险,只能继续咬牙扛着。比如在德国,虽然政府一直在叫苦说养老金就入不敷出,但推出的改革措施“里斯特方案”的主要内容,也不过是通过补助和税收优惠的形式鼓励个人在参加法定养老保险的同时也参加其他养老保险;二是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比较小,“中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收入比较高,实在不行,自己买商业养老保险也无妨。
但在今日中国,这两个情况都不存在。大量作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和无法就业的大学生以及亿万农民,基本上没有任何养老保险,不让他们“指望政府”,让他们指望谁呢?
按照现在“不找市长找市场”的主流思路,那当然应该是指望市场了――到市场上买商业养老保险。但问题是这些人都比较穷,对城市贫困人口来说,教育、医疗、住房等“三座大山”已经不堪重负,而农民工那一点工资,也无非是刚够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还常常被拖欠。穷人入不敷出的情况说不定比政府还严重,眼前尚且顾不上,养老的事情,又哪里顾得过来的呢?所以在我看来,如果养老真的被产业化、市场化了,那恐怕也将会和教育、医疗产业化的结局一样:富人不在乎,穷人则又背上了一坐“大山”。
指望市场不行,指望家庭“养儿防老”行不行呢?我以为也不行。计划生育搞了这么多年,相对于父母来说,“儿”已经是一种“稀缺资源”了,一对小夫妻,上面有四位老人,即便他们想养,恐怕也会力不从心。这些年来,成功的“养儿防老”的感人事迹听到的不多,“啃老族”的队伍倒是有日渐壮大的趋势,就是一个证明。
所以从逻辑上说,如果市场、家庭都指望不上,那中国人养老的问题,就还得靠政府“大包大揽”,让劳作了一生的老年人能够免于匮乏,这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何况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呢?
当然,如果政府不想“大包大揽”也可以,那就要采取有效措施缩小贫富差距,让穷人也能够买得起商业保险。日前有消息说,世界银行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度将超过美国的贡献度(9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这真让人自豪,但我更想知道的是,中国的GDP对中国老百姓收入的贡献度也多大?我查到的数字让我失望:中国劳动工资只占GDP的15%左右,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少,而美国的劳动工资则占GDP的58%。我想,待中国劳动工资占GDP的比例,达到哪怕接近美国劳动工资占GDP的比例,我们再谈借鉴养老问题上的“西方经验”,也不算太迟。
龙先生自己想必是不会有养老问题,所以他在谈到政府不应该大包大揽养老问题的“西方经验”时张嘴就来,何其轻松,但却没有意识到这有可能会使穷人陷入老无所养的困境,哎,真的饱汉不知饿汉饥啊!
稿源:红网 作者:郭松民